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译文】
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的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
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轻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赏析】
诗的一、二句写白昼,三、四句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除了皇宫,贵戚宠臣也可以得到这份恩典。我们仔细一琢磨,就能品味到里面暗含的讽刺意味。
全诗以“飞花”“柳斜”“日暮”“轻烟”组成一幅春天黄昏的美妙图景,充满诗情画意,严肃的政治内容被隐藏于轻盈优美的意境之中,足见诗人艺术手段之高妙,这也是这首诗广为流传的原因。
【链接】
寒食节简介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第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这一天初为节日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荡秋千、蹴鞠、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清初汤若望历法改革以前,清明节定在寒食节两日之后;汤氏改革后,寒食节定在清明节之前一日。现代二十四节气的定法沿袭汤氏,因此寒食节就在清明节前一日。
《寒食寄京师诸弟》【唐】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译文】
雨中的寒食节更显得寒冷,我独自坐听江上黄莺的鸣叫声。端着酒杯赏花,又想起了家中的几个弟弟,寒食节时,杜陵这一带已是野草青青。
【赏析】
这首诗的首句从近处着笔,实写客中寒食节的景色,突出“冷”字;末句运用联想,仍是写景,遥念故园寒食节的景色,托出了“想诸弟”之情。这一起一收,首尾呼应,紧扣诗题。中间两句,一句暗示独坐异乡,一句明写想念诸弟,承接自然。两句中,一个“独”字,一个“想”字,对全篇有穿针引线的作用。整首诗句句相承,暗中勾连,一气流转,浑然成章。
【链接】
寒食节的起源
相传此俗源于纪念春秋时晋国介子推。当时,介子推与公子重耳流亡列国,途中没有食物,介子推割股(即大腿)肉供重耳充饥。
重耳复国,是为晋文公。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归隐绵山。文公焚山以求之,介子推坚决不出山,和他的母亲抱树而死。文公葬其尸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于介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后相沿成俗。
但经后人考证,寒食节禁火习俗的起源与介子推无关。介子推割股的史实也存在争议。
《寒食》【唐】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译文】
二月的江南鲜花开满枝头,在他乡过寒食节足够悲哀了。贫困的生活平常也是不生火做饭的,不仅仅是明天因为纪念介子推而吃冷食。
【赏析】
诗的首句描写景物,兼点时令。一个“满”字,写出了江南之春给人的繁花似锦的感觉。与这种良辰美景相配的本该是赏心乐事,次句却出人意料地写“堪悲”,这是常见的以乐景衬哀景,即反衬的艺术手法。
寒食“无烟火”是为纪念介子推相沿而成的风俗,而贫居“无烟火”却是为生活所迫的结果。对于富人来说,一朝“断炊”,意味着佳节的快乐;而对于穷人来说,“往往”断炊,包含着多少难堪的辛酸!诗人巧妙地把二者联系起来,以“不独”二字轻轻一点,就揭示出当时的社会本质,寄寓着深切的不平。将貌似相同而实具本质差异的事物对比写出,这也是一种反衬手法。
《襄阳寒食寄宇文籍》【唐】窦巩
烟水初销见万家,东风吹柳万条斜。
大堤欲上谁相伴,马踏春泥半是花。
【】【译文】
水面上薄烟散去,显露出岸边许多户人家,春风吹拂,万千柳条随风飘拂。河堤上,只有我一人独自纵马游览,无人相伴,马蹄踏着路上的春泥,泥里有一半裹着花瓣。
【赏析】
此诗描绘了襄阳城的美景,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襄阳城四周环水,春来烟水朦胧,当艳阳高照,轻雾退去,才露出岸边许多户人家。一个“见”字,十分生动。“东风吹柳”“马踏春泥”,非常传神。“马踏春泥半是花”点明季节,有“踏花归去马蹄香”的意境,写出了春天的可爱。如此美景却只能独自消受,对友人的思念尽在其中矣。
【链接】
寒食插柳
