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李白诗传(21)|孟凤梅著

(2024-12-02 20:12:49)
分类: 图文:古典诗文
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李白诗传(21)|孟凤梅著

        流放夜郎,巫山遇赦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的春天,已经五十八岁的李白从浔阳出发去往流放之地。他戴着足镣手铐走出牢狱,走向江岸边。近一年的牢狱生活让他的背愈加佝偻,脸色愈加苍白,容貌愈加枯槁。
        江岸边站着的都是自己的亲人好友。李白上了船,看着岸边渐渐消失的身影,流下了热泪。
        途经江夏,太守韦良宰是李白的故人,留他休息了两月;在汉阳,李白与故人尚书郎张谓相遇,又被邀去住了一个多月;到了江陵,郑判官也留李白住了不少时日。直到入冬以后,李白才算是上了三峡。在舟中,李白写成了《上三峡》:
        “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这千里三峡竟也走了两个月有余,直到第二年春季才算到了夔州州治奉节——古白帝城,再向前走,就是南下黔中道——古夜郎了。
        站在白帝城头,李白百感交集,想起自己青年时代,出三峡,下长江,东游江陵,扬州作乐,是何等风华正茂,意气风发,只可惜自己却亲眼看着这大唐盛世变得如此破败不堪,而自己的身体也每况愈下。
        李白正准备离开奉节,去往流放之地,却在途中听闻朝廷因旱灾赦免了流刑以下的罪犯,而李白也是其中之一。
        那一刻,李白异常兴奋,这几年压抑的情绪一扫而空。他想:如今朝廷赦免了自己,李林甫等奸佞之臣也都被诛杀驱逐,没有人再会排挤、嫉恨自己了,是不是又有机会被重用呢?还是回江夏吧!有江夏太守韦良宰在,他一定会欢迎自己的,也一定会将自己推荐给朝廷。想到这,李白立刻踏上了东去的小舟。在小舟上,他心情愉悦,挥笔写就《早发白帝城》一诗: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来到江夏时,正值盛夏,街上熙熙攘攘。在赠与汉阳县令的诗文中,李白表现出了无与伦比的兴奋之情:
        “去岁左迁夜郎道,琉璃砚水长枯槁。今年敕放巫山阳,蛟龙笔翰生辉光。圣主还听子虚赋,相如却与论文章。愿扫鹦鹉洲,与君醉百场。啸起白云飞七泽,歌吟渌水动三湘。莫惜连船沽美酒,千金一掷买春芳。
        此后,李白便在江夏之地广泛散诗求助。到了初秋,他却只得到韦太守送他的一根嵌着碧玉的手杖。李白深深感受到,自己这个刑余之人,虽有壮志却不得伸,西飞精卫鸟,东海何由填?就在杨花落尽之时,李白的中兴梦碎了。
        李白心中的苦闷无处宣泄,就独往鹦鹉洲去凭吊祢衡。想到那个击鼓骂曹的狂士,他恨不得也脱光衣衫,破口大骂。最终,他却也只是在一首《鹦鹉洲怀祢衡》中抒发了自己不得志的情怀。
        这年秋天,李白在洞庭西南的巴陵与故人贾至和族叔李晔相遇。曾经的中书舍人贾至被流放到此,曾经的刑部侍郎李晔也被贬路经此地。三人相聚,互诉衷肠。原来,贾至是因为起草了“制置”之诏而引祸上身,李晔是因为与官宦相斗而被害。这三个天涯沦落人都是满腹委屈却无处去说,正好凑到一处,于是一边痛饮,一边感慨。
        第二日,三人同游洞庭湖畔的岳阳楼,却不巧正遇上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这样不合时宜的天气,三个人也能谈笑风生——其实想想,被流放有时也是件好事,至少可以避开那些牛鬼蛇神。两京收复后,朝廷只求得苟且偷生,却没有切实地想要兴复社稷。三人讨论了一会儿政事,便有些兴趣乏然,觉得那些“中兴”之谈真是子虚乌有。
        李白向李晔问起杜甫的近况,李晔说:“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也真是受了不少苦难。在你正遭受浔阳牢狱之灾时,杜甫从长安城中逃了出来,奔赴凤翔行在,肃宗念他‘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任命他为左拾遗。然而好景不长,两京收复后,圣驾就还朝了,杜甫正准备为中兴大业死而后已,却因疏救房琯一事,陷入了新旧党争。这下龙颜大怒,特诏命三司推问。后来,他有幸得到宰相张镐的营救,只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对朝廷实在太失望,就辞官还乡了。”
        李白感叹:“这杜二的命运,也真是与自己相似至极啊!”李晔又说:“杜甫听闻你下狱流放,也不知最终是死是活,无计可施,却也甚是不平,说如果自己还在朝中,必会奏上一本!”听到这话,李白感动得不知说什么才好——杜甫那样的情形,就连自己都难以自保,还在为自己打抱不平。
        当他们从岳阳楼回到贾志住处的时候,正巧收到杜甫的书信,还附有《梦李白》两篇。三人看了都热泪盈眶,为他的真情感动,也为他敢于在乱世为一个流犯仗义疏言的气节所动容——这样一个丹心可鉴、嫉恶如仇的人,真是与李白像极了。
        李白游罢洞庭,便动身回了宗氏寄居的豫章。当他见到妻子满头白发,一身病痛之时,满心愧疚竟也无法倾诉,只有抱着妻子,两人痛哭起来。

