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品中国文人·苏东坡(22)

(2024-02-21 20:57:24)
分类: 图文:古典诗文
品中国文人·苏东坡(22)

        王朝云手执长帚,扫地像跳舞
        证情了,一千多个日夜啊,西湖边的女儿一步步走到今天,向学,向善,向美。她像小动物一般敏感氛围,不敢多抬一次脚,不敢多说一句话。渐渐地,她嗅到了令她放心的气息。先生的家,可是不一样哦!她先闻到书香,墨香,然后才是浓浓的花香、淡淡的脂粉香……
        证情了证情了,穷家女儿不知爹和娘,飘零身世,辛酸谁知?暗地里抹去了多少泪?
        西湖美,女儿泪,今生今世托付谁?
        王朝云进入苏家便知努力,识文字,捧书卷,学女红,进厨房,洗衣服,练歌舞,她一天到晚都在忙,灯下还学习佛门经书。心诚啊,朝云心劲可不小,于是,不知不觉地,美绽放了,美向她袭来,内外之美芬香四溢。
        苏东坡评价王弗:“敏而静。”
        苏东坡评价王朝云:“敏而好义。”
        一个义字,不是随便用的。宋代,义是至高无上的价值。
        某日秋风中,逍遥堂石板路上走着王闰之,她到枫叶庭去,唤丫头拾翠。本来她不用自己去,只叫采菱去就可以了。近来拾翠老往枫叶庭跑,小蹄子一天晃几回,一晃就没影儿了,还当了众宾客,一口一个子霞姐姐,叫得人心烦……闰之夫人不痛快呢,晴天不痛快,雨天不痛快,横竖胸口堵得疼。乳娘偏叫她抹胸口,出大气,敞心思。嗬,说说倒容易!
        红叶飘在枫叶庭,秋风中一片片旋转复旋转,飘出门,飘过墙,飘向碧空。
        闰之夫人愣在了门首,眼见得那个钱塘孤女,那个去年的使唤丫头,手执长帚跳起了自编舞蹈,边跳边唱“明月几时有”。扫地就扫地,搔首弄姿的做什么?腿儿抬,腰肢扭,双臂交叉,还摆造型呢,一双深黑的大眼睛,定定的望秋云。闰之夫人伸手扶住墙,头有点晕。王朝云反复唱一句:“但愿人长久……”
        闰之夫人想:美得你,我可不想跟你长久!

        美政兴奋
        苏东坡知徐州,先遇洪水,后遇干旱。太守率部属到城东二十里的石门潭祈雨。家乡眉山有句俗话:二月二,龙抬头。苏东坡二月祈雨后,龙抬了三回头,一场又一场春雨把麦田淋透。他去石门潭谢雨,欣然之情溢于言表。沐浴更衣,焚香再拜。
        苏东坡祈雨常有效,不知道怎么回事。当年在凤翔,他建了喜雨亭,作《喜雨亭记》。
        夏天,徐州一望无际的麦田闪烁在艳阳下。阳光在空气中颤动,人在画景深处流连。
        美政兴奋,乃是宋代士大夫之常态。
        丰收了,诗人并不是局外人。由衷的喜悦铺向十万亩金麦田。
        嗬,麦田不止十万亩呢。小桥流水人家。古道东风肥马。
        美政沉醉,苏东坡最称典型。他不写述职报告,他写诗。

        小词极品《浣溪沙》
        “惭愧今年二麦丰,千岐麦浪舞晴空,化工余力染夭红。”
        二麦丰收了,使君要惭愧,更希望来年的好光景。不得骄傲,不许沾沾自喜,否则老天爷要皱眉头。麦浪卷何处?卷在心头,喜在眉头。苏东坡带马梦得等几个人,乡间古道上走很远了,小厮们牵着坐骑。村头树下喝村酿,捉鸡烹鹅喜洋洋。苏东坡自制了一款荷叶杯,此间正好用上。枫叶庭的庭主王朝云亲手制陶,玉指飞旋,线条流畅,薄瓷生香。
        小词《浣溪沙》:“麻叶层层檾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姑娘们为何隔篱娇语?俞平伯解释:“从前江南养蚕的人家禁忌迷信很多,如蚕时不得到别家串门。这里言女郎隔着篱笆说话,殆此风宋时已然。”
        然而更多的乡村姑娘们打破了禁忌,越过了篱笆,“旋抹浓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挨踏破茜罗裙。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浓妆姑娘的爽朗笑声、活泼丽影如在纸上。四十二个汉字,几幅风俗画卷,画面如此逼真,比梦境更像梦境,比一切影像更抓人。
        她们为何匆匆相约看使君呢?这还用问吗?使君救了徐州啊!“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看来,使君一行人在乡野小店过夜,早起喝了卯酒,二晕二晕再远足。日高路长想喝茶,想得很哪,口舌之欲却能弥漫诗意,为什么?诗意强大的统摄功能把肉体欲望纳入自身。
        太阳底下的行走,人是恍兮惚兮,田园的长风乃是百里熏风。阳光有气味吗?当然啦。
        这里有艾略特讲的“思想知觉化”:在价值观层面,苏东坡非常看重各地的风俗。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熏。使君元是此中人。”耦耕:二人合犁为耦。元是:原是。
        美政沉醉,村酿沉醉,远足沉醉,麦浪沉醉,村姑沉醉,词语沉醉。
        尼采:“艺术是生命的兴奋剂。”
        苏东坡有这几首《浣溪沙》,无愧于田园诗祖陶渊明。“使君元是此中人”,真好。

