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施是抵制贪念第一利器
布施是抵制贪念的第一利器,是一个人充满慈悲之心的具体表现,更是一个人有智慧和有责任心的表现。因为一个没有智慧和责任心的人不会想到他人会需要自己的帮助,不会想到自己应该去帮助他人。布施有物质上的赠给,有知识上的教授,有道义上的支持,有心理上的安慰,还有给予他人的理解。
佛教提倡布施时特别强调一点:在一个人行布施时,布施者应不存有贪求福报的心,对所布施的人一视同仁,不看重所施的东西。布施不但是给予他人,也是给予自己一个只有通过帮助他人才能体验到快乐的机会。布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使人间充满温暖。
有一则关于佛陀住世时代一个乞妇的故事。她是当时印渡最穷的乞丐之一,因为她不但生活穷苦,甚至连心灵也很贫乏。她贪求很多东西,使她愈发觉得自己贫困不堪。有一天,她听说佛陀被须达长者(即给孤独)请去。须达长者很富有,并且乐善好施。因此她决定也跟着去,因为她知道佛陀一定会将剩下的食物分给她。
她参加了供佛斋僧的典礼,然后坐在那里,一直等到佛陀看见她。佛陀转向她,问:“你想要什么吗?”
佛陀当然心知肚明,这么问只不过是要让她承认并亲口说出来罢了。于是,她回答:“我要食物,我要你将剩下的食物给我!”佛陀说:“可以,不过你必须先说‘不要’;我给你的时候,你一定要拒绝。”佛陀将食物递给她时,她发现说“不要”非常困难。这时候她才明白,原来自己一生都没有说过“不要”!不论谁给她任何东西,她一向都说:“好,我要!”因此,她觉得说“不要”太困难了,这两个字对她而言是完全陌生的。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她终于说出了“不要”二字,佛陀于是将食物给她。
如此一来,她对于自己内心真正的饥渴是想有、想要、想抓取、想占有的欲望恍然大悟。
如果一个人任贪婪作祟,人生的快乐将随之消失。其实,佛法中的布施就是针对贪心提出的。如果一个人能有这种布施之心的话,就会从自私和贪婪中解放出来,也会享受到人生真正的快乐和意义。
佛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也就是说,布施是无条件的,以别人的痛苦和需要为自己的痛苦和需要,这才是真正的布施。但是对于我们这些平常人来说,要拥有佛家这样的境界,先要有正确的金钱观。
人常说,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金钱却是万万不能的。可见,金钱对于人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但是人切忌将钱财看得过重,更不要去刻意追求。
嗔念非天生
很多的人心中都有嗔念,只是人们自己意识不到而已。脾气大、恨人、怨天尤人都是嗔,都是由嗔念而引发的行为。
有的时候,人们突然间没来由地对某种事物感到厌恶,这也是一种嗔念。
如果说贪欲是一剂穿肠毒药,那么嗔念就是一把刮骨的钢刀,而且比刮骨钢刀更为锋利。
有一位学僧请教禅师:“我脾气暴躁、气短心急,以前参禅时师父曾经屡次批评我,我也知道这是出家人的大忌,很想改掉它。但这是一个人天生的毛病,已成为习气,根本无法控制,所以始终没有办法纠正。请问禅师,您有什么办法帮我改正这个缺点吗?”
禅师非常认真地回答道:“好,把你心急的习气拿出来,我一定能够帮你改正。”
学僧不禁失笑,说:“现在我没有事情,不会心急,有时候遇到事情它就会自然跑出来。”
禅师微微一笑,说:“你看,你的心急有时候存在,有时候不存在,这哪里是习性?更不是天性了。它本来没有,是你因事情而生,因境而发的。你无法控制自己,还把责任推到父母身上,你不认为自己太不孝了吗?父母给你的,只有佛心,没有其他的。”
学僧惭愧而退。
大多数人也许会像故事中的学僧那样,认为自己“脾气暴躁、气短心急”的品性是父母所生,是不可能改变的遗传。
其实,正如禅师所说,那样的品性根本不是来源于父母,而是源自自身后天的习性,是一种外在侵入的毒素,因此,绝不是不可改变的,而是需要我们一点一滴地好好清除。这就需要我们拥有像关云长刮骨疗伤那样的大勇气和超乎寻常的毅力。
嗔剑伤人害己
一个人如果能够每时每刻都用一颗宽容、豁达的心去面对世间的人和事,那么这个人的生活中就会除却很多烦恼,就能够时时拥有一颗宁静的心。
嗔怒的锋刃对我们有什么益处呢?它既伤害别人,同时也伤害自己。嗔,这把双刃剑,剑锋所向,最终归结于我们自身。
释迦牟尼指示弟子们应该说柔软语、真实语、慈悲语、爱语,不可说恶语,因为恶语不仅伤害别人,更伤害自己。
佛陀的教导真是对症下药。俗话说:“生气是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对别人宽容,其实就是对自己宽容,一个不懂得宽容别人的人,最终将伤害到自己。
嗔剑就挂在每个人心间,出鞘不出鞘,其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人贵在了解,彼此沟通、增进了解,知道人都有弱点和局限,便可化解嗔怒。
一个懂得欣赏别人优点,能一眼看出别人优点的人,不容易犯嗔怒。相反,老是挑剔、强求别人的人,处处看不惯别人,自然容易犯嗔怒。
心灵从容方富足
嫉妒心是美好生活中的毒瘤,是修行者悲心与慧命的绊脚石。
一棵树看着一棵树,恨不得自己变成刀斧。
一根草看着一根草,甚至盼望着野火延烧。
这是著名诗人邵燕祥的一首短诗《嫉妒》。寥寥四句就把嫉妒之情刻画得入木三分,揭露得淋漓尽致。
在果园的核桃树旁边,长着一棵桃树。桃树的嫉妒心很重,一看到核桃树上挂满的果实,心里就觉得很不是滋味。
“为什么核桃树结的果子要比我多呢?”桃树愤愤不平地抱怨着,“我有哪一点不如它呢?老天爷真是太不公平了!不行,明年我一定要和它比个高低,结出比它还要多的桃子!让它看看我的本事!”
