当下诗歌批评断想
(2018-10-19 18:37:05)分类: 诗论 |
1、整体观照
对诗歌的解读与批评,不能零打碎敲、支离无序,也不应直击一点,以偏盖全,而必须是系统性观照、整体性把握。不论是组诗、诗集,或诗人,评诗就是评人。评诗人的主体形象、精神建构和他的写作姿态、艺术风采。而且,两者是相伴相生、如影随形、浑然一体的关系。
进一步说,既然诗歌是诗人生命的纯然表现,那么,它的表现形式也应有生命体的性征,即生气灌注、活力充盈。
这就是诗评写作的整体观照。
2、批评原则
任何诗的生成,都是生命——思——语言的演化过程。生命是诗的本体,语言的本质是诗。生命与语言的诗的达成,其中介是思。这里的“思”,就是想,是悟,是生命的感悟、生存的时空想象。也就是所谓“神思”。思之于诗,还在于言。存在之思,只有在语言中才能得以成型。语言是思的基本方式。人的生命存在着,对人生在世感受着、体验着,并在思中把自身交付于语言,从而完成诗的歌吟和创作。
而诗歌批评,就是此流程的反向运作:语言——思——生命。其原则,就是陈超曾经倡导的“历史——修辞学的综合批评”。它以生命觉醒为标的,以语言为托底,在特定的时代文化语境下,运用历史想象力,综合地处理诗人的经验和全部话语技艺,从而,给出美学的和历史的评价。这种评判,使诗和评论都成为一个有机的艺术生命体。
3、评价尺度
诗人主体形象的确立,在意涵上包括多个层面,其递进的阶梯是:价值取向,精神境界,人格风骨,天生禀赋,存在,天人合一……
而诗人的艺术风采,则是在诗性话语生成的基质上,由运思的动力性、节奏感和以意象力实体的情感结构,以及一系列的技巧修辞,凝结和融汇而成的内在气韵和外在光华。
其标准是:完整性、自洽性、圆融性和有效性。
4、个性洞悉
个性是诗人生命的本质、主体形象的核心,任何人来到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同时个性也是他诗歌原创性、独创性的来源和特质。所谓创作个性就是二者有机地泯化为一。风格的形成,是个性凸显的结果,也是一个诗人的艺术成熟的标识。洞悉个性,就是要辩析诗人独特的身份、差异性的品格、趣味、习惯,他才华的特点和方向,以及由此而来的特殊的生命情调、话语编码,乃至不同凡响的韵律和艺术气象。
这样的诗评,就能做到精准、独到、中肯和有征服力。
5、体察入微
诗歌是诗人生命经验的外现。而诗评家的再度体验,是对整体把握的具体操作和细微感受。在文本细读中,通过词语,对诗的意象、情感、思维予以体贴入微地触摸,察清诗人生命的纹理及其脉动掁幅和频律,从而确立其主体形象的样态和特征。
诗歌评论,是心与心的交感,是灵魂对灵魂的探询。这样的诗评,有血有肉,有温度。因而是人性化的,而非判官所下的冰冷而枯燥的判词。
6、别样写作
耿占春说过:“当代诗歌批评:一种别样的写作”。他认为,如今诗评,既非一个学科,也没有明显地确立一种客观知识图景。或阅读性的阅释,或纯理性的论述。诗评,不仅来自学院,也来自诗人之间的互读、互评。而且,诗评家也写诗,诗人也写评论,已成为一种独特、新异的文化现象。这样就孕育了一种别样的写作。我认为,此种写作,既强调批评家的主体地位和独立价值,又可获致更加自由的空间和挥洒欲如的余地。一种形式,就是跨文体、揉合多种语型的“随笔式”批评话语。这种模式,不仅有体验感悟的理性深度,而且有诗的情韵和诗的色彩。
当然,我们也并不反对专业性、学理性、逻辑性很强的大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