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哄堂大笑”原来是出自一项有趣的制度
许多人同时发声叫“哄”。“哄堂”出自唐代御史台一项有趣的制度。据唐人赵璘所著《因话录》记载,御史台是监察机构,共分三院:台院,殿院,察院。御史台的最高长官由正三品御史大夫出任台长,副长官的官衔是知杂事侍御史,也叫“杂端”。御史台有自己的厨房,吃饭时大家都集中到公堂,如果没有公事要讨论,同僚们都只是互相拱手作揖而已。如果有公事要讨论,就要按照官衔的等级分主次坐好,即使每个人都举着筷子,也不能说笑,正襟危坐。吃完饭后,由“杂端”主持,开始讨论本台的公事,谁谁谁犯了什么错,秘书详细记录下来。因为都是同僚,讨论过程中免不了出现一些令人发笑的事情,但是任何人都不能笑,只有“杂端”失笑的时候,大家才能跟着一起大笑,这叫“哄堂”,这种情况下笑的人免于处罚。
“哄堂”也写作“烘堂”。“烘堂大笑”一语则出自欧阳修所著《归田录》一书。欧阳修讲了一个很好玩的故事:五代时,冯道、和凝二人同朝担任宰相,有一天在中书省的官署中,和凝询问冯道脚上新买的靴子花了多少钱,冯道抬起左脚对和凝说:“九百文。”和凝性子偏急,立刻回过头去训斥随从说:“我的靴子怎么花了一千八百文!是不是你小子贪污了!”絮絮不休唠叨了半天。这时,冯道又抬起右脚,徐徐对和凝说道:“这只靴子也是九百文。”众人“烘堂大笑”起来,弄得和凝非常尴尬。欧阳修评论道:“宰相如此,何以镇服百僚。”
欧阳修在同书中还记载了他和梅圣俞、范景仁等六人诗酒唱和的场景。六人群居终日,天天都举行赛诗会,“间以滑稽嘲谑,形于讽刺,更相酬酢,往往烘堂绝倒,自谓一时盛事,前此未之有也”。
“烘”和“哄”是通假字,因为后人便用“哄堂大笑”取代了“烘堂大笑”,形容满座的人听到诙谐有趣的故事时同时大笑的情景。
“鸿运当头”为何跟鸿雁有关系
“鸿运当头”是形容大好的运气。为什么叫“鸿运”呢?一般的解释是“鸿运”即“红运”,所以“鸿运”又俗写作“红运”。这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解释,原因是不了解“鸿”的含义。
鸿是两种动物,一种是鸿雁(大雁),一种是鸿鹄(大天鹅)。这两种动物因外形靓丽,历来被人喜爱。古人又常常用它们的羽毛来做装饰,表示威仪。鸿雁和鸿鹄飞得又高又远,因此又被用来比喻志向远大。陈涉起义前著名的感叹“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就是这种高远志向的真实写照。古人认为鸿鹄的羽翼还没有丰满就已经有了“四海之心”,以人比鸿鹄,自然就是贤士了。
以此之故,用“鸿”组的词大都是褒义词:“鸿飞冥冥”是多么令人向往的境界啊;“鸿渐”比喻升官或者渐入佳境;“鸿举”形容天鹅高飞远翔;“来鸿”代表书信;“鸿儒”是学问渊博的学者;“鸿篇巨制”是名著;“鸿图”指帝王基业
因此,“鸿”用作形容词的时候,就有了大、旺盛的意思,“鸿运当头”指运气旺盛。这才是“鸿运”一词的正解。
“后来居上”原来是贬义词
“后来居上”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后来的超过先前的,特别用来形容后起之秀胜过了前辈。在今天这是一个褒义词,但是在这个成语最早诞生的时候,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贬义词。
这个成语出自《史记·汲郑列传》。汲黯是汉武帝时期的著名大臣,这个人的特点是为人严正,严正到了令人畏惧,甚至令汉武帝本人也畏惧的地步。起初汲黯官拜谒者,为皇上掌管传达之事。东越的两族人互相攻伐,汉武帝令汲黯去视察调解。汲黯到了半路的吴县就回来了,对汉武帝说:“越人相攻,只不过因为他们的性格本来就好斗,不值得皇上过问,也不值得皇上派我去调解。”此公居然如此明目张胆地违抗诏令,还振振有辞。
