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先早教、后早熟,谁之过?(外一篇)|周若渠

(2024-12-15 20:18:54)
分类: 图文:现代诗文
先早教、后早熟,谁之过?(外一篇)|周若渠

        先早教、后早熟,谁之过?

        早教,一般是指人出生到小学之前的教育。多年来,出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早教一直是我国教育的一个热点。
        打开网页搜索“早教”,竟然有超过8000万条结果,其中有很多都是早教的培训广告。关于早教类的图书也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甚至有人提出了“教育要从婴儿抓起”的观点,宣传所谓“五个月识字,一岁半能认200个汉字,三岁脱盲,六岁就能博览群书……”
        我们不否认,适度的早教有利于让孩子的大脑得到更彻底的开发。然而,任何事情都是有利有弊的,早教也不例外。华东师范大学早教专家李季湄教授认为,“现阶段许多早教变成了片面灌输知识技能、急功近利让儿童身心疲惫的训练。”专家指出,早期教育是有必要的,但要提防目前的过度化倾向。事实上,过度的早教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反而会导致孩子的早熟。
        现在一些早教机构专门在认知能力上下工夫,尤其是认字,因为“很小就能认很多字”非常容易打动中国的家长。有些地方甚至自己制定了一些孩子智力发展的“参考指标”,指导家长遵循这种指标来培养孩子。但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占兰表示:“如果家长根据这种未必科学的‘指标’观察孩子的发展情况,往往容易发现孩子的不足和问题,从而产生让孩子进行早教的需要。但实际上很可能变成超前教育。”
        过度的早教,往往会导致孩子严重的早熟。
        网上曾经有个帖子说:
        飞机上,我跟父女坐一排。孩子的父亲年龄在30岁出点儿头。小女孩,长得挺机灵,看着也就一二年级。空姐发食品了,小女孩一拿到,非常高兴地打开吃,估计是饿坏了。
        爸爸对小女孩说:“你谢谢阿姨没?”
        小女孩很可爱地说:“谢谢阿姨。”
        爸爸接着又说道:“跟阿姨说,阿姨你真漂亮。”
        小女孩顿时语气变了:“阿姨,我爸爸说你真漂亮。我爸就喜欢你这种类型的。”
        女孩的爸爸明显楞了一下!空姐乐了,说:“你问问爸爸是要牛肉饭还是鸡蛋面?”
        小女孩依然那腔调:“不用,他看见美女比吃饭强。”
        爸爸很尴尬地说:“牛肉饭吧。”然后,空姐走了。这父女俩又说上了,可语气完全不是父女,而是那种特熟的哥们儿跟姐们儿逗贫的那种,小姑娘说话也特小大人儿。
        爸爸说:“我刚才是那么说的吗?”
        小女孩说:“得啦,我还不知道你想什么啊!你能不这样嘛!我妈一不在,你就开始,你觉得你这样儿有劲吗?”
        爸爸脸儿都绿了,气愤道:“吃你的!再废话我以后不带你出来!”
        小女孩若无其事地说:“哎哟喂,您趁早甭带我出来。我现在就觉得我跟这儿特多余。我说你也行了啊。你这样的能找着我妈你就知足吧。都说闺女是爸爸上辈子的情人,我就奇了怪了,我上辈子怎么就看上你了!”
        此言一出,女孩的爸爸气得脸色一阵红一阵白……
        “小大人”现象产生的背后,家庭教育和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难逃其责,首先需要反思的就是家长们。“小大人”是成人文化吞噬孩童文化的结果。家长们不顾孩子成长的需求,急功近利地安排他们向成人世界靠拢,这促成了一个个言谈举止带着强烈成人化烙印的“小大人”的诞生。
        在“早教”中,父母用对成人的要求引导和教育孩子。其实,孩子的主要任务就是玩,是通过游戏来增长知识和能力,但父母却不允许他们与小朋友一起“疯玩”,偏要他们规规矩矩地坐下来学习,扼杀了孩子的天性。中国很多父母采用“填鸭式”教育方式教育孩子,对孩子提出了过高的、不适合孩子的要求,父母始终控制着孩子,硬灌输给他们方方面面的、孩子难以承受的知识,过分刺激孩子的智力,这些都将会导致孩子过于早熟。
        孩子是单纯的、青涩的、天真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孩子成长在这个纷繁复杂的大背景中,那份天真、单纯却过早地褪去,心理成熟得俨然一个个“小大人”。有研究报告显示,心理早熟的孩子在长大之后更容易出现行为上的问题,过早成人化的孩子在成年后有较多的酒精和药物滥用现象,患抑郁症的比例较高。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吗?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应该给予更多的关爱,创造良好的氛围。孩子无论如何都只是孩子。让孩子在合适的年龄做合适的事,还给孩子自由,还给孩子微笑,还给孩子最宝贵的天真,给孩子的心灵“留白”。

