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品中国文人·苏东坡(24)

(2024-02-23 20:40:35)
分类: 图文:古典诗文
品中国文人·苏东坡(24)

        乌台
        汴京御史台有百余棵古柏树,栖息着数千只乌鸦,被称为乌台。乌台也含有黑狱的意思。每日黄昏时分,乌鸦乱叫,遮天蔽日。开封人过乌台,往往要避开几里地。
        苏轼的牢房像一口深井,凹凸的四壁阴暗而潮湿。各种虫子顺着天窗爬下来,有些虫子飞下来。偶有乌鸦扑食虫子,翅膀折断落入牢房,垂死的小眼睛盯紧待死的犯人。
        活得天宽地阔的男人,忽然被打入深井。深井直通地狱吗?
        疲劳审讯。诟辱通宵。狱吏扑打。幽闭窒息。乌鸦惊魂。噩梦惊魂……
        关在隔壁的开封府尹苏子容写道:“遥怜北户吴兴守,诟辱通宵不忍闻。”吴兴指湖州。
        辱,不仅是言语侮辱。苏轼说:“狱吏稍见侵,自度不能堪。”看来他不经打,一打要呻吟,毕竟半辈子养尊处优,从未想过要受皮肉之苦。士大夫的尊严,大诗人的骄傲,为父为爷爷的面容,一夜间被囚犯二字收去。英气勃勃的面孔,忽如苦难雕塑。
        不知道入狱的这些日子他是怎么熬过来的。他本人终身不讲。不堪回首。南宋已有《乌台诗案》一书流传。
        一〇七九年,赵宋立国一百二十年,苏东坡遭遇宋代第一次文字狱。

        李定伎俩,张凶相
        有一次李定主审,问苏轼的祖上五代有无誓书铁券,这种皇帝赐予的誓书铁券可免囚犯死罪。苏轼祖上是冷族,哪有什么免死铁券。李定审问苏轼的五代,是发出死亡信号。按宋律,只有针对死刑犯才追问五代。
        苏轼睡不着了。船上想死,牢中忧死。他攒下平日服用的青金丹,准备必要时吞金而亡。长子苏迈送饭,送来养生的青金丹。
        李定游说官员,必欲置苏轼于死地。他对王安石的弟弟王安礼说:苏轼反对你哥哥,你要站出来提供证据啊。
        王安礼拂袖而去,谏皇帝曰:“自古大度之主,不以言语罪人。”
        皇帝派使者赶往金陵,征求老丞相王安石的意见,王安石不见使者。
        李定急召舒亶、张璪商量对策。头号言官张璪赴杭州取证,后来苏轼记云:“仆顷以诗得罪……杭州供数百首,谓之诗账。”
        一日早朝,李定在崇政殿的殿门发呆,自言自语:“苏轼确是奇才!”官员们不敢搭话,李定复自语:“一二十年前所作诗文,引经援史,随问随答,无一字差错,此非奇才而何?”
        这倒提供了一个細节:苏东坡的记忆力超出宋代一般士大夫。
        张璪扑打苏轼,一日三扑。此人在牢中大言不惭:“当初我跑苏轼的门,一天跑三次,现在我一日三扑,叫他尝尝拳头滋味。”
        汴京街头流行相扑,张璪玩新招……
        李定张璪何正臣,在牢房摆酒,大吃特吃,将啃过的骨头扔给墙角的苏轼。
        李定笑道:“来呀,陪我们几个新进喝酒啖肉。”
        何正臣调侃:“追陪,追陪。”
        张璪说:“这厮自诩老不生事,且待我酒足时,替他生些皮肉事,弄些个响声助酒兴。”
        李定大笑。那一天,皇甫遵父子得以捞个肥缺,充当跑堂的角色,往牢房送酒肉。

        牢狱外的救苏运动
        苏辙上书皇帝曰:“臣窃思念,轼居家在官,无大过恶,惟是秉性愚直,好谈古今得失……轼之将就逮也,使谓臣曰:轼早衰多病,必死于牢狱。死固分也,然所恨者,少抱有为之志,而遏不世出之主,虽龃龉于当年,终欲效尺寸于晚节……臣窃哀其志,不胜手足之情,故为冒死一言……欲乞纳在身官,以赎兄轼。但得免下狱死为幸。”
        苏辙当时担任应天府签判。“龃龉于当年”,指十多年前苏轼几次顶撞皇帝。
        范镇致仕已久,在东园与家人享受天伦。他与苏轼交往多,御史台的人每日前去取证,家里的气氛很紧张,五六十口人,惶惶不可终日。而范镇不顾一家子的惶恐,上书皇帝,论救苏轼。可惜这位朝堂勇士的论救文稿未能传下来。
        张方平,苏轼的恩师,七十岁了,也在南都(商丘)享受天伦之乐。他“愤然上疏”宋神宗,官府不敢受,“乃遣其子张恕亲赴京城,持至登闻鼓院投进。”
        可是张大豪士的这个儿子天性怯懦,徘徊于登闻鼓前,不敢投书,打马去驿馆了。后来苏东坡见了恩师写给皇帝的文字,吓得吐舌头。“久之,东坡出狱,见其副本,因吐舌、色动,人问其故,东坡不答。”张方平急切论救,却可能害死苏轼。奏疏一开头便说:“臣早尝识其为人……实天下之奇才!”这等于宣称,下旨抓奇才的宋神宗是昏君。此事也表明,张方平老了,思维的情绪含量高了。
        杭州的父老深感苏轼恩德,市民相约集于吉祥寺,“为苏轼作解厄道场”,派人专程赴京,投书论救。苏轼在狱中闻之,泣曰:“某死,葬西湖山上。”
        左相(宋代,左相为首相)吴充有一天问神宗:“魏武帝如何?”
        皇帝表示不屑:“何足道。”
        吴充侃侃而谈:“陛下动以尧舜为法,薄魏武,固宜,然魏武猜忌如此,犹能容祢衡,陛下以尧舜为法,而不能容一苏轼,何也?”
        神宗曰:“朕无它意,止欲召他对狱考核是非尔,行将放出也。”
        吴充是王安石的儿女亲家。他进谏,拿捏了时机和语言分寸。
        金陵王安石在钟山散步,模样悠闲。有人问:“苏子瞻被抓,相公作何感想?”
        王安石随口回答:“我在想一句话。一句就够了。”
        问者茫然。一阵山风送走了王丞相的背影……

