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梦笔山人
梦笔山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0,093
  • 关注人气:1,05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病人看病,医生看人(20)|作者:爱玛胡

(2024-09-08 20:27:34)
分类: 图文:现代诗文
病人看病,医生看人(20)|作者:爱玛胡
        说不得“炎”字
        我第一次把妹妹吓到,就是因为一个“炎”字。那时候我们上班还没多久,读书的时候,主要是吃食堂和家里的饭菜,到拿了工资的时候,才有机会吃外面的大小餐馆。我妹妹把一条街上的每一家店都吃过了。
        有一次,她吃得嘴角烂了,不知道怎么就和我说了。我说:“你这个是口角炎。”我妹妹一听:“什么?居然还是个有名字的炎症?”她吓得不轻,立刻就骑上自行车去医院。排了半天队挂上号,又等了半天轮到了她,医生一看:“我给你开点儿等了半天轮到了她,医生一看:“我给你开点儿维生素B吧。”我妹妹都惊呆了:“就这样?”
        医生看着她,也很奇怪:“那要不然,我再给你加点儿维生素?”
        “我这不是口角炎吗?”
        医生都笑了:“嗬,还挺专业,谁教你这个名词的?你们这些人就是,知道个名词就瞎用。”
        我妹妹后來气哼哼地跟我说:“我都没好意思说是你说的。人家会笑死的。”
        这有什么可笑的?本来就是口角炎嘛。
        后来我姐我妹都跟我说:“我们求求你了,少说什么炎炎炎,能不能就用我们老百姓听得懂的词,比如上火、感冒什么的?”我心里想,其实感冒也是炎症,上火也是炎症。算了,还是少说一些吧。

        过度诊疗,看的是你的心病 
        现代社会,随着科技进步,医疗水平也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疾病可以得到救治。可人是最高级的生物,也是最复杂的物种,人类对自身疾病的认识依旧是沧海一粟,还有很多疾病没有很好的办法诊断和治疗。在临床工作中,排除了重要器官损伤后,对于不影响生命安全的一些不明原因的症状,医生的原则多半是对症治疗,症状缓解后则不再追究。
        在带实习医生的时候,我对他们这样解释过:“就像谈恋爱,你努力地追求一个女生,追得她爱你了,OK,那就好好谈恋爱吧。你非揪着人家问:你为什么以前不爱我?你为什么现在终于爱我了?你以前不爱我的原因是不是一二三四五,现在爱我的原因是不是六七八九十……你们说,会怎么样?”
        有个男生说:“胡老师,我就是这样和初恋告吹的。”这些,所有的实习医生笑做一团,我也忍不住“噗嗤”一声笑了出来。可有些患者,像这个男生一样,有着不屈不挠的精神,不追根求源誓不罢休,让医生很苦恼。
        一位中年妇女,咽痒、咳嗽、左侧胸部阵性疼痛,先后在各家医院做了喉镜、胸片、肺CT、西点图、心脏彩超,包括抽血化验等各项检查,只发现了咽喉充血。她不放心,找到我,我劝她不要再查了。她一脸不相信:“没病怎么会疼呢?”坚决要求继续检查。
        另一位小伙子,心慌,总觉得自己心跳快。做了四五次24小时动态心电图都没问题;心脏彩超和冠脉CTA都正常。不知道听谁说的,要求做食道电生理检查,找到我。我建议他吃点减慢心率的药,再加点儿谷维素之类的就够了。他拒绝,说万一有恶性心律失常,没有发现,哪一天心脏停搏了怎么办?明摆着百度了,照本宣科,把病往身上套,怎么劝都没用。他一句“我的病我清楚,实在不行,我就带一年的心电监测,总会抓到有问题的心电图。”
        还有个小伙子,也是说胸痛,劈头一句:“医生,我觉得我是气胸。你给我拍个片子吧?”
        听了肺部,没有问题。拍了片子,做了心电图,一切正常。给他结果,他挠着头自言自语:“明明像气胸啊!”我问他:“你在生活中见过气胸患者吗?”他一愣:“没有。”“那你的像,是和谁比较出来的呢?”
        我问得太直接,他有点有点儿不好意思了,支支吾吾地说:“可是我的症状,跟网上说的气胸症状真的一模一样……”然后再三跟我确认,“医生,气胸拍片子看得见吧?”我只差没拍着胸脯担保了,他绝对不是气胸。小伙子半信半疑地走了。
        这样的病例不胜枚举。
        医生自然会认真诊治每一位病人,也希望病人配合检查治疗,可过度的诊疗看的就不是病了,而是心病。

