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论:重新做一个诗人
(2010-10-13 19:13:21)
标签:
诗人寻找的悲歌和平鸽毕加索文化语境 |
分类: 诗论 |
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现了一些在诗坛坚守的诗人,他们也进行一些各自的探索,并取得了某些引人注目的成果。但个人化的知识分子写作和平面化的民间写作,在楔入当下时代方面还嫌不够,或者还缺乏现实经验的包容力度和显得表层化。用陈超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欠缺“历史的想象力”。
在多重文化语境的纠缠中,在社会转型的夹缝里,我们的诗人应该采取怎样的立场和姿态?诗人不再是时代的代言人、文化英雄、先知和预言家,也不再是人们生活的教师与百科全书,他已从这些方面退守了。但真正的诗人仍然应该在文化历史的时代漩涡中,确立自己的人生定位和找到生存下去的精神支点。
当今的诗人,应该是一个“冒险者”,一个“沉入深渊者”。“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以复杂的语言与复杂的世界对话,在时代的贫困中寻找改变贫困的时代的力量。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他一刻也不可擅离的艺术宿命。
他应该是一个感受时代“疼痛”的幸福者,一个自我灵魂的拯救者。他在批判时代的过程中,首先进行自我批判,他愿以自己的毁灭来换取神圣世界之降临,就象鲁迅自比野火,渴望地火来烧那样……
他应该有一种人之为人的最基本的良知。诚如刘再复在《寻找的悲歌》中所说:
……我相信,冥冥之中有那么一颗心。那一颗使四面八方的眼泪可以汇聚成沧海的心;那一颗使人们都爱母亲,爱孩子,都向正义之门踏进的心;那一颗让人类在毕加索的和平鸽面前低首沉思的心;那一颗使所有的生灵都懂得忏悔、懂得羞耻、不会因无知而无畏、也不会因无耻而无畏的心;那一颗永远谴责着邪恶、谴责着自私、谴责着嫉妒与虚伪的心……
这颗心的名字,就叫做“良知”!
一个诗人永远不要轻贱自己,做弄自己,不把别人当戏子,也不把自己当戏子。如果他上演人生的活剧,那也应象海子、骆一禾、昌耀那样,是一场真正的生命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