        请缨投军,壮心不已
        夫妻团聚后不久,李白便度过了自己的六十大寿。他想,宗氏再贤惠,宗氏的兄弟宗璟再仗义,自己总这样住在宗璟家中,终究不是个办法。
        所以,李白便离开了豫章,决定出游鄱阳。他到了鄱阳湖东的建昌县,县令和他有交情,就留他在府上多住了几日,也给了他丰厚的盘缠,他这才有面子回到宗璟家中,与宗氏两姐弟过了一个安稳的新年。
        年后,李白两夫妻就又分别了。宗氏上庐山找女道士李腾空——李林甫的女儿。她虽生在奸佞之家,却一心向道,父亲死后,便出了家。于是,宗氏与她就成了要好的朋友。
        而李白则去了金陵。这年五月份,李藏用是参与平定刘展之乱的浙江节度副使,准备从杭州移军扬州。路过金陵时,金陵的人们大摆庆宴为他饯行。而饯行宴会上需要一位会写序文的人,于是,李白就被认为是最合适的人选了。
        酒过三巡,李白提笔写了《饯李副使藏用移军广陵序》:
        “我副使李公,勇冠三军,众无一旅。横倚天之剑,挥驻日之戈,……上可以决天云,下可以绝地维。翕振虎旅,赫张王师,退如山立,进若电逝,转战百胜,僵尸盈川,水膏于沧溟,陆血于原野。一扫瓦解,洗清全吴,可谓万里长城,横断楚塞。……而功大用小,天高路遐,社稷虽定于刘章,封侯未施于李广。使慷慨之士,长吁青云。且移军广陵,恭揖后命。组练照雪,楼船乘风,箫鼓沸而三山动,旌旗扬而九天转。……歌酣易水之风,气振武安之瓦。海日夜色,云帆中流,席阑赋诗,以壮三军之士。白也笔已老矣,序何能为?
        崔太守与李藏用对其赞赏不已,直夸这文章真是叱咤风云,气壮三军。
        李藏用欣赏李白的文笔,想聘请他入幕。于是,李白凭借自己的文才,在暮年获得了润笔之资——足够他还那些酒债了!
        这年四月,楚州刺史崔侁表称:“有尼真如,恍惚登天,见上帝,赐以宝玉十三枚。”说这是“中国有灾,以此镇之”。群臣称贺,而这批宝玉也确实应了验。不久后,玄宗和肃宗先后升了天。
        宫里乱成一锅粥,皇后党都没什么好下场,死的死,流放的流放。宦官党胜利后,李辅国便拥立太子李豫为皇帝,是为代宗。李白在江东听闻此事,却没太惊讶——一来这事传到民间已过了几个月,二来李白真正挂心的,其实是中原的战事。
        这年的初秋时节,睢阳再次沦陷,天下兵马大元帅李光弼奉命出镇临淮,准备去收复睢阳,阻止贼军继续南下。睢阳是李白客居多年的地方,与宗氏结婚之后,那里更是成了他的家乡。因此,这消息传来,李白有些激动,甚至忘记了自己是年逾花甲的人,就想马上赶到徐州彭城帐营下去请缨杀敌。
        李白听说李光弼是位军纪严明、战功赫赫的将军,得到士卒的一致肯定和追随。他想:如果在李光弼帐下效力,那么自己这身老骨头就算是死在沙场也值得了,也算是实现了这一生所追求的报国心愿。于是,李白将自己的宝剑擦得雪亮,又买来一匹好马,马不停蹄地从金陵出发了。
        一路上,李白心想,等自己到了彭城,一定会得到李光弼的赏识,然后自己便能在军营中建功立业,大展宏图。然而,还没到彭城,他就病倒了。
        李白非常无奈,想着自己真是老了,连这点路途的折磨都受不住了。这时,他无处可去,只好将李阳冰认作从叔,写了首《献从叔当涂宰阳冰》作为见面礼赠给他,去到了李阳冰的住处。
        李阳冰热情地接待了李白,这让他在穷途末路之际感到莫大的欣慰。李白病得很突然,病情愈发严重,李阳冰还不惜重金请大夫前来医治。
        李白在病床上卧了几个月。眼看到了年底,李阳冰在当涂任职期满,必须在年底前回京述职,听候朝廷另行委派人员。可是,李白病重,李阳冰不忍心让李白独自留在这里。正在为难之际,李阳冰突然想到了宗氏和伯禽。于是,他将这两人接来,在城外青山脚下给李白安了一处住所,又留下些钱财,才算放下心来。
        离去前几日,李阳冰来到李白床前,李白将自己的诗稿托付给他,对他讲述了自己平生的经历和遭遇,也算了结了一块心病。李阳冰听后,便将李白的身世都记下来,熬了三夜写成了《草堂集序》——洋洋洒洒的一篇文章,讲述了李白这一生的荣华富贵和心酸历史。
        李阳冰将这篇文章拿到李白面前,念了一遍给他听。李白枯黄的面庞露出欣喜之情。之后,两人挥泪而别,甚是不舍。
        李白的病很奇怪,连金陵的名医都束手无策。奇怪的是,在听到安史之乱完全平定的消息时,李白的病竟渐渐好转了。
        正逢早春时节,涂青山上的积雪还没完全化净,谢公池却长出了星星点点的青草,谢公亭下开满了迎春花。李白拄着拐杖散步,远眺青山上的点点绿意,直到日暮时分才往回走。看到伯禽来接自己,他有感而发,吟了一首诗:
        “沦老卧江海,再欢天地清。 病闲久寂寞,岁物徒芬荣。 借君西池游,聊以散我情。 扫雪松下去,扪萝石道行。 谢公池塘上,春草飒已生。 花枝拂人来,山鸟向我鸣。 田家有美酒,落日与之倾。 醉罢弄归月,遥欣稚子迎。”
        想必,安度晚年,就是这种感觉吧。

