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报晓又驱灾的酉鸡
相传在尧帝时期,友邦上贡一种重明鸟,据说能驱灾辟邪。大家都欢迎重明鸟的到来,可是贡使不是年年都来,人们就刻一个木头的重明鸟,或用铜铸重明鸟放在门户,或者在门窗上画重明鸟,吓退妖魔鬼怪,使之不敢再来。
因为重明鸟样类似鸡,以后就逐步改为画鸡或者剪窗花贴在门窗上,也即成为后世的剪纸艺术的源头。我国古代特别重视鸡,称它为“五德之禽”。
《韩诗外传》说,它头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敌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类,是仁德;守夜不失时,天明报晓,是信德。所以人们不但在过年时剪鸡,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为鸡日。
在我国古代的风俗中,正月初一叫作“鸡日”,这一天不杀鸡,门上贴鸡画,表示可以驱邪祈平安的意思。大概是“鸡”与“吉”的音相近。
古时候,春节在门窗上画鸡来驱鬼怪邪气。东晋文学家郭璞著的志怪小说《玄中记》里,讲到了度朔山上的这只天鸡,说是当太阳刚刚升起,第一道阳光照到这株大树上时,天鸡就啼鸣了。它一啼,天下的鸡就跟着叫起来了。所以春节所剪的鸡,其实就是象征着天鸡。
古人对婚礼是异常重视的,所以婚礼中的每一个礼节都是很有讲究的。婚礼中的抱鸡风俗,也不是偶然的,而是赋有许多特定的意义。鸡与“吉”谐音,抱鸡有大吉大利的意思,而且鸡自古以来就象征吉祥,能驱鬼辟邪。
抱鸡其实只是一种仪式,并不是真的抱着鸡,而是在结婚时,在男方迎亲的车中,须有一只红色的大雄鸡(装在蒙着红布的笼子中)和负有抱鸡责任的10岁左右的男性儿童。
女方也须有抱鸡人,不过抱的是一只母鸡,并且在成亲三日后,母鸡必须卖掉。这就是结婚时必不可少的抱鸡礼俗,亦称“鸡礼”。
自周代至今,虽历数千年,社会制度几经变化,社会文化不断发展,婚姻六礼不断改革、简化,然而,由于鸡礼有许多的重大意义,因此抱鸡风俗得以沿袭。
鸡作为十二生肖中的动物,最显著的象征意义就是守信、准时。公鸡报晓,意味着天将明,再进一步引申,则象征着由黑暗到光明的解放。
鸡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吉祥物,鸡鸣报晓,鬼怪避之,鸡吃毒虫,剪除“五毒”。在我国山东、河北、山西一带,每至除夕夜仍贴大公鸡画于门户上,以求避邪除凶、驱恶趋吉。
鸡在十二地支属酉。“酉”为象形字,象酒器。雄鸡报晓,旭日东升。雄鸡一啼,都不会误时的。
鸡守夜报晓,对于古人来说意义非常大。古代的计时工具非常简陋,如漏壶,它虽可计时却不可能按时叫醒人们。没有后来的闹钟,睡梦中的人们不知道到了什么时候。这时金鸡报晓,告诉人们天快亮了,应该起床准备工作。
人们常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起床却不能等到日出而起,何况太阳并非天天都出来,阴雨天气便失去了观察太阳以定时间的依据。
而鸡不管酷暑寒冬,还是阴晴雨雪,它都守信报晓,绝不偷懒。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鸡在黎明时的打鸣报晓,人间才开始有了新的一天的烟火和生机。
鸡在日常生活中,几乎随处可见。它的繁殖能力强,成活率高,对环境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无论何地都可以饲养。
鸡作为飞禽,其飞行能力大大退化。比不上其他的飞鸟,能够自由自在地翱翔蓝天;在地上行动奔跑,比不上马狗的迅疾灵巧,所以鸡显得很平凡。它也因此具有平凡、大众化和柔弱的象征意义。
雄鸡能勇斗,见敌敢战,古人便想象其具有避邪的神力。古人常用鸡来驱邪和祭祀。杀鸡驱邪是一种巫术,也就是一种迷信。早在先秦时期,就有用鸡和鸡血驱邪的活动。古人认为,鸡和鸡血具有驱鬼邪去灾祸的作用。
古人对祭祀非常重视。在众多的祭祀用牺牲中,鸡就是其中之一。用鸡祭祀祖宗,一直都盛行在我国的一些地区。
鸡还用于判案。景颇族就有用鸡鸣作为神判的方式。争讼双方各携一只活公鸡到约定地点,先由巫师念经,念毕双方纵鸡,视约鸣叫以决胜负。先叫者败诉,后叫者或不叫者胜诉。
阅读链接
古人认为,雄鸡守夜不失时、天明早报晓,极具信德,加之头上有冠、足后有距、敌前敢拼、不享独食,兼具文、武、勇、仁、信之德,故冠之以“五德之禽”的美名。
鸡在很多神话里还是拯救世人的神物。如《西游记》里,唐僧师徒被蝎子精围困时,二十八宿之一的“昴日星官”下界捉妖,他现出公鸡本相,长鸣两声即令蝎子精当场毙命。
汉代奇人东方朔在其所撰的《神异经》里更是夸张地描述了神鸡的威力。东方朔称:大荒东极的扶桑山上有玉鸡,玉鸡鸣则金鸡鸣,金鸡鸣则石鸡鸣,石鸡鸣则天下之鸡鸣,悉鸣则潮水相应,东方渐明。
(摘自张恩台著《生之由来:生庚生肖与寿诞礼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