        那些来医院的人
        有时候,活着也是蛮有意思的。
        病房收治了一位九十多岁的老太太,是肺炎。到半夜,她突然昏迷、抽搐,明显的脑出血症状。
        赶紧抢救。年纪这么大,也不可能开颅,只能用甘露醇为她脱水。一边吸痰,匆匆联系家属,孙子都四十多岁,在“放弃创伤性抢救”上签字,问我:“我奶奶为什么一直在抽?”
        我说:“脑受损了,这是癫痫。”
        他脸上有一些不忍心的表情,最后大叹一口气:“活太长,也没得么意思。”
        第二天,她状态已经平稳,但还不能进食,给她上了鼻饲管。我看到她已经秃得差不多的头顶,几根稀疏的白头发。脸老得抽抽成一小团,核桃仁似的。插管子进去,可能还是不舒服,她动了一下。我想起她孙子的话。有时候,我也那么想。
        过了十几天,星期一早上大查房,我遇到老太太。恢复得不错,她正在吃油饼,瘪瘪的嘴,一咕哝一咕哝。牙都没了,怎么吃?就是拿牙床磨呀磨。老太太有耐心得很,磨得慢慢的、细细的,就像在精心品尝。磨几下,停下来,咂嘴舐舌一会儿,是吃美了,眼睛都眯成笑微微的缝。
        那其实就是个普通油饼,医院门口推车摊子卖的。
        老太太看到我,油饼放下,手一伸——我给她从床头柜上抽了纸巾。她浮皮潦草地擦了手,再手一伸——我给她量血压。手臂瘦得骨头都支出来,上面还有橡皮膏,膏下面是留针,每天在打点滴。
        血压控制得不太好,我问:“药有按时吃吗?”
        老太太说:“不晓得,反正护士送药我就吃。”
        我说:“婆婆,饮食也要控制。油饼偶尔吃一两次就好了。”
        老太太笑得眼睛都看不到:“我少吃口油饼,还能活到九十九?够本了呀。”倒也是。
        我查完房,回头看老太太还在慢条斯理地用没牙的嘴磨油饼,磨得好写意。老太太吃得津津有味,看着像个无病无灾的人。有时候,活着,也还是蛮有意思的。

        谢医生
        她姓谢,祖上世代从医。父亲是国民谠的军医,生了六个子女,要求子女必须学医,否则不认亲。理由有二:一是当医生的人必须有德,能保证他们做个好人;二是医生是个手艺活,好歹饿不死。六个子女都听话,纷纷考上医学院。
        她是老小,出生在抗日年代,后来读的医学院。姐姐哥哥有在国外的,要她出去,她说:祖国建设需要有知识的人,我要顾大家。谢医生就这样留在了国内,从事妇产科工作。她曾被下放到监利一个村庄,她也不抱怨,只打包了一箱子常用药品和医学书就去了。
        那是农村,她每天既要干农活,还要在田间地头给乡亲们看病。农村医疗资源匮乏,没有医没有药,常有外伤后感染溃烂的、被蛇咬伤的、肺炎拖成心衰、肿得眼睛都看不见的……她是妇产科医生,这些都不是她的专长。可是不能看着病人痛苦不管啊,没有办法,凭着医学院的基础,她用手头仅有的药物,给农民看病。实在不懂的,就回去猛翻书,到最后,每本医书都被翻散架了,又被感激她的农村妇女用纳鞋底的粗线紧紧地缝上。
        农村人苦,难得有机会求医用药,所以,大多数病人一用个抗生素,就能药到病除。于是她远近闻名,当地人称谢神医。
        让她更知名的是一起事故。
        正是夏天,要收谷子的季节,突然雷电交加,大雨滂沱,谷子一旦烂在地里,一年的收成就完了,村里所有人都在冒雨收谷,她在卫生室里守着病人打针。有人冲进来喊:“六个人一起被雷打死了,谢医生,你赶紧去看看。”
        旁边的病人拦着她,说雷电无情,搞不好就打着谁。
        她想:是人命啊。雨衣都没穿,就冲了出去。
        全靠徒手人工心肺复苏,她救活了五个人,第六个人实在是拖时间太久了,没有救过来。村支书带领全村老小,齐刷刷跪了一地,给她磕头。她不会说客气话,也慌得赶紧跪下,对着村民磕头,谢乡亲们的照顾。
        下放结束,她被点名到省妇幼保健院上班。临行,远近乡亲都来送她,农民实在,也没有什么好送的,就是鸡鸭、大米,装了满满一板车。
        今年她已经84岁高龄了,仍然耳聪目明,头脑清楚,一个月来医院做一次教学查房,这些故事都是她的弟子零零散散告诉我们的。她话不多,但有一句话是她经常说的,我记得很牢:把病人当作一个人看待,想办法解决他的痛苦,不要眼睛里只有他/她的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