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幸福和富足的亥猪
相传,自唐代开始,殿试及第的进士们相约,如果他们中间的人在今后任了将相,就要请同科的书法家用朱书即红笔题名于雁塔。因“猪”与“朱”同音,“蹄”与“题”谐音,所以猪成了青年学子金榜题名的吉祥物。
每当有人赶考,亲友们都赠送红烧猪蹄,预祝赶考的人朱笔题名。后来,这种习惯逐渐扩大,人们在新年时互赠火腿,因为火腿是用猪蹄烤制而成的。
民间还认为肥猪拱门吉祥,肥猪俨然成为一个传送福气的使者。所以,有俗语说:“猪是家中宝,粪是地里金。”猪是聪明的动物,它并不笨,也非本性爱脏,而是后天环境使然。猪是可以训练的,可见它是有智慧的。
“猪”与“诸”同音,常被借用为诸事吉利,佳年诸吉。所以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猪一直都有吉祥如意的寓意和象征。
猪作为人的生肖属相之一,猪和十二地支中的亥相配,称为“亥猪”。虽排在第十二位,但在古代人的心目中,却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在我国,“生肖十二个,人人有一个”,因此,生肖猪被人们赋予聪明才智和寄予良好的祝愿,成为人们喜爱的灵性吉祥之物。
猪又名“印忠”“乌金”“黑面郎”“黑爷”。古称“豕”,又称“彘”“豨”,别称“刚鬣”。《朝野佥载》说,唐代洪州人养猪致富,称猪为“乌金”。
在华夏的土地上,早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就已开始饲养猪、狗等家畜。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猪,其图形与现在的家猪形体十分相似,说明当时对猪的驯化已具雏形。
汉字的“家”字部首是“宀”,象征房屋,下半部是“豕”,也就是代表猪的“豕”字。因此有此一说,房屋加猪等于家,豕即财富。在农业社会中,如果家里没有养猪,就不成为“家”了。
作为家猪,猪又是那样的憨厚老实,安分守己,从不去加害于任何人,并为人们带来了经济上的富足,成为百姓们的聚宝盆。
在上古的时候,猪的文化意义不含有任何的贬义,相反,猪是衡量勇敢的尺码。不但“家”的含意是在房屋内养猪,就连当时的社会活动,也以与猪有关的事为中心。
例如甲骨文“事”字,做双手举长柄网捕捉猪或野猪之状。而人的素质,也以猪为坐标来衡定,如“敢”字,有徒手捉猪以示勇敢之意,那么不能捉猪便视为怯懦。
家猪显得温驯老实,那是因为长期被人类驯养,与大自然隔离而丧失其本性。而野猪性情凶暴,善于搏击,于是基于这一特点,猪便有了勇往直前的意思。
在我国古代,人们认为猪是一种灵物,受到社会普遍崇拜。在古代人看来,猪是聪明、智慧、威仪、刚烈、勇猛、繁殖力强的象征。
古代人对猪非常崇拜。西汉末年的王莽,还把他的精锐部队取名“猪突勇”,意思是野猪勇猛、精锐。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人把战舰命名为“野猪”,以表示勇猛和必胜。
在民间艺术中,猪象征着自力更生、勤劳致富。而年画中的“肥猪拱门”更是深入民心,它表示丰收吉庆,福气财气齐聚。
在天津、河北等地,有“肥猪拱门”的节日窗花,是用黑色蜡光纸剪成的。猪背上驮一聚宝盆,张贴时左右各贴一张,表示招财进宝之意。
陕西一带有送猪蹄的婚俗。结婚前一天,男方要送四斤猪肉、一对猪蹄,称“礼吊”,女方将礼吊留下后,还要将猪前蹄退回。婚后第二天,夫妻要带双份的挂面及猪后蹄回娘家,留下挂面,后蹄退回,俗称“蹄蹄来,蹄蹄去”,表示以后往来密切。
云南西双版纳的布朗族,在婚礼的当天,男女两家要杀猪请客。
除请客外,还要将猪肉切成小块,用竹竿串起来分送各家,以示骨肉之亲之意。
云南佤族有猪胆卦的占卜风俗。杀猪后,根据猪胆判断吉凶。如果胆纹上下行,胆内水分多,为吉卦;胆纹左右行,胆内水分少,为隐卦。一般在举行重大活动时使用,由巫师卜卦。
此外,猪和婚姻爱情还关联在一起。比如在湘西侗族地区,流行猪耳朵定亲的习俗。土家族则流行猪尾巴催亲的习俗。
自古以来,猪是富足吉祥的象征,它的憨态可掬让人喜爱,它是兴旺家业的聚宝盆,让世人的心中贮满了发财致富的梦想,只要勤劳肯干便能成为现实。
阅读链接
对于猪的形象,我国在很早以前就有人工塑造。比如考古工作者在河姆渡新石器文化遗址中,曾经发掘出土过陶猪,与现在的家猪形体十分相似,说明当时的猪已近驯化。
猪憨厚老实,安分守己,从不去加害于任何人,并为人们带来经济上的富足。唐代洪州人养猪致富,称猪为“乌金”。家猪从头到尾,都是人们百吃不厌的美食,被农家视为“聚宝盆”。所以我国民间有“贫不丢书,富不丢猪”的说法。
(摘自张恩台著《生之由来:生庚生肖与寿诞礼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