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诗词中的传统节日(1)

(2024-03-17 20:38:27)
分类: 图文:古典诗文
古诗词中的传统节日(1)

        《元日》【唐】成彦雄
        戴星先捧祝尧觞,镜里堪惊两鬓霜。
        好是灯前偷失笑,屠苏应不得先尝。
        【译文】
        夜晚归来与大家举杯同祝又增岁添寿,不经意间却看到镜中的自己已两鬓斑白。我对着灯前镜中的自己偷偷笑了起来,看来这屠苏美酒是无法率先品尝了。
        【赏析】
        这是一首写春节饮酒的小诗。诗的一、二句,乍看似写诗人通过在饮酒时照镜子,始见自己容颜衰老,表现出悲怆情绪,但反复诵读三、四句,你就可以感受到诗人独有的乐观心态,让人觉得他是一位童心未泯的“老顽童”。
        【链接】
        饮屠苏酒的规矩屠,就是割;苏,就是药草。砍了药草来泡酒,泡成的酒就是“屠苏酒”。这种酒是元日专饮的多味药酒,古人认为饮此酒可以防病消灾。
        一般人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但是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是从最年少的饮起。也就是说,合家欢聚饮屠苏酒时,先从年少的开始,年纪较长的在后,每人饮少许。有人不明白这种风俗的意义,北魏议郎董勋解释说:“小者得岁,故先酒贺之;老者失岁,故后饮酒。”这种风俗在宋朝仍然很盛行,例如苏轼在《除夜野宿常州城外》诗中说:“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苏轼晚年虽然穷困潦倒,但却很乐观,他认为只要身体健康,虽然年老也不在意,最后罚饮屠苏酒自然不必推辞。
        这种别开生面的饮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产生种种感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直至清代,这一习俗仍不衰。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
        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一年又过去了,迎着和煦的春风,畅饮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喜气洋洋,都把旧桃符换成了新的。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宋代人过春节的场面:春风送暖,旭日初升,家家户户点燃爆竹,合家喝着屠苏酒,忙着摘下门上的旧桃符,换上新桃符。诗人择取这些过年时最典型的喜庆场景,展现了一幅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民间风俗画卷。
        王安石既是诗人,又是政治家。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包含强烈的政治内容。本诗就是通过对新年新气象的描写,抒发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链接】
        桃符的传说
        据史料记载,早在秦汉以前,我国中原地区民间过春节就有家家户户悬挂桃符的习俗。这种习俗的产生,来源于一个有趣的传说。
        相传在东海度朔山上有一棵大桃树,树干弯曲伸展三千里。在树的西南方有一座门,被称为“神门”,是邪神出入的地方;同样,在树的东北方也有一座门,被称为“鬼门”,是鬼怪出入的地方。神荼看守“神门”,郁垒看守“鬼门”。当邪神鬼怪偷桃子的时候,神荼郁垒就会大发神威。神荼用桃木剑砍他们,然后用桃木剑挑着,将他们扔入海中喂毒龙。郁垒用芦苇编的草绳绑住他们,用桃木做的弓箭杀之,然后将他们扔到山上喂老虎。
        由此我们的先祖得到启发,在两块“长六寸、方三寸”的桃木板上画上两位神将的图像或题上他们的名字,然后将它们悬挂在大门两侧,镇邪驱鬼、祈福纳祥,这就是桃符,也是春联的前身。