河内郡失火,连绵烧了一千多家,汉武帝又派汲黯去视察。汲黯这回倒是真的去了,不过回来说的话更气人:“有一家人不慎失火,因为邻居住得密集才蔓延开来,皇上不必担心。倒是我经过河南郡时,发现河南的老百姓饱受水旱灾害,灾民多达万余家,有的甚至父子相食。我就自作主张,凭着皇上所赐的符节,命令河南郡开仓放粮,赈济灾民。现在我回来了,请皇上治我的矫诏之罪。”此公不务正业,在路上乱管闲事,汉武帝听了也无话可说,只好把汲黯贬为荥阳令。
谁知汲黯根本看不上这个小小的荥阳县令,觉得简直是对自己的羞辱,于是称病不去上任,回到老家休养去了。汉武帝无可奈何,只好又把汲黯召了回来,官拜中大夫。汲黯仍然改不了老毛病,经常直言相谏,汉武帝实在忍受不了,又把他贬为东海太守。这一次汲黯没有再任性,在东海太守任上无为而治,自己病怏怏地天天躺在卧室里睡觉,居然把个东海治理得井井有条,官民人等交口称赞。汉武帝又赶紧把汲黯召回来,官拜主爵都尉,位列九卿。汲黯的官越做越大。
窦太后的弟弟武安侯田蚡做了宰相,百官来朝贺的时候,年俸中二千石的大官都行跪拜之礼,田蚡非常傲慢,根本就不还礼。他傲慢,汲黯比他更傲慢,见到田蚡的时候作个揖就算作行礼了。
汉武帝好儒学,广揽天下的文学之士和儒生。汲黯看不过去了,公然在朝堂上进谏说:“皇上您其实内心里的欲望很多,对外却偏偏假装要施行仁义,怎么能真正获得唐尧虞舜那样的功绩呢!”汉武帝一听,照例地沉默不语,但是越想越生气,不等结束上朝的时间,拂袖而去。回去对近侍发牢骚:“汲黯这个人,真是他妈的又戆又愚!”大臣们都替汲黯担心,有的还数落汲黯不该这样赤裸裸地指责皇上,汲黯回答说:“皇上要咱们辅佐他,难道咱们都非要阿谀奉承不可?这不是明摆着要陷皇上于不义吗?”
汉武帝气消了以后,也不再怪罪汲黯。相反,大将军卫青入宫侍奉,汉武帝就蹲在厕所上接见他;丞相求见,汉武帝有时连帽子都忘了戴。可是汲黯求见的时候,汉武帝帽子没有戴好是不会接见他的。有一次汉武帝坐在武帐中,汲黯前来奏事,汉武帝还没有戴帽子,一看见汲黯,赶紧躲进帐子里面,嘱咐近侍代他出面,汲黯奏什么就准什么。
对丞相公孙弘,汲黯指摘他是小人,“怀诈饰智”,阿谀皇上;对酷吏张汤,汲黯更是一见就上前痛骂他实行苛法,不过就是个刀笔吏,有什么资格做公卿。以前这两个人都比汲黯官小,现在反而都爬到了汲黯的头上。汲黯也不是圣人,心中常常愤愤不平,就对汉武帝抱怨说:“皇上您用人就像堆柴火垛,后来者居上。”汉武帝只好照例地沉默不语,权当耳旁风。
这就是“后来居上”这个成语的出处。汲黯的意思是指汉武帝用人就像堆柴火垛,最后堆上的反而越靠上靠前,把最早堆上的都压了下去。抱怨汉武帝用人喜新厌旧,当然是一个贬义词了。如同许许多多的汉语词汇一样,在漫长的语义演变中,“后来居上”渐渐走向它的反义,变成了一个夸奖后辈的褒义词。
“怀璧其罪”到底是什么罪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的意思是老百姓本来无罪,但是却仅仅因为身藏璧玉而获罪。原意是指财宝和金玉能带来祸患,招致灾难,后来此词的内涵进一步延展,也用来比喻有理想、有抱负、有才能的人受到迫害。
这句话最早出自《左传·桓公十年》。虞国的国君虞公是个贪婪之辈,恨不得把天下的宝物都据为己有。他的弟弟虞叔有块璧玉,虞公垂涎欲滴,派人跟虞叔说,劝他把这块璧玉转让给自己。虞叔当然不肯,当场拒绝了来人的建议。来人一走,虞叔立刻就后悔了,对家人说:“周代有句谚语叫作‘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简直就是我的真实写照。我不能因为这件宝贝招祸。”于是,慷慨地将璧玉献给了虞公。虞公听说虞叔还有一把宝剑,又派人劝他干脆连同璧玉一起把宝剑也献给自己。虞叔大怒,说:“这真是贪得无厌!虞公所求不止,是因为没有什么能满足他的贪婪之心,贪婪之心满足不了,最终肯定会杀了我。不如我先下手为强。”于是虞叔发兵攻打虞公,虞公猝不及防,只好逃亡到别的地方避难。
后人评价虞公的行为时说:大象因为象牙而招来杀身之祸,麋鹿因为麝香而招来丧命之灾。居于乱世,因为财宝而送命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这两句周代的谚语真是警世的至理名言啊!然而像虞公那样贪得无厌,最终将祸及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