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世博会,文明与进步的大PARTY(六)西方的彷徨和反思

(2010-05-04 14:12:47)
标签:

世博会

维多利亚

一战

二战

美国崛起

罗斯福

爱因斯坦

历史

文化

                           网络转载请注明“原载于《世界知识》2010年第9期”

                           纸媒转载请致电《世界知识》编辑部010-65265930

 

西方文明的彷徨和反思

本刊记者   董玉洁  吴晓芳

 

到1897年维多利亚女王登基60周年时,英国的财富、实力、威望和荣耀,都已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而整个西方也笼罩在对未来的一片乐观气氛中。一次次的世博会似乎也成了对这种成就感和满足感的合适的注脚。没有几个人能预料到,历史即将在此时发生断裂。

就在西方人为自己的成就而感到不可一世的时候,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4年爆发了。战争对欧洲人的骄傲是一次沉重的打击。西方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成功。但是,更惨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在20多年后接踵而至。这一时期是西方的衰落时期,也是世博会的衰落时期。

一战后,欧洲在一段时期内没有哪个国家有能力承办大型综合性的博览会,专业博览会数目相对增加。美国由于远离欧洲本土,在一战中又靠买卖军火大发横财,先后举办了1926年、1933年、1939~1940年三次综合性世博会,成为世界舞台的主角。 

1929年10月,西方社会爆发空前经济危机,陷入长达十年的经济萧条之中。美国、英国依靠自身强大的经济基础度过了危机,而德国、意大利、日本则希望通过战争转嫁危机,世界被再次引向大战边缘。这一时期的世博会,也反映了西方国际关系的这些特点,参展国家互相戒备、针锋相对,没有一个国家愿意将自己的展品与别国分享。博览会作为平等交流舞台的作用变得模糊不清。

1938年,为了迎接1939年世博会,美国总统罗斯福邀请爱因斯坦为5000年后的人类写一封信,这就是著名的《致后人书》。1938年9月23日,这封信连同35件日常用品, 75种纺织品,各种金属、塑胶,以及小麦、玉米、燕麦、烟草、棉花、亚麻等农作物种子,还有各种书籍、杂志、图片和缩微胶片,被放入了一个称为“时间胶囊”的特制容器中,埋入纽约弗拉兴草坪下15米深的花岗岩洞内。

爱因斯坦在追述了这一时代的成就之后写道:

“但是,虽然有着这一切,我们的商品的生产和分配是完全无组织的,人们必须生活在忧虑中,担心被人从经济生活中抛出,失去一切。除此之外,生活在不同国家中的人们每隔一个长短不等的时间就要进行互相杀戮,因此,每一个想到未来的人必然都生活在经常的忧虑中。”

这封信以一种辩证的方式来理解西方文明对世界的统治,是西方人对自身文明优越性的一次彻底反思。这种反思为二战后西方继续举办世博会定下了基调,那就是:在寻求人类共同的进步中实现自我生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