        《元日》【宋】辛弃疾
        老病忘时节,空斋晓尚眠。
        儿童唤翁起,今日是新年。
        【译文】
        久病不起,竟忘了时节。天亮了,还在空旷的屋子里睡眠。小孩儿唤我起床,才知今天是新年。
        【赏析】
        这首小诗平易质朴,真切自然。前两句以老病忘时、空斋晓眠衬托铺垫,特别突出一个“空”字,极言孤独寂寞之感。后两句切题,“儿童”“新年”于萧索落寞中唤出一缕春之生机,所以我们不能单纯地以自诉穷愁、叹老嗟病来看待这首诗。
        【链接】
        “压岁钱”不是钱
        旧时,祭祀完祖先,举行迎接诸神下凡典仪后,全家要一起“辞年”,小辈要给长辈叩头拜年,祝长辈长寿、大福、大顺,长辈要给小辈红包,即“压岁钱”,压岁钱寓意“压岁祈福”。
        压岁钱古时称“压祟钱”“压惊钱”,其最早出现在汉代,并不是在市面流通的钱币,而是一种铸成钱币形状的玩赏物,有避邪压魔的寓意。其正面多铸有“去殃除凶”“千秋万岁”等吉祥语,背面多是龙凤、龟蛇、双鱼等祥瑞图案。
        如今虽然货币更迭,但长辈给小辈压岁钱之民俗依旧在春节之时传承着,其寄予了长辈对小辈成长的美好祝福。

       拜年》【明】文徵明
        不求见面唯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译文】
        不要求见面,只是希望通过拜帖来问候,从早上到现在我的破屋中堆满了各种名贵的拜帖。我也随潮流向他人投送拜帖,人们只会嫌弃简易,而不会嫌弃这其实只是空虚的礼节。
        【赏析】
        拜年,是过年时最隆重、最热烈的一项礼仪活动。投送拜帖这一风俗始于宋代,到了明清时期愈演愈烈,交换个“名片”,表示礼数到了。礼到人不怪,只是略嫌简陋。可以说,诗人笔下的拜贴就相当于我们今天所送的贺年卡。小诗的字里行间充满了生活情趣,也可窥见文徵明诙谐、幽默的性格。
        【链接】
        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向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宋代的拜年不仅是民间普通百姓祝贺新年、交流思想、增强家族团结的一种形式,也是上层社会联络感情、维护人际关系的一种手段。
        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帖上不仅印有送者的姓名、地址,还写上了“新年快乐”“吉祥如意”之类的祝词,其名帖设计得美观、精致。
        大约从清朝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即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电话拜年、网络拜年等。
        拜年的时间一般为每年的正月初一至初五,过了腊月初八就走亲访友多被视为拜早年,而正月初五以后、正月十五之前走亲访友为拜晚年。拜早年和拜晚年都属避免遗憾的应急或补救性质,民间有谚语云:有心拜年,十五不晚。

        《次韵·陆佥宪元日春晴》【明】王守仁
        城里夕阳城外雪,相将十里异阴晴。
        也知造物曾何意,底事人心苦未平。
        柏府楼台衔倒影,茅茨松竹泻寒声。
        布衾莫谩愁僵卧,积素还多达曙明。
        【译文】
        城里有夕阳而城外却下雪,相距十里天气竟不一样。有谁知道造物主是何心意,莫非这是因为人心中的苦难还没有磨平。御史府的楼台倒映在水中,茅屋松竹流泻出阵阵寒意。有棉被不要担心睡觉冻僵,多一点儿耐心总会等到天明。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贵州山区初春的景象,诗句“相将十里异阴晴”写出了山区复杂的气候现象。此诗虽然以写景为主,但表达的仍然是诗人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这首诗画面优美,意境清新,富有生活情趣。

        《甲午元旦》【清】孔尚任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译文】
        稀疏的白发无法覆盖头顶,围在炉边守岁竟然无法入睡。剪烛饮酒消夜,等待天明,倾囊分发买春钱。听爆竹声声,自己童心仍在,看更换桃符,年老仍兴致浓浓。又一曲鼓角梅花响起,五更时分欢声笑语拜新年。
        【赏析】
        孔尚任写这首《甲午元旦》时已六十六岁,在家乡曲阜简居。这首诗分两大段,首联写除夕围炉守岁,饮酒消夜。借分赠“买春钱”过渡,暗示旧年已去,新岁已来。颈联转入写元旦—点爆竹,换桃符,听乐曲,拜新年。字里行间透露出孔尚任一颗赤诚的童心。全诗反映出他脱离官场后心情的恬静和愉悦。

        (崔峦、方圆主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