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其二)》【唐】李峤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译文】
寒冷的夜空升起一轮圆圆的明月,人们都说每个地方的月色都是一样的。哪里知道远在千里之外,就没有骤雨暴风呢?
【赏析】
这首五言绝句虽然题为《中秋月》,可是它不是写皓月当空的明丽景色,也不是对月兴怀,抒写离情别绪,而是借月言理,寓理于形。
诗写此地有月光,彼地有风雨,实际上,诗人是借咏中秋的月亮揭示了一个真理:世上的事千差万别,千变万化,不可能完全一样,正如中秋夜,此处皓月当空,他处却风雨交加。可谓字少而意丰,诗短情却长。
【链接】
月亮的美称
夜光: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屈原
顾兔:阳乌未出谷,顾兔半藏身。——李白
蟾蜍: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圆。——贾岛
玉轮: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珮相逢桂香陌。——李贺
桂魄: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苏轼
婵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
冰轮:玉钩定谁挂,冰轮了无辙。——陆游
玉兔:著意登楼瞻玉兔,何人张幕遮银阙。——辛弃疾
玉蟾:凉霄烟霭外,三五玉蟾秋。——方干
此外,月亮还有许多别致的雅号,如素娥、玉弓、玉桂、玉盘、玉钩、玉镜、冰镜、广寒宫、嫦娥、玉羊等。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唐】王建中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译文】
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阴里,鸦雀先后进入了梦乡。由于夜深,秋露打湿了庭中桂花。今天晚上人们都在仰望皎洁明亮的月亮,却不知道秋天的思念之情落在了谁家?
【赏析】
此诗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诗题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可见是寄给友人杜郎中的。诗题下原注:“时会琴客”,说明中秋佳节良友相聚,并非独吟,此诗写成当夜,也可能曾配合琴曲演唱。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此诗前两句选取月光皎洁、栖鸦不惊、露湿桂花三个典型特征,写出了中秋的独特夜景。后两句没有从正面抒情,而是用委婉的疑问语气,把诗人对月怀念友人的感情表达得更加深沉蕴藉。全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意境幽美,想象丰富,语言形象生动,感情真挚,委婉动人。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唐】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译文】
零落的桂花瓣,如同一颗颗玉珠从月亮上落下来,在大殿前捡起它们,发现花瓣上还有刚凝结的露水。到现在也不知道天上发生了什么事,这桂花大概是嫦娥撒下来给予众人的吧。
【赏析】
此诗并不如其它描写中秋诗作一般凄凉,凋零,或是惆怅、哀绵。
联系诗作背景便可得知诗人前一年高中进士,此时正在东游之中,也正是诗人意气风发之时,全诗便理所当然的轻松,毫无忧愁。诗中的一大部分是诗人的联想,并不现实,却也不让人觉得有空虚之意。巧妙的联想反而为寂静的诗作平添了几分俏皮,也可谓是恰到好处。
《阳关曲·中秋月》【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译文】
傍晚云雾全都收尽,高空中溢出一片清寒,银河悄然无声,玉盘般的明月在天上缓缓移动着。我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很少遇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在哪里观赏月亮呢?
【赏析】
这首小词题为“中秋月”,自然是写“人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则又涉及别情。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这首词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又从今年此夜推想明年中秋 ,归结到别情。形象集中,境界高远
,语言清丽,意味深长。《阳关曲》原以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为歌词,苏轼此词与王维诗平仄四声,大体结合,是词家依谱填词之作。
《八月十五夜月(其一)》【唐】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释义】
窗外是满月,明镜里也是满月,思乡的情绪如同刀在心头乱割!辗转流离,家乡越来越远;桂花攀折,天空如此远阔!归去吧!路上的霜露像雪一样洁白,林中栖息的小鸟正梳理着羽毛。此时月光如水,明亮如昼,好似那月中的兔儿,也秋毫可见!
