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诗词中的传统节日(9)

(2024-03-25 20:40:26)
分类: 图文:古典诗文
古诗词中的传统节日(9)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
        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赏析】
        此诗原注:“时年十七。”说明此诗是王维十七岁时的作品,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习俗,登高时佩带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
        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

        《九月九日登玄武山》【唐】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译文】
        九月九日登上玄武山远望山河,回归故乡的心思,回归故土的热望,浓得如眼前聚集的风尘。身在他乡,我们一起喝下这菊花酒,我们离家万里,望着大雁飞过的天空,心中有着一样的悲伤。
        【赏析】
        总章二年(669)卢照邻来到益州新都任职。时任沛王府修撰的王勃,因写《斗鸡檄》触怒高宗,被赶出沛王府,于是年六月远游到了西蜀。秋冬之间,卢照邻从益州来到梓州。九月九日重阳节,在蜀地任官的邵大震与王勃、卢照邻三人同游玄武山,互相酬唱。这首诗即为卢照邻当时所作,写他在旅途中过重阳,登高远望所见所感,抒发浓浓的思归的情怀。

        《蜀中九日》【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译文】
        在重阳节这天登高回望故乡,身处他乡,设席送朋友离开,举杯之际,分外愁。
        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我想北归不得,鸿雁为何还要从北方来。
        【赏析】
        咸亨元年(670年)重阳节,客居西蜀的王勃与友人一起登玄武山遥望故乡。时逢重阳佳节,又是客中送客,勾起了诗人浓郁的乡愁,于是作了这首诗。这首诗仅以四句来写乡思,却将乡愁抒发得淋漓尽致,突破了唐初宫廷绝句多借咏物寓干进之意的小格局;诗人在诗中还有意吸收了歌行的句调,以虚词递进的句式做结语,对绝句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

        《九日龙山饮》【唐】李白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
        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译文】
        又是九九重阳节,我来到龙山饮酒,连黄菊花都讥笑我这个放逐之人。醉眼看看秋风把我的帽子吹落,月下醉舞,明月留人。
        【赏析】
        此诗与《九月十日即事》同作于安徽当涂,此时李白在政治上很不得意,心情比较沉郁。在咏菊诗中,“龙山之会”、“落帽人”是常被引用的典故。李白把这个典故与自己的龙山之游紧密结合在一起抒发了内心的失意愤懑、旷达洒脱的复杂感情。
        此诗首句点明时间地点,既写诗人的宴饮,也扣东晋桓温同宾僚的宴饮;次句着重写宴饮时菊花的神态,以“逐臣”自比;第三句用名士孟嘉九日登高落帽的典故,表达了对名士的向往;末句将月亮拟人化,表面上说月亮挽留诗人,实际上是诗人留恋自然之境而不愿离去。全诗比拟生动别致,用典不露痕迹,具有超脱豪放的意味。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译文】
        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却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
        我在远方想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赏析】
        此诗以重阳登高为题,表达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深深关切。从行文思路上看,这首诗由欲登高而引出无人送酒的联想,又由无人送酒遥想故园之菊,复由故园之菊而慨叹故园为战场,蝉联而下,犹如弹丸脱手,圆美流转。从内容上看,诗人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百姓疾苦的关切。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重阳席上赋白菊》【唐】白居易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译文】
        一院子的菊花金黄金黄的,中间有一丛白似霜的花儿是这么孤独。就像今天的酒席,我这个满头白发的老翁进了青少年去的地方。
        【】
        这首诗写得新颖而别致,词约而意丰。前两句,写满园金黄的菊花丛中有一朵雪白的菊花,这是用陪衬的手法,突出白菊皎洁的色彩。后两句把那朵雪白的菊花比作是参加“歌舞席”的老人,和“少年”一起载歌载舞。全诗表达了诗人虽然年老仍有少年的情趣。以花喻人,饶有情趣。

        《九日齐山登高》【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
        【译文】
        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刚刚南飞,与朋友携酒壶共登峰峦翠微。尘世烦扰平生难逢开口一笑,菊花盛开之时要插满头而归。只应纵情痛饮酬答重阳佳节,不必怀忧登临叹恨落日余晖。人生短暂,古往今来终归如此,何必像齐景公对着牛山流泪。
        【赏析】
        此诗为安抚友人张祜的失意情绪而作,通过记叙重阳登山远眺一事,表达了诗人人生多忧、生死无常的悲哀,表现出封建知识分子人生观的落后、消极一面,却又有不甘落拓消沉之意。
        全诗语言情调爽利豪宕,风格健拔而又含思凄恻。
        首联用白描的手法写雁过江上南飞,与客提壶上青山的一副美景。仅用七字,把江南的秋色描写的淋漓尽致。
        颔联为唐诗名句,夹叙夹议,写出了诗人矛盾的心情。
        颈联与颔联手法相同,都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想只管用酩酊大醉来酬答这良辰佳节,无须在节日登临时为夕阳西下、为人生迟暮而感慨、怨恨,同时也表达了及时行乐之意。
        尾联承上“登临恨落晖”意,诗人用齐景公牛山泣涕之事进一步安慰自己。

        《醉花阴》【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译文】
        薄雾弥漫,云层浓密,漫长的白天令人忧愁,龙脑香在金兽香炉中焚烧着。又到了重阳佳节,卧在玉枕纱帐中,半夜的凉气刚将全身浸透。
        在东篱边饮酒直到黄昏以后,淡淡的菊花清香溢满双袖。莫要说清秋不让人伤神,西风卷起珠帘,帘内的人儿比那菊花更加消瘦。
        【赏析】
        此词为作者婚后所作,通过描述作者重阳节把酒赏菊的情景,烘托了一种凄凉寂寥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孤独与寂寞的心情。全词两阕,上阕咏节令,写别愁;下阕写赏菊情景。作者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加入自己浓重的感情色彩,使客观环境和人物内心的情绪融和交织。尤其是结尾三句,用黄花比喻人的憔悴,以瘦暗示相思之深,含蓄深沉,言有尽而意无穷,历来广为传诵。

        《鹧鸪天·寻菊花无有戏作》【宋】辛弃疾
        掩鼻人间臭腐场,古来唯有酒偏香。自从来住云烟畔,直到而今歌舞忙。
        呼老伴,共秋光。黄花何处避重阳?要知烂熳开时节,直待西风一夜霜。
        【译文】
        官场都是令人捂鼻的“腐臭场”,自古以来只有酒浆清香甘甜。自从搬到这云烟缭绕的地方,直到如今我忙于歌舞心情舒畅。
        呼朋唤友,共同欣赏美丽的重阳秋色。菊花在何处,可是要避开喧闹的重阳?要想菊花开得绚烂美丽,还得等待刮一阵秋风,落一夜严霜。
        【赏析】
        该词的上片直斥官场为臭腐之地,说自己退隐闲居,饮酒歌舞,与云烟为伴之后才感受到轻松愉快,透露出归隐林下的自欣自庆;下片由寻菊起兴,赞美菊花凌寒怒放的品格,既是对不屈于权贵的抗金志士的赞颂,也是作者的自许自况。该词全篇言辞浅淡,意境清新,却言浅意丰,寄慨遥深。
        鹧鸪天:词调,双片五十五字,上片四句三平韵,下片五句三平韵。唐人郑喁诗:“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调名取于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