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名师工作室建设的几点认识
文∕过福堂
7月13——18日,本人有幸参加了江西省中学特级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第一期(文科)高级研修班第一次集中学习。这次学习的中心内容为名师工作室建设。除参加了一个开班仪式,共听名家报告7场,参与1次班会交流活动,写出学习反思日志2篇,学习小结1篇。总体来说,这次学习目标明确,主题突出,内容新颖而丰富,科学性强,开了眼界,长了知识,振奋了精神,受益匪浅,感慨万千。下面谈谈对名师工作室建设的几点认识:
(一)
教师培训得到了大多数一线教师的认可,但教师仍期待能够提升实效性和针对性的培训革新。统计结果显示,对于各类培训,认为“较有帮助”的教师最多,和选择“非常有帮助”的教师相加,达到65.0%以上。选择“没什么帮助”的教师是最少的,所占比例只有2.4%~6.2%。其中,教师对“专业知识更新与扩展”培训的效果评价最高,其次为“教育教学技能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而“思想政治和师德修养教育”和“现代科技、人文社科知识”培训的效果评价稍低。在培训革新方面,整体上教师都认为不管是培训内容还是培训形式都应该有较大的转变,但不管是培训内容的改革,还是培训形式的创新,都更应该确保培训活动本身的实效性和针对性。然而,现实的问题是,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师资严重不足。以往的教师培训一般由教育学院和教师进修学校承担。各级教师在职培训机构基本上缺乏必要的学科建设,不具备完备的学术门类和学术梯队。负责教师培训的教师学历结构参差不齐,且多年远离中小学教学一线,基本未参加过什么正规培训,很难适应新课改条件下教师培训的需要。这就很难确保教师培训到位。
(二)
名师工作室建设是破解名师作用发挥难题的一个有效途径。目前,我省名师由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组成。但这支名师队伍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基本上是名师评选仅限于利于名师个人,对其他教师的培养和引领不够到位。原因是难以形成一套切实有效的集研训于一体的工作机制。网络名师工作室的创设,为研训一体的名师工作机制提供了现实平台。一是缩短了名师与普通教师的空间距离,使活动和交流都显得方便许多;二是便于评估和督导,许多的指标考核都可以在网上完成,便于研训工作的过程监控,增强工作的有效性。
(三)
名师工作室的定位是研训一体,致力于借助名师培养更多的教师,所以它应该是骨干教师培训的基地,成长的摇篮,而不是优质教学资源库。相对资源库,它更多的是研训的过程呈现,而非成果的汇集。
(四)
至于名师工作室建设的条件,江西教师网解决了工作室的创办费问题。这是一个主要问题,其他费用,肯定牵扯到工作室活动空间的拓展和效率的提高,但那都是后续问题,就是说第一步能够把工作室创办起来,这是一个机会,不可放弃。对于我们教研员来说,创建名师工作室尤其方便些。
(五)名师工作室的建设不能仅靠发动,要有政策上的保障,要有从上到下的文件规定,变名师我要办为要我办,这样一来工作就好开展多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