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代幽默诗文(8)

(2024-08-01 00:36:16)
分类: 图文:古典诗文
古代幽默诗文(8)

咏物写意篇

花与美人
清朝末年,有位止水道人创作了一篇奇文《花约》,这篇文章写道:
花犹美人也:可玩而不可亵,可视而不可折,可矜而不可侮,可增而不可缺。
撷花一瓣者,是裂美人之裳也;掐花一痕者,是挠美人之肤也;拗花一枝者,是折美人之肱也;以酒喷花者,是唾美人之面也;以香触花者,是熏美人之目也;解衣揎拳狼藉而对花者,是与美人裸而相角也。
语云:猛虎可惧,俗子难当。夫唯雅人,可持此约。
作者以生动感人的比喻,沟通了花与美人之间的联系,读来让人产生共鸣。花如有灵,会把止水道人引为知己。

晚秋即景
古代诗词中,咏秋之作更多。有一首回文七绝——《晚秋即景》,给人们留下的印象尤其深刻。究其原因,一是诗本身写得好,二是顺读倒读皆不失佳妙,三是诗中流露出的情调,暗合了当时那颗快要破碎了的心。诗曰:
烟霞映水碧迢迢,暮色秋色一雁遥。
前岭落晖残照晚,边城古树冷萧萧。
若是倒过来读,便是:
萧萧冷树古城边,晚照残晖落岭前。
遥雁一色秋色暮,迢迢碧水映霞烟。
这首回文诗,顺读倒读均如行云流水,顺理成章,实不可多得。且诗中意境深远,耐人寻味:秋色万里,暮色沉沉,烟霞映水,碧波迢迢,一只孤雁,雁翅上映着落日的余晖,向着遥远的天边飞去。边城的古树映着夕阳的残照,越发显得萧索凄凉。山岭的那边,不时划过孤雁的哀鸣……真是一幅美妙的悲秋图啊!

咏月诗
此诗属于宝塔诗的范畴:
月,月。
无休,无歇。
夜东生,晓西灭。
少见团圆,多逢残缺。
偏宜午夜时,最称三秋节。
幽光可敌严霜,皓色能欺瑞雪。
穿窗深夜忽清风,曾遣离人情惨切。

书生祭鸡
古时有个读书人不拘小节,素有壮阔豪放的情怀。一天,他拿起一本《古文观止》诵读,当读到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时,音调不由转为沉郁悲壮:“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耶!其不知也耶!呜呼哀哉!尚飨!”
忽然,远处传来一阵鸡鸣声,他忽然想起今天还没喂家中的鸡呢。平时读书,疲倦之时,他总爱通过喂鸡来使自己快乐起来,从而享受生活的乐趣。于是掩卷跨出书房,随手抓起一把米,来到门前场地上,唤了几声,不见鸡的踪影,四处寻觅不着,最后才发现,原来鸡已倒毙在鸡棚里。
他提起鸡端详多时,却难以弄清鸡的死因。转念一想,既然爱鸡已登极乐世界,就该饱食一顿,何苦为鸡的死而自寻烦恼呢?他随即唤来妻子,让她把鸡烹来下酒。
时至中午,鸡已烹好,浓烈的香味令人垂涎不已,读书人欣喜地自我斟上一杯,正待举箸时,骤地想起鸡死得不明不白,应当对其进行一番祭奠,于是思考片刻,喃喃有声,其词曰:
声也其鸣喈喈,死也岂无葬埋?
以我肚腹,做你棺材。
呜呼哀哉,酱油拿来!
祭鸡文中,喈喈,乃平日喂鸡时所听到的鸡鸣声,与下句一起将对鸡的特殊感情淋漓尽致地予以表现;呜呼哀哉,感叹词并用,其情至痛!酱油拿来,心情大快!一悲一喜,将滑稽的心理状态,十足地表达出来。

咏粥
明代解缙在朝为官,时水旱频年,岁遭荒歉,解缙甘贫食粥,做《感咏》。诗云:
水旱年来稻禾收,用来煮粥本曾稠。
人言薯插东西倒,我道米浮前后流。
棒出堂首风起浪,将来庭下月沉钧。
早间不用青铜照,眉目分明在里头。