柳为寒食节象征之物。相传介子推母子是抱着一棵柳树被烧死的,连那棵柳树也被烧焦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柳树下。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柳树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走到重新焕发出生命力的柳树前,珍爱地折了一根柳枝,编成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这棵柳树赐名为“清明柳”。
南北朝《荆楚岁时记》中就有“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的记载,安徽、苏州等地还盛行戴芥花、佩麦叶来代替柳枝、柳叶。另据各地史籍记载:“插柳于坟”“折柳枝标于户”“亦戴之头,或系衣带”“瓶贮献于佛神”“门皆插柳”,故民间有“寒食不戴柳,红颜成白首”之说。
《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宋】张先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译文】
吴地的青少年在江上划着小船竞赛,游春少女们成对地荡着秋千。妇女们在水边采集花草,天色已晚依旧流连。景色秀丽的郊野,踏青的人往来不绝。
如云的游人走了,远山逐渐昏暗,音乐停下来,庭院显得寂静一片。满院子里月光清朗,只有无数的柳絮飘过,消失得无影无踪。
【赏析】
这是一首富有生活情趣的游春与赏月的词。上阕通过一组春游嬉戏的镜头,生动地反映出古代寒食佳节的热闹场面。下阕以工巧的画笔,描绘出春天月夜幽雅、恬静的景色。
从这首词中可见词人喜爱白天游春的热闹场面,也欣赏夜深人散后的幽静景色。上阕句句景中有人,富有生活情趣。下阕“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后人认为其更在“三影”名句之上。
【链接】
秋千
秋千的起源,可追溯到远古时期。那时,我们的祖先为了谋生,需要上树采摘野果或猎取野兽。在攀缘和奔跑中,他们往往抓住粗壮的蔓生植物,依靠藤条的摇荡摆动,上树或跨越沟涧,这是秋千最原始的雏形。
至于后来绳索悬挂于木架、下拴踏板的秋千,春秋时期在我国北方就有了。《艺文类聚》中就有“北方山戎,寒食日用秋千为戏”的记载。到南北朝时期,荡秋千已成为寒食节的重要活动。
唐代以后,秋千更为盛行。五代王仁裕在他的《开元天宝遗事》中写道:“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市民因而呼之。”
到宋代,荡秋千依然盛行,“稚子就花拈蛱蝶,人家依树系秋千”是极其常见的事情。宋代宰相文彦博在《寒食日早发赴积庆庄拜扫过龙门马上作》一诗中写道:“桥边杨柳垂青线,林下秋千挂彩绳。”
元、明、清时期,无论是宫廷还是民间,仍然保留了荡秋千的习俗。故宫博物院中收藏着一架清朝当年供后妃们玩乐的木秋千。
自1986年起,秋千被列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比赛项目,这也反映出秋千之戏的魅力与盛行。
《浣溪沙》【宋】李清照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译文】
寒食时节,万物复苏,荡漾着明媚的春光。玉炉中沉香将尽,残烟依旧飘出醉人的清香。午睡醒来,头戴的花钿落在枕边。
海燕子还未归来,邻家儿女们在玩斗草游戏。梅花已落了,绵绵的柳絮随风飘荡。零星的雨点打湿了院子里的秋千,更增添了黄昏的清凉。
【赏析】
这首词以白描手法写了熏香、花钿、斗草、秋草等典型的少女时代的事物,借以抒发词人爱春惜春的心情。上阕写春光荡漾,屋内香炉里轻烟缭绕,人睡初醒;下阕淡淡几笔,勾勒寒食节的初春景色与民间习俗,情韵全出。全词都是景语,仔细体味又都是情语,没有雕饰斧凿痕迹,隽秀自然,清新淡雅,充分体现了词人高雅的情趣和高超的写作技巧。
【链接】
斗草
斗草又称斗百草,是我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游戏。宋代人除在端午节斗草外,在春社及寒食也有斗草活动。斗草自然用草作为比赛对象:或对花草名,如用“狗尾草”对“鸡冠花”;或斗草的品种多寡,多则胜,兼具植物知识、文学知识之妙趣;儿童则以叶柄相勾,捏住相拽,断者为输,再换一叶相斗。
据说,五代时,南汉主刘钺在皇宫后苑遍植奇花异草,每值春深花繁时节,他就会组织一班宫女斗草取乐。早晨打开后苑大门,他一声令下,宫女们蜂拥而入随意采摘。到规定的时间锁上门,宫女们被集中起来,在大殿中比胜负。可能就是以谁采的种类多为胜,负者就要献出金银了,最后这些钱被集中起来,作为宴会的费用。
(崔峦、方圆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