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会,文明与进步的大PARTY(七)日本的闪亮登场
(2010-05-04 14:17:21)
标签:
世博会日本大阪冲绳筑波爱知竹内使节团明治维新维也纳历史文化 |
网络转载请注明“原载于《世界知识》2010年第9期”
纸媒转载请致电《世界知识》编辑部010-65265930
亚洲国家中,日本率先闪亮登场
本刊记者
董玉洁 吴晓芳
1970年的夏天,宫本二美生挤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报道盛况空前的大阪世博会。40年后的今天,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他仍然激动不已:“世博会代表了全日本国民的梦想。怀抱着这个梦想,大家期盼着开幕那一天。”这届世博会创造了参观人次达6422万的历史纪录,最多的一天是83.6万人,这个纪录至今未被打破。当年,全日本每四人中便有一人来到会展现场。日本民众高涨的热情并不仅仅因为这是日本第一次举办世博会,更因为这是有着119年历史的世博会第一次来到亚洲,来到东方。
与中国不同,日本在100多年前被迫开国后,面对世博会、面对西方文明,积极地走出了一条特立独行的道路。
早在1862年伦敦世博会上,人们就发现了日本人的身影。他们身穿和服,谦卑地用并不流畅的英语与欧洲人低声交流。此时,距美国逼迫日本打开国门还不到十年。这个名为竹内遣欧使节团的一队人马回国后,立刻著书立说,绘声绘色地向日本民众描述世博会上的所见所闻。
1868年,日本掀起明治维新,世博会便成了明治政府完成其现代化目标的重要途径。短短五年后的1873年,当中国由洋人代表着来到维也纳世博会的时候,日本的代表团也来到这里,不过他们是由本国的60多名工程师组成的。他们像欧洲绅士一样穿着笔挺的西装,穿梭在世博会会场,一脸自信和认真。这些日本人的使命非常明确,就是把西方发达的产业制度、科技发明搬到国内。次年,日本开始在国内举办相当规模的工业博览会。从此,日本成为亚洲地区最热衷参与和举办世博会的国家,同时也成为周边国家学习的对象。1928年,已跻身强国之列的日本参与了《国际展览公约》的制定,并筹划在1940年举行世博会,后因战争而流产。
日本的梦想是被自己打破的,要重新圆梦,还要靠自己努力几十年。
日本1970年在世博会上的荣耀,源自此前20年的飞速发展,那段时期被认为是日本的黄金时代。战后日本秉承的仍然是明治维新时期模仿和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理念,经济实力实现跳跃式赶超:国民生产总值于1965年超过英国,1967年超过法国,1968年超过联邦德国,跃居世界第二位。
新井一二三,这位在亚洲颇有名气的日本女作家,从一个普通百姓的角度描述了那个年代:失业率几乎等于零,企业的终身雇佣制保证了一辈子的铁饭碗,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三种神器”也由冰箱、洗衣机和黑白电视发展为彩电、空调和汽车,并得到普及。生活方式也越来越与西方接近。那时候日本最流行的词语是“一亿总中流”,据说,90%的日本人认为自己的经济状态属于上层、中上层和中层。
急需对外展示成就、重新融入国际社会的日本,在一系列政治和外交行动之外,又把宝押在了1964年的奥运会和1970年的世博会这两个国际盛会上。
世博会出乎意料地成功。在世博会上转了一圈后,日本人自豪地发现,本国拥有的技术与世界最高标准其实差得不多。“世博,让日本人找到了自信,也看到了日本在世界上的位置。”在世博会上重拾信心、开阔了眼界的日本人,把产业升级和质量监控放在了首位,开始重塑“日本制造”。
得益于这次博览会,日本在此后十多年的经济发展中,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势头,还相继举办了1975年冲绳、1985年筑波和2005年爱知世博会。有人评论说,大阪世博会是日本现代化到来的标志,见证了日本重新走上强国之路。
西方世界和现代科技在亚洲的首次展示,在激励日本民众的同时,也激励了全亚洲,不少国家和地区开始将科技作为立国之本。以大阪为开端,亚洲后来成为了继欧、美两地之外举办世博会最多的地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