郑板桥的铜壶诗
郑板桥弃官后,一日来到扬州字画社,恰逢一些文人墨客正饮酒助兴。此时,他又渴又饿,见屋内木炭炉上的一把铜壶里水已翻腾,便伸手提壶要冲茶。
忽听一阵哈哈笑声,众雅士中的一位长者道:“新来的先生请听着,想喝茶不难,要知我们有个规矩,喝前须赋诗一首。请以你手中的铜壶为题,若赋得好诗,莫说是茶,即便是酒也由老身包了。”
老者话音刚落,郑板桥微微一笑,即吟道:
口小腹大鼻耳高,烈火烧身称英豪。
量小岂能容大物,二三寸水起波涛。
众文人一听目瞪口呆,当众人得知此人是郑板桥后,都拱手相敬。

辫子诗
清朝是人人要留辫子的。清朝末年,一些东渡日本的留学生率先剪去辫子,或者是入乡随俗,或者是表示革命志向。辛亥革命剪去了辫子,而张勋不剪辫子被称为“辫帅”,于是辫子又成了复辟帝制的资本。总之,辫子在一定程度上是时代的象征。清末有人做过一首辫子诗:
当其未生时,本来无辫子;
及其呱呱时,有发无辫子。
到了襁褓时,忽然有辫子;
集诸小辫子,为一大辫子。
偶然到日本,忽然无辫子;
一朝想做官,忽然有辫子。
无论真与假,但呼为辫子。
忠君与爱国,全视此辫子。
国粹宜保存,保存此辫子。
但愿遍地球,人人有辫子。
若问尔祖父,也曾有辫子;
只怕尔孙子,渐渐无辫子。
辫子复辫子,终归跷辫子。
做诗以告哀,我亦有辫子。
把辫子当作国宝,让它“遍地球”,都是一厢情愿的事,“渐渐无辫子”,倒是让他说对了。

王守仁《哭象棋诗》
明代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自幼才思敏捷,经常逢事做诗,一首《哭象棋诗》就是他逢事而做的。
有一次,因他贪下象棋,忘了回家吃饭,母亲一气,夺了他的象棋,扔到河里。他看着象棋随水漂流,摇首顿足。哭之以诗:
象棋在手乐悠悠,苦被严亲一旦丢。
兵卒堕河皆不救,将军溺水一齐休。
马行千里随波去,士入三川逐浪流。
炮响一声天地震,像若心头为人揪。
诗的开头一句先点出惋惜之情,中间两句写各种兵种被流水卷走,似有千军万马之状。末一句忽然奇军突起,却是雄浑悲壮的余声。整首诗构思巧妙,纵横得体。

搓麻对韵
有册古书叫《笠翁对韵》,开篇曰: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把曲韵分成部,运用对偶手法编成韵联,作为启蒙儿童的教材或参考书,得到普遍流行,至今不衰。有人以“搓麻”为内容,戏仿古人的为文之法,作韵语曰:
西对北,南对东,白板对红中。
名师对高手,赌棍对牌虫。
边三万,嵌七筒,独听对双风。
岗上开花险,海底捞月凶。
中发白三坎齐全,称为三元会;
幺到九一个不缺,叫做一条龙。
每赌必输,输了又输,皆因额头有皱纹;
一输就惨,惨上加惨,卖了家具当窝棚。
前五句为麻将术语,将麻将的特色细致地描写出来。末句是点睛之笔,指出搓麻赌徒的最终下场,细致地描写出来,让人怵目惊心,深刻体会到赌博之大害。

一七体诗可横写成楼梯式,如张南史写的《竹》:
竹,竹。
披山,连谷。
出东南,殊草木。
叶细枝劲,霜停露宿。
成竹处处云,抽笋年年玉。
天风乍起争韵,池水相涵更绿。
却寻庾信小园中,闲对数竿心自足。

书手咏茶
古时有一位文学家,他的女婿是个刀笔小吏,人称“书手”。有一次,老丈人要试一试女婿的文采,就指院中的茶树为题,让他赋诗一首。
女婿慢慢地吟道:
据看庭前一树茶,如何违限不开花?
信牌既仰东风去,火速明朝便发芽。
老丈人听后说,诗非不通,只是有一股衙门气。于是又叫他咏月,小吏复吟曰:
领甚公文离海角,奉何信票到天涯?
私渡津关犹可恕,不合夤夜入人家。
丈人听罢大笑,真是“三句话不离本行”啊!
细一品味,“据看”、“违限”、“信牌”、“火速”和“公文”、“信票”、“私渡津关”、“夤夜入人家”等,都是旧时衙门公事中的常用语,用之于诗,固然说明“陈词滥调”之令人发笑,但同时也能说明“诗如其人”,创作与生活联系之密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