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评谢宜兴的诗歌

(2010-10-14 07:41:51)
标签:

宜兴

乡土

诗人

精神家园

情结

分类: 诗评

                谢宜兴的乡土情结

                           苗雨时

 

在他广阔多变的诗路和众多样式的诗作中,我特别看重诗人的乡土诗,以及他的乡土诗的深拓。因为这不仅对他的整体创作具有根基性,而且就其在当今诗坛的重要性来说,也表现出某种独异性和原创性的特质。对此,我们不应忽视或轻易放过。

新时期以来,乡土诗的兴盛,是一种重要的诗歌风潮。谢宜兴早期的创作,是汇入其中的。然而,在普泛的乡风、乡情、乡恋沉吟浅唱中,他突显的却是地域性特征和个人化经验。这就在共有的同一首乡土民谣中,加进了他自己的音符。他的家乡有一条流淌着历史与宿命的“苦水河”,苦水河滋育了这片土地上的特有的风物人情,也浸透着世代的苦难与隐痛。诗人把家乡的四季景色和人物命运置放在这样的背景和底色之上,用朴素、自然的笔触描述和叙写出来,从而形成一幅幅恬淡明丽而又浑朴醇厚的风景画和风俗画。而这诗情画意中,涌动的是诗人灵魂对乡土的个人感受和对乡土的独特热爱。因此,他诗作传导的是乡土之子的“美丽的忧郁”和“忧郁的美丽”的生命情调。这就使他的诗歌与一般乡土诗区别开来。

这些诗也许是离开故乡以后创作的,但其写作姿态却是“亲历者”和“在场者”,所取的审美方式,是近距离观照。所以,我们说,诗人这一时期的乡土情结,较多地表现为乡土外在的亲和与抚摸,还没有触动土地生命的深层脉动。因而,他的创作仍有继续探求与深拓的必要和可能。果然,诗人后期的乡土诗,就把艺术的根系向大地的深处植入与延伸。他的乡土情结也由乡土感受下沉到乡土体验。这样,诗人生命的原始积淀、他的深远的血脉、命运的压力、由出走而产生的无根之痛,以及对土地刻骨铭心的依恋,就构成了他乡土情结的实质性内涵。造成此种转变的机缘有三:一是审美间距的拉大;二是历史想象力的飞扬;三是现代理性的切入。真正的故乡,是在远离之后诞生,远离故乡的回望,会有更多深切的领悟和惊喜的发现。而为使这种美感具有深度时空的探询和追忆,又必须借助历史的想象,因为只有此种想象力的展开,诗人才能从现实走进历史,唤醒土地的古老与神性,以致把握人类的遥远的生存智慧和生命之根。然而,如果要真正揭示人的存在的奥义,还需要现代哲学理性的发掘和阐释,如此人类生存的原型母题,在现实人生的创化中,才能焕发出当今时代的文化诱惑力。正是这一切独特的认识世界和表现世界的方式,以及现代意识光照下的个体生命和超越其上的人类经验,成就了诗人后期乡土诗创作的特异的空间、调性和气质,并从而形成了不同前期诗歌的渊沉、宏阔和巨大的意蕴张力。

当然,在现代人眼里,乡村生活是安稳、宁静的,但同时也是狭小的、边缘的,甚至处于闭塞、落后的状态。然而,这并不能成为否定乡土诗的理由。且不说,乡土自古是人类的栖居之地,也是人类安身立命的根本和精神家园,疏离了土地,人类就无以凭依,即便到了现代,由于人性的异化与沉沦,一种重返故乡的夙愿也一直在人类的精神生活中强劲地搏动。因为乡土作为一个独立自在的世界,那里的四时更替、草木枯荣,那里的人生样态,在不断返往的循环中,总是要积淀和生成某种东西,具有一定的永恒意味。而它正可以做现代文明的校正、平衡和滋养。谢宜兴的乡土诗把个人命运与人类的乡土根脉联系起来,并推向现代生存方式的选择,这就使他的乡土情结在悠远的历史时空中找到了自己准确的定位和现实生长点。而这恰是他的乡土诗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