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春节的来历和传统习俗

标签:
育儿压岁钱传统习俗习俗贴年画 |
分类: 民俗文章 |
姝畅居士
春节并不只是一个单纯的节日,千百年留下来的习俗早已使它成为我们文化之根。可是,现在的“年”越来越简单了,现在我们就谈谈那些过年的传统习俗,并且让人们在忆起重新焕发生机。
【办年货】
在小的时候觉得年味特别的足,因为有好衣服穿,好吃的,但是因为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对于年来说是越来越不重视,更有人是怕过年的,原因很多,话说回来在以前办年货是很重要的事情,父母应尽量安排时间和孩子一起办年货,首先为了春节要买的衣服和食物、装饰等物口做一个计划,让孩子对过年有期盼的心理,同时让孩子明白是家庭中的一员,应该参与家庭的各种活动,而孩子在外地的尽量早点回去和父母办置,或是提前买好等等。
【扫尘】
民谚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室内屋外房前屋后,彻底进行打扫,衣服用具洗刷一新,干干净净的,整整齐齐的迎新春,现在很多人不在家过年,特别是年轻人对于这个习俗基本上没有了,不管是在家过年或是不在家过年的,在早这前一点要把家里打扫干净,打扫代表把霉运不好的事情,都清扫出去,寓意新的一年里方方面面,万事如意,好运连连。
【贴春联、贴门福】
春节贴春联和福字是最不可少的,这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而很多时候福字倒贴也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中国人贴福字主要有二个寓意:一是辞旧迎新,送走当年的太岁,迎接新一年的太岁。二是一福压百祸,五福临门,吉祥如意,主要是迎接新一年的福气,福到祸自消。
【贴年画】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过年贴年画,是过去民间的一种习俗。年画除了辞旧迎新,祝愿新年如意外,还有着美化生活的作用。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加快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加之外来文化的影响,目前我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所以现在贴对联门福的很多,但是贴年画的已是很少了。
【压岁钱】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相传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
【吃年夜饭】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吃饺子的习俗,是从汉朝传下来的。相传,医圣张仲景在寒冬腊月,看到穷人的耳朵被冻烂了,便制作了一种“祛寒娇耳汤”给穷人治冻伤。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温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下锅煮熟,分给穷人吃,人们吃后,觉得浑身变暖,两耳发热。以后,人们仿效着做,一直流传到今天。新年吃馄饨,是取其开初之意。传说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状态,盘古开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长面,也叫长寿面。新年吃面,是预祝寿长百年。
【放爆竹】
放鞭炮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习俗,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鞭炮,欢乐地活蹦乱跳;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驱赶年兽。
【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在除夕的晚上,不论男女老少,都会灯火通明,聚在一起守岁。因此,守岁是春节的习俗之一。
【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最古老的传统习俗,在春节时期亲戚之间交流感情的活动,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我们通常知道的是正月初一家长带领小辈出门谒见亲戚、朋友、尊长,以吉祥语向对方祝颂新年,卑幼者并须叩头致礼,谓之“拜年”。它是中国人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习俗,是亲戚间联络感情,互相慰问的一种亲情大交流。主人家则以点心、糖食、红包(压岁钱)热情款待之。
【2015年开运宝典更多精彩】
前一篇:容易功成名的六大生肖排行
后一篇:警惕:从额头看你一生的福禄吉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