        李定慌了,去找右相王珪
        苏轼可能免死罪,李定等人慌了。苏轼活下来,不会善罢甘休。那么多重要人物和普通百姓为苏轼奔走呼号,这意味着:苏轼背后的力量难以估量。
        右相王珪有个经典笑话:几年前在朝堂御座下,王安石发现自己的胡子上有虱子爬,顺手捉住,欲掐死,王珪急止之曰:“丞相,不可!”
        宋神宗和王安石都望着他。这个庙堂“胎神”笑曰:“它是一只不同寻常的虱子。”
        王安石问:“何以见得虱子不寻常?”
        王珪答:“屡游相须,曾经御览。”
        皇帝勉强一笑,安石皱眉头……
        如今李定找王珪,王珪拍拍李定,说:“本相备有一副杀手锏,杀苏轼不难。”
        李定惊喜莫名。王珪面呈得色,教导说:“你呀,闯荡庙堂这个大江湖还嫩了点。”
        王珪拿出苏轼手书的诗稿,有两句赫然入目:“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
        李定拍案叫绝:“苏子瞻死定了,单凭这两句,送他下九泉!”

        章惇大叫:“王珪,舒亶的口水你也想吃吗?”
        都慌了,李定舒亶张璪何正臣,他们各施看家本领,拼全力影响摇摆不定的宋神宗。
        舒亶奏曰:“窃以轼之怨望,诋讪君父……实不容诛,乞以不赦论。”
        舒亶称:“张方平司马光范镇,都该杀头。”
        王珪在舒亶上奏疏的当天,面圣奏曰:“苏轼于陛下,确有不臣之意。”
        神宗问:“卿何以知之?”
        王珪对曰:“陛下飞龙在天,轼不以陛下为知己,反求地底之蛰龙。”
        神宗说:“诗人之词,安可如此论?”
        王珪力辩:“旁人尚可,而苏轼不可。杭州官府供轼诗数百篇,乞陛下明察!”
        宋神宗不语。龙椅下的章惇忍不住开口:“龙者,非独人君,人臣皆可以言龙也。”
        退朝后,章惇质问王珪:“相公乃欲覆人家族耶?”
        王珪搪塞:“闻舒亶言尔。”
        章惇大叫:“舒亶之唾亦可食乎?”
        右相王珪赶紧逃跑。
        文武百官的视线去追他。

        苏东坡收到了死亡信号
        入狱三个月,苏轼生死未卜。希望与绝望轮番纠缠他。命悬一线,于是朝思暮想。目注乌鸦,耳听乌鸦……没有确切的活下去的信号。
        关在隔壁的苏子容出狱了,这边毫无动静。夜里,一片死寂。梦里多少次,被狱吏拖出去。活下去是多么美好啊。孙儿苏箪学着走路了,孙儿眼中有犀角……狱吏梁成对苏轼好,但凡得了一点好消息,不值班也赶到牢房告知苏轼。可是一连七天没有好消息了。也没有坏消息。蹊跷。预感不妙。惶恐不安。苏东坡忍不住要看梁成的表情。梁成忠厚老实,话不多,有事儿却瞒不住,表情要露出来。
        一日,梁成送来一条鱼,苏东坡见鱼色变,问:“谁送的?”
        梁成说:“还能有谁?你的孝顺儿子苏迈托朋友送的,这鱼做得好,真香啊。”
        而苏东坡已经闻不到香味儿了。入狱时他与苏迈约定:“情况不妙,送鱼。”
        苏东坡勉强吃鱼,吃不出一点味道。满嘴鱼刺。梁成问他时,他发呆……等了三个月,等来确切的死亡信号。井口般的天窗乌鸦乱飞,这个垂死者视而不见了。
        黄昏里,勇士垂下头来。

        《予以事系御史台狱,狱吏稍见侵,自度不能堪,死狱中,不得一别子由,故和二诗,授狱卒梁成,以遗子由》
        这么长的标题,历代诗歌中罕见。
        这两首绝命诗写于狱中,字字出肺腑,可称绝命诗之绝唱。大石头终于落地了,落地反弹,而为诗歌。写完后的平静乃是死寂的同义词。
        鱼来了,不复有余。死神反复摔打垂死者,摔出两首七律。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人间未了因。”
        人要死了,还要称颂圣主,为十余口家人考虑么?世间万事,唯此为大。
        当初在徐州逍遥堂,兄弟“风雨对床”,纵论古今得失,通宵兴奋。如今哥哥要先走一步了。他年夜雨,弟弟独自神伤。后两句咏叹调,只因说到来生。
        “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
        向子由嘱托后事,葬在西湖山上。苏轼曾经在杭州买山。
        眼中犀角,含赞美语气。傲骨至死不变。只是愧对夫人,没有留下像样的财产。
        太守愧对百姓。丈夫愧对老妻。这里有宋代士大夫的利他主义。

        (摘自刘小川著《品中国文人系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