        欢乐童年VS塑模全才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想起几十年前孩子的童年,那才是真正的无忧无虑——那时,没有铺天盖地的课外阅读,更没有父母强制的“填鸭式”教育管束;那时,每天做完作业后,三五伙伴一起嬉戏玩耍。寒暑假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日子;那时,夏天孩子们会下河游泳、捕鱼,冬天会在一起堆雪人、打雪仗;那时……
        往事如昨。几十年前的孩子,可以和小伙伴们一起无忧无虑地奔跑在阳光下,尽情享受自己的欢乐童年。然而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孩子们的书包越来越沉,孩子们的嬉戏越来越少,随着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愿望的强烈,孩子们无牵无挂、快乐的童年已成为上一代人才拥有的回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并没有错,让孩子提前接触社会,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也并无不妥。但是过度的策划,显然与策划本体——孩子的成长阶段脱了节。童年应该是五彩斑斓、天真烂漫的,而如今却充满了孤独与烦恼,这显然是非常不可取的。
        童年,本该是一个人最快乐的一段时光。他们本该在阳光下,和同龄的小朋友们一起无忧无虑地嬉戏、玩耍。然而当下的他们,却没有这样的欢乐。他们在父母“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观点的支配下,去参加各种“补习班”、“兴趣班”、“才艺班”,过早地失去了自己童年的快乐。
        于是,我们常常可以见到这样的情景:一大早,只有五六岁的小朋友被父母带着前往各种少年宫、培训班学习诸如音乐、绘画、奥数之类的东西,全然不顾幼小的孩子是否能够承受,还美其名曰“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样灌输式、催熟式的早教,必然导致孩子的早熟,对孩子身心健康极为不利。
        曾看到过这样一条新闻:
        2010年8月16日晚,第十一届中国职业模特选拔大赛山西赛区总决赛在山西太原举行。一名12岁的小学女生,在比赛中爆冷夺得优秀大奖,引起争议。
        12岁的郭昕一脸稚气,是50名佳丽中年龄最小的,顿成全场焦点。没有完全发育的郭昕,上围平坦,她穿着性感泳衣在舞台大摆Pose时,更显得瘦骨嶙峋。
        专家指出,这类低龄化的选美活动形同虐儿,严重影响女童身心发展,令她们太过早熟,可能造成早尝禁果等不良风气。而主办单位表示,未设定参赛者的最小年龄限制,只要求参赛者年龄在22岁以下,身高1.72米以上,而历届入围总决赛的佳丽平均年龄约为18岁。
        “12岁的女孩子当模特。”看到这样的新闻,我不禁想起了鲁迅那句“救救孩子”!当下,众多电视台竞相推出儿童选秀类节目,一时间不少煞有介事的“小大人”充斥电视荧屏。然而,能从儿童选秀节目中脱颖而出的“童星”寥寥,多成为成人观众的娱乐工具和电视台收视率竞赛的道具。
        在上电视前的选拔中,家长和孩子也是费尽心思。某家长表示,当看到女儿上电视第一轮便被淘汰了,她当时第一反应就是心都碎了,孩子回到家更是大哭一场,性格也变得没有以前开朗,甚至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发呆。一些综艺节目现在“收视率至上”,不惜以让孩子哗众取宠作为娱乐的手段,以让孩子表现早熟的行为动作作为噱头,不能不说已经丧失了娱乐的底线。一些专家学者指出,商业化操作的选秀对孩子童真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能够身心健康地步入社会,走好自己的人生。所谓身心健康包括两部分:身体健康与心智正常。这种对孩子进行灌输式、催熟式、作秀式的培养,必然会导致孩子的早熟,这将严重危害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毋庸置疑,家长们的愿望是好的,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出人头地呢?有些家长甚至把自己没实现的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除了孩子们必修的功课外,其它时间也给孩子们安排得满满的,学钢琴、练书法、打太极——恨不得让孩子成为全才,什么都独占鳌头,根本不管孩子自己的兴趣、爱好。平时上学就抽周六、周日学,一放寒暑假就要天天学,孩子们的时间被学习占满了,几乎没有自己可支配的,更别说嬉戏、游玩了。
        20世纪出生的人自己都不能理解,为什么自己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却偏要让自己的孩子过不开心的童年生活呢?这样说并不是反对让孩子学习,相反,我很支持让孩子多学点东西,但那要看孩子自己的兴趣、爱好,如果孩子喜欢,做家长的当然不应当去反对;如果孩子不喜欢,就不要强迫他们去学习那些东西,而是适当地给孩子自己一点时间,让他们尽情地享受一下童年的快乐。
        童年时代,孩子的主要任务就是玩,是通过游戏来增长知识和能力,要多动少学,多到户外开阔视野,这才是最重要的。
        所谓,培养“塑模全才”的做法是非常危险的。这种按照模具被塑造、被包装、被策划成的“全才”,将让孩子过早地陷入冷漠、劳碌和迷茫之中。正常的成长,应该是遵循发展的自然规律,给孩子的心灵留白,让孩子自然地成长。我们常说现实生活中时时刻刻处处都存在教育机会,但很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这点。
        给孩子的生命留出些许空白,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吧!

        (摘自周若渠《人生要学会留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