“你不要无端嫉妒别人啦,”长在桃树附近的老李子树劝诫道,“难道你没有发现,核桃树有着多么粗壮的树干、多么坚韧的枝条吗?你也不动动脑子想一想,如果你也结出那么多的果实,你那瘦弱的枝干能承受得了吗?我劝你还是安分守己、老老实实地过日子吧!”
自傲的桃树可听不进李子树的忠告,嫉妒心蒙住了它的耳朵和眼睛,不管多么有理的规劝,对它都起不到任何作用了。桃树命令它的树根尽力钻得深些、再深些,要紧紧地咬住大地,把土壤中能够汲取的营养和水分统统都吸收上来。它还命令树枝要使出全部的力气,拼命地开花,开得越多越好,而且要保证让所有的花朵都结出果实。
它的命令生效了,第二年花期一过,这棵桃树浑身上下密密麻麻地挂满了桃子。桃树高兴极了,它认为今年可以和核桃树好好比个高低了。
充盈的果汁使得桃子一天天加重了分量,渐渐地,桃树的树枝、树杈都被压弯了腰,连气都喘不过来了。它们纷纷向桃树发出请求,赶快抖掉一部分桃子,否则就要承受不住了。可是桃树不肯放弃即将到来的荣耀,它下令树枝与树杈要坚持住,不能半途而废。
这一天,不堪重负的桃树发出一阵哀鸣,紧接着就听到“咔嚓”一声,树干齐腰折断了。尚未完全成熟的桃子滚满了一地,在核桃树脚下渐渐地腐烂了。
人生就像一场比赛,不管多么努力,技术运用得多么高超,总会有相对于第一名的落后者。享受欢呼的,仅仅是那成千上万名中第一个冲到终点的幸运儿。生活又何尝不是这样?相对于那些在某一领域中因出类拔萃而获得万众瞩目的人来说,绝大多数的人都是那些在平凡的工作、平凡的家庭中默默尽力的人。况且,人生风云变幻,又有多少人没有品尝过世事沧桑的滋味呢?
从社会的需要说,只要每个人能做好自己的分内工作,维持物质的丰厚,铸造社会的繁荣,他就应该自豪。若从生活的价值来说,能够体味人生的酸甜苦辣,做了自己所喜欢的事,没有虐待这百岁年华的生命,心灵从容富足就算这一生“功德圆满”了。
利用嫉妒的正面效用
有一个拳击手讲了一段他自己的经历。
我深深记着刚开始在埃德·帕克的武馆里训练时,有一次我正在练习拳击,对手的技术要好一些,为了弥补我技术和经验的不足,我试图使诈,想轻易得分。但我还是被远远地超过了,帕克看着我连连挨打。对抗结束后,我很沮丧。帕克把我请到他的办公室,屋子很小,稀稀落落摆着几件家具。
“你为什么不高兴?”
“因为我得不了分。”
帕克从桌子后面站起来,拿了一支粉笔,在地上画了一条长1.5英尺的线。“你看怎么才能把这条线弄短?”他问道。
我端详了一阵后,给了他几个答案,说把线截成好几段。
他摇摇头又画了一条线,长过第一条,“现在你再看原来那条线怎么样了?”
“短了。”我说。
帕克点点头说:“增长你自己的线,总比切断对手的线要强。”
如果不能将嫉妒的心理连根拔除,不妨充分利用嫉妒心理的正面作用,激励自己不断地向上奋进。
消除嫉妒心理带来的烦恼很简单,只要“增长你自己的线”就可以了。面对他人的优秀,你需要利用嫉妒心理引发的正面激励作用,激励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努力去追赶直至超越对方,你就会获得奋斗的欢乐和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