        一代诗仙,万世留名
        暮春时节,李白决定出游宣城,如今,宣城的刺史正是永王曾倚重的大将季广琛,他为朝廷所重用,还兼任浙西节度使。
        季广琛接待了李白。在第二日的饯别会上,李白成了季广琛的座上客,写了一首长达数十韵的《宣城送刘副使入秦》。李白想着:季广琛一定会赏识自己,自己也能因此而平步青云。可没想到宴会刚结束,就有人送来盘费,将李白打发走。
        李白愣了半晌才明白,原来这季广琛本就不愿接近自己,——一个曾有牢狱之灾的不祥之人,会让多少人望而生畏呢?
        出了北门,李白站在城墙下久久不能释怀,写成了《北门》一诗:
        “出自北门,忧心殷殷。终窭且贫,莫知我艰。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到了南陵,李白发现这里已不再是当年光景,一片荒凉,连曾经常去的小饭馆都变得破败不堪了,里面更是空无一人。他找了间茅舍住下来。在这不眠之夜,李白将那天所见所想都写进了这首《宿五松山下荀媪家》中: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重游泾县,到了桃花潭附近的汪家村,李白想到当年在岸边手舞足蹈的汪伦,心中感慨万分。如今,桃花潭干涸了,村民不知去向,连潭边的荷花也已经枯萎。
        就这样,李白去了很多旧地,大多是民不聊生,满目疮痍。哪里才是自己的落脚之地、终老之所呢?天地宽阔,却不知道自己的家在何处,不知道自己的朋友在哪里,这是多么令人伤心的事啊!
        无奈之下,李白只好去找纪叟——那是在宣城中,李白唯一的故友了。而结果,得到的消息却是,纪叟去年已经过世了。想着好友纷纷离世,这偌大的宣城,竟然找不到一处可以落脚的地方,李白流下眼泪,吟诗一首:
        “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晓日,沽酒与何人。
        一天夜里,长江上皓月当空,水波不兴。已经是午夜,万籁俱寂。这时,空中回响起一位老人的歌声: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歌声时而抽噎,时而振奋,时而悲痛,时而高昂,诉说着一只大鹏鸟的悲剧:它曾名震四方,却从空中被人拽下,折断了翅膀——是它的力量不足以抗击他人的折磨?还是老天在考验它,看它是否还能再次展翅翱翔。孔子曾为出现在乱世的麒麟悲伤,而谁又会来为这只生不逢时的大鹏鸟真心实意地哭一场?
        这便是李白的《临路歌》。
        
        李白究竟是死于何年何月,至今难以确定,只知道在代宗广德二年正月间,朝廷下诏命天下诸州推举堪任御史、谏官、刺史、县令的人才,李白被成功推举,官拜左拾遗——而当喜讯传来的时候,李白已经不在人世了。
        李白究竟是因病去世,还是失足落水、投江自尽,都不得而知。世人对此有很多猜测,而这位伟大的诗仙之死的真相,却永远掩埋在了时光深处,成了千古的谜团。
        终其一生,李白都怀抱着自己的政治理想,屡败却不馁。在他的诗篇中,抒发了很多关怀国家、关怀人民的思想,也高亢地唱出了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理想——他想像大鹏鸟那样展翅翱翔在万里碧空,却不料现实残酷,让人有志不得抒。
        然而,李白尽管过得不如自己所愿,却极为精彩——他给世人留下了那么多经典之作,也因此在唐朝的历史画卷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全文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