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幽默诗文(6)

分类: 图文:古典诗文 |

改诗为剧
以前,有人将杜牧的七言绝句《清明》,不增减一个字,只改变排列形式,增加标点符号,硬是使它变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微型话剧”,且时间、地点、场景、人物、动作和台词俱全。
请看: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
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一改,实在是妙啊。
吟诗送命
从前,有一个姓王的穷秀才,特别喜欢做诗。有一天,王秀才在街上散步,忽然想起几件事,一时来了兴趣,随口吟了四句诗:
王府门前一莲池,半夜观星把酱移。
两个小王争玉碗,夜明珠宝藏家里。
正巧,这时前边来了八抬大轿,坐在轿里的巡按大人听到后,挑开轿帘儿一看,见这个穷秀才睬也不睬他,心中十分恼怒,再细品刚才吟的那诗,认为是反诗,第一句称他的家为“王府”,第二句讲他有观星移“将”之能,第三句把他的孩子比成“小王”,且玉碗只有皇家才有,第四句说他家还放着夜明珠。于是他住轿命人把王秀才唤来,对其责问。
王秀才一听,吓得魂不附体,连忙解释道:“大人,小人哪敢自比皇上。因小人门前有一藕塘,小人姓王,才称卑宅为‘王府’,小人家有只酱缸放在外面,昨夜观星怕雨淋,便把酱缸端进屋里去了,不是观星移‘将’,小人姓王称老五,两个孩子自然称‘小王’了,因他俩争一只白碗,争得有趣;‘夜明珠宝’是因为小人的妻子是个秃头,亮得像灯一样。大人,你误解了小人的诗意了。”
巡按大人一听,更加恼怒,认为他不老实,反而花言巧语欺骗他,于是命左右把他带走了。
王秀才的妻子名叫玉儿,听说丈夫被巡按大人绑走,吓得忙从家里跑来,拉住丈夫的衣襟哭成了泪人。王秀才一见妻子,更加伤心,知道自己活不了,便嘱咐妻子安排后事,并又吟了一首诗:
玉妻不要泪纷纷,在家看好小幼军。
待到秋后文书到,十字街头看剐人。
巡按大人一听,这还了得:“你好大胆!到了这时你还称妻子为‘御妻’,称你儿子为‘幼君’,称自己为‘寡人’,这不是想谋反是什么?”
王秀才说:“大人您又弄错了,因为我妻子名叫玉儿,所以小人称她‘玉妻’;两个儿子一个叫大军,一个叫小军,尚在幼年,所以称‘幼军’;大人判我谋反罪,秋后判处的文书一到,不是杀便是剐,我让妻子去看一下,好为我收尸啊,小人哪敢称孤道寡呀!”
可是不管王秀才怎样辩护,结果还是以谋反罪被杀害了。
反复诗
古传有反复体诗,曰:
碧天临回阁,晴雪点山屏。
夕烟侵冷箔,明月敛闲亭。
这首诗,可以从任意一个字起头,至少可成诗20余首。这里举出几种读法:
其一:
天临回阁晴,雪点山屏夕。
烟侵冷箔明,月敛闲亭碧。
其二:
临回阁晴雪,点山屏夕烟。
侵冷箔明月,敛闲亭碧天。
其三:
回阁晴雪点,山屏夕烟侵。
冷箔明月敛,闲亭碧天临。
虽非语语佳妙,句句流畅,但也难能可贵。
观山寺的回文诗
广东高州县的茂名镇,历史上是个文风蔚然、胜踪留存的地方。镇西观山寺的壁上曾刻有一首回文诗:
悠悠绿水傍林侵,日落观山四望回。
幽林古寺孤明月,冷井寒泉碧映台。
鸥飞满浦渔舟泛,鹤伴闲亭仙客来。
游径踏花烟上走,流溪远棹一篷开。
倒转过来读,仍是一首意境相似,合乎格律要求的谐韵诗:
开篷一棹远溪流,走上烟花踏径游。
来客仙亭闲伴鹤,泛舟渔浦满飞鸥。
台映碧泉寒井冷,月明孤寺古林幽。
回望四山观落日,偎林傍水绿悠悠。
吟“庄”诗
一首诗的字数从一至七或从一至九,字数逐句增多,把全诗横写,可构成宝塔形,称为“宝塔诗”。其中从一言至七言的,又称为“一七体诗”。
庄,庄。
临堤,傍冈。
青瓦屋,白泥墙。
桑麻映日,榆柳成行。
山鸡鸣竹坞,野犬吠村坊。
淡荡烟笼草舍,轻盈雾罩田桑。
家有余粮鸡犬饱,户无徭役子孙康。
这种一七体诗,指物为题,以题为韵,一韵到底,每一句都各自成对。第一字(也是第一句)既是题目,又是音韵,同时也规定了全诗描写的对象和范围。第二字往往是第一字的重复。
其他六对,都是隔句押韵。总之,一七体诗的特点是扣题紧凑,对仗工整,使人读后感到余味无穷。
苏东坡对诗
北宋时,有一个阔秀才,不学无术。一天去城外游山,发现山间流泉瀑布甚美,一时诗兴大发,便高声吟唱起来:
泉泉泉泉泉泉泉……
可是除了一个“泉”字,他再也吟不出来别的词句了。忽听背后有人吟道:
好似珍珠倒卷帘。
这个秀才十分惊异和钦佩,脱口问道:此人莫非苏东坡?