【赏析】
这是诗人避乱蜀中之作。此组诗主调应该是悲伤苍凉的。这一首前两联睹月兴感,用象征团圆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
“归心折大刀”说的是吴刚在月宫被罚砍桂花树,杜甫猜想,吴刚也不是情愿砍树,一心想回到人间来。归去之心,竟然折断了砍树的大刀。“蓬”,蓬草,遇风飞转,故叫“飞蓬”。这里诗人用“转蓬”遇风飞转的形象,比喻自己飘泊不定的生活,隐示自己羁旅漂泊的苦味。由景入情,转篷象征漂泊无依的情感,杜甫空有归心只可惜无处还乡的凄凉。“行地远”指诗人自己当时处在偏远的夔州。诗人借此表达了反对战乱的思想。
后两联描状中秋夜色,“见羽毛”、“数秋毫”极力写月亮之亮,进一步反衬自己思念远征的亲人,祈愿平息战争,国泰民安。末两句,“直”通“特”,“简直”的意思。“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意为,这个时候仰望玉兔(指月亮),简直会数得清它的毫毛,形容月亮的明亮。第一首诗采用了反衬手法,在鲜明的比照中,表露了避乱生涯中的愁闷。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译文】
以往八月十五的夜晚,我站在曲江的池畔杏园旁边。今年八月十五的夜晚,我又在湓浦沙头水馆前。面对西北方向怎么才能看到故乡在哪里,面对东南方向看见月亮又圆了好几次。昨天的风吹过没有人理会,今晚清美的光彩就好像以往的那些年。
【赏析】
这首诗以对比的手法,抒发物是人非、今昔殊异的慨叹。前四句是对比,后四句是抒情。诗人在特定空间面对这个特定时间的月亮引发的人生感慨,暗示自己无法主宰命运的无奈和感伤之情。此诗用词直白,通俗易懂。
题目的中心语“望月”,是叙述也是行为,其修饰语时间“八月十五日夜”和地点“湓亭”,它限定了望月的特定环境时,还突出“望”的动作,又强化“望”之月的圆盘貌。显然是这个“望”月引发了人情怀。
其实,诗人就是在特定空间面对这个特定时间的月亮引发的人生感慨,诗歌首颔联正是诗人关照月亮的思考。从逻辑上应该“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抬头望月,触想到“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的月下之景,诗歌却从对面飞来着笔昔年往事,描绘出一幅中秋月明、曲江池畔、朝廷盛会欢饮图。诗歌起笔不同反响,召唤其昔日的觥筹交错、夜夜欢歌的情形。
《中秋登楼望月》【宋】米芾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译文】
用眼看尽淮海,漫漫海上像银子一样白,千万道彩虹般的光芒下,蚌孕育着珍珠。天上的月如果没有人修治,桂树枝就会一直长,会撑破月亮的。
【赏析】
这首诗引用了两个民间传说,一是民间传说珍珠的育成与月的盈亏有关,月圆之时蚌则孕珠;二是民间传说月由七宝合成,人间常有八万二千户给它修治。这样借传说咏月,又为中秋之月增添了神话的色彩,使中秋之月更为迷人。
《一剪梅·中秋无月》【宋】辛弃疾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也杯中,月也杯中。
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
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
满堂唯有烛花红,歌且从容,杯且从容。
【译文】
回忆起那个晴朗的中秋,我置身在芳香的丹桂丛,花影映照在酒杯中,月光荡漾在酒杯中。
今晚同样在楼上举杯等待月光,可是乌云浸湿了纱窗,雨水打湿了纱窗。
我真想乘风上天去质问天公,可是这天路没法通,信也无法通。
画堂里没有月亮,只有红烛高照,让我们慢慢把酒喝几盅,慢慢把曲唱到终。
【赏析】
该词上片描写了词人回忆曾经在一个晴朗的中秋,置身丹桂丛中,月波花影荡漾在酒杯中,而今晚云雨湿了纱窗,只有蜡烛闪光的情景,下片描写了词人想要乘风上天去质问天宫,但路也难通,信也难通,只得在烛光下慢慢喝酒、唱歌的情景,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愤懑情怀。该词上下片二、四、六、八句用叠韵,仅首字相异,形成一种特殊的回环的音韵美,读来如口含珠玉,悦耳动听。
(崔峦、方圆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