那人答道:
然然然然然然然!
秀才听说苏东坡在此,羞得面红耳赤,赶紧溜走了。
苏东坡回文题“金山”
金山寺雄峙于长江之滨,自古以来便被视为风景名胜。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慕金山寺之名,也曾荡舟于金山寺外,明月之中。眼看那江潮雪浪,水天一色,渔火点点,禁不住醉意微荡,旷怡愉悦,满腹诗情油然而起。他略加思虑,一首《题金山寺》的回文七律便在头脑中形成了。
这首七律是:
潮随暗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
桥对寺门松径小,巷当泉眼石波清。
迢迢远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晚日晴。
遥望四山云接水,碧峰千点数鸥轻。
这首七律对平仄对仗非常讲究,把金山寺的美妙风光描写得极其细腻,读起来令人心旷神怡,情趣盎然。然而更妙的是,这首诗若倒读起来,同样是韵味无穷的好诗。
轻鸥数点千峰碧,水接云山四望遥。
晴日晚霞红霭霭,晓天江树远迢迢。
清波石眼泉当巷,小径松门寺对桥。
明月钓舟渔浦远,倾山雪浪暗随潮。
联边诗
在写诗时,利用汉字相同的偏旁部首构成“联边”,使句中诸字具有特别整齐的形式美,称为“联边诗”。
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黄庭坚曾写过一首《戏题》诗:
逍遥近道边,憩息慰惫懑。
晴晖时晦明,谑语谐谠论。
草菜荒蒙茏,室屋壅尘坌。
僮仆侍偪侧,泾渭清浊混。
这首抒写诗人憩息漫步郊野所见景色的诗,每句各字的偏旁相同,给人以整齐划一的美感。
真趣
乾隆皇帝一生好游,曾经六下江南。一次带着一帮文人侍从驾幸苏州,在怡园信笔题了“真有趣”三个字。
侍从们觉得这三个字太俗,但又不便直言道破,只得暗中皱眉。苏州知府窥出了众人的窘境,他为官多年,乖巧而善于逢迎,忙奏请乾隆把“有”字赏给他。于是挖去“有”字,剩下“真趣”二字,顿时化俗为雅。
其实,大多数文字的本身,本无雅俗之分,但同一语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义效果却不尽相同。有时多一字,减一字,便有优劣、雅俗之别。“真有趣”乃民间小儿语也,很俗;减去“有”字,只留“真趣”二字,则化“俗”为“雅”,且适合出自“至尊”之口。
四色诗
每句诗嵌入一种颜色的名称,共四句,就有四种颜色,因此叫做“四色诗”。不过取哪四种颜色并不限定,赤、橙、黄、绿、青、蓝、白、黑等只要表示颜色的词都可以。
范云《四色诗五首》其一:
折柳青门外,握兰翠疏中。
绿草骋春日,碧渚澹时风。
此诗只写一种颜色,即青,每句都点出,所用的同义词或色彩稍有差别的词。
回文诗
回文诗是当作游戏来做的,很难顾及正反两首诗的诗品。勉强成句,刻意堆砌是通病。而且往往一味写景,弄些状摹景物的字眼堆在一起,正反都是那么个意思。所以精品不是很多。
宋代诗人争相拟做回文诗,也就有了一些佳作,如杨云翼的《回文》:
梧井落花秋寂寂,竹窗摇月夜沉沉。
孤鸾舞处回肠断,远雁来时别恨深。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情,是一般七言绝句的章法;而倒读时先由情而起,落笔惊人,后两句再将情化入景物的平叙中,意境转远,别有情致:
深恨别时来雁远,断肠回处舞鸾孤。
沉沉夜月摇窗竹,寂寂秋花落井梧。
梁简文帝的回文诗
南北朝时,社会黑暗,动荡不安。作为统治阶级的封建帝王更加荒淫糜烂,一些帝王沉湎于歌舞酒色,醉心于文章辞赋。
南朝梁简文帝萧纲为太子时,常与文士徐离、庾肩吾等一起研诗习文。他们擅长靡绮艳丽的文辞,描写上层贵族生活,创造了有名的“宫体”诗。
梁简文帝于公元549年登基以后,感到时势日艰,写下了《和东湘王后园回文诗》一首,抒发“树秋飞叶散”的情怀。
枝云间石峰,脉水浸山岸。
池清戏鹄聚,树秋飞叶散。
这首诗上下颠倒,则又可读成:
散叶飞秋树,聚鹄戏清池。
岸山浸水脉,峰石间云枝。
前一篇:酷一族尴尬幽默(5)|吕叔春编著
后一篇:父爱如山·名家文萃(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