        苏轼迁湖州太守
        元丰二年春,苏轼迁湖州太守。
        湖州富裕,不减杭州,苏轼知湖州,表明宋神宗信任他。四十几岁的男人,一切都向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美政高峰一座又一座,杭州,密州,徐州。写诗填词传万里,东京西京纸贵。且不用说美食美酒美器美园子……
        要走了,告别二十万徐州人。市民们发起“拦马”运动,三拦使君坐骑,从府衙拦到城门外的短亭、长亭。苏轼挥泪作《江城子》:“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
        总是这样,伤感的诗人要走向远方。惆怅撑满了意绪,春草直如秋草。
        唐宋六百年,官员们在全国调动,南北东西,留下数以万计的审美标记。

        苏东坡痛哭文同,痛苦是一种能力
        文同忽然死了。他是宋代最廉洁的官员之一,做了三个州的太守,几乎家徒四壁。钱到哪儿去了?他见不得朋友穷,百姓苦,经常掏自家银子。他画竹子,“墨分五色”,南北画坛公推第一,如果他卖一些画,银子是花不完的,可是这个文与可,平生不卖一幅画。苏东坡画竹子师承文同,以他名望之高,地位之显,权力之重,如果他要售字卖画,随手挥几幅,可抵一座东京豪宅。苏东坡也是一辈子不卖字画。蔡襄、欧阳修、王安石、黄庭坚都不卖。
        中国古代的顶级艺术品,几乎都是非功利的产物。《品中国文人》揭示了这个现象。
        诗配画,起于文同。他画画,常留下空白,嘱求画者:“勿使他人书字,待苏子瞻来,令作诗其侧。”文同画竹,胸有成竹。“其身与竹化”,物与我一焉。
        文同写信给苏轼:“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
        苏轼说:“吾墨竹,尽得与可法。”
        士大夫争相求画,商人们附庸风雅,艺术商品有了空间,但文同苏轼俱不卖,几十年,只字不提这件事。一开口,钱就来了,为什么不开口呢?羞于言利?耻于逐利?这与宋代的氛围有关。写诗作画关乎性情与学养,性情纯粹了,方有好作品。
        汉赋可以卖钱,唐诗宋词不卖钱。《红楼梦》不卖钱,曹雪芹在纸上过日子,重构青春好时光。“唯有失而复得的时光才是真实的时光”(普鲁斯特)。
        古人云:“东坡墨竹,写叶皆肥厚,用墨最精,兴酣之作,如风雨骤至,笔歌墨舞,窃恐文与可不能及也。”有画家称:“东坡墨分七色。”
        苏东坡评价文同:“诗一,楚辞二,字三,画四。”
        学养是排在第一位的。苏东坡后来评价米芾也如是。一天到晚写字画画,不读书不修身不悟道,想干什么呢?这个急功近利的苗头,宋代已经冒出来了,欧阳修严厉批评那些为书法而书法的人:“书法不可为怪!”“弃人间百事而专攻一书事,本末倒置矣!”
        文同既亡,苏轼大哭,三天不能睡觉,只能默坐,呆望晨昏。“气噎悒而填胸,泪疾下而淋衣。”苏轼中年,经历过许多死亡了,又处于事业的高峰期,日常生活赏心悦目,闻朋友之亡,却能痛苦如此,为什么?他交友,交到对方的骨子里去,深知朋友的生命价值。
        痛悼亲友之亡,追思绵绵无尽,古代是常态,形成了良好的风俗。这使死亡成为死亡。而在薄情轻佻、刺激循环、麻木叠加、利益层层算计的氛围中,为他人痛苦的能力将大大削弱,死亡将变成一件表面上的大事。
        文同身后凄凉,棺材厝于陈州的寺庙,无钱归葬蜀中故里(四川盐亭县)。苏轼写信给在舒州做官的李常:“与可之亡,不惟痛其令德不寿,又哀其极贫,后事索然。”令德:美德。
        文同的后事,苏东坡不能袖手旁观。

        “红妆成轮,名士堵立”
        苏东坡到湖州去做知州,几天路程走了五十天,过境扬州,玩了半个月。扬州知州鲜于侁,设宴于平山堂,“红妆成轮,名士堵立”,姹紫嫣红的官妓们,轮子似的围了一圈,四方名士立成了一堵墙。这都是鲜于侁为苏轼安排的。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嗬,美妙的记忆,扬州瘦西湖……
        扬州平山堂是欧阳修建的,堂后古木森森,堂下沃野千里,“壮丽宏阔,为淮南第一。”欧阳修在堂前种了一棵柳树,扬州人称为欧公柳。欧公调走后,继任的太守姓薛,也在平山堂前种一棵柳,命令下属呼为薛公柳。薛调走,扬州人抜了薛公柳当柴烧。
        欧阳修名篇《朝中措》书于堂上,这位文人书法的开创者,下笔“龙蛇飞动”。醉翁词云:“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
        苏东坡追和九泉下的恩师:“三过平山堂下,平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欲吊文章太守,乃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凭吊欧阳恩公,却唱杨柳春风。向死而生,生生不息也,死亡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苏东坡到扬州前,专程到张子野的墓前摆放了一束鲜花……
        平山堂盛宴,苏东坡挥毫。其时在座的一位名士张嘉父描述:“东坡登平山堂,怀醉翁,作此词。时红妆成轮,名士堵立,看其落笔置纸,目送万里,殆欲仙去耳。”
        东坡的凭吊意绪,却叫人飘飘欲仙。死亡之花与轮子般的红妆少女一同绽放。

        “终须放、船儿去,清香深处住,看伊颜色”
        一〇七九年的初夏,苏东坡抵达湖州。湖州是荷花之乡,“环城三十里,处处皆佳绝。”恋爱中的男人和青春女郎,在明月清风之夜,驾一叶小舟直入万朵荷花。苏轼湖州艳词《荷花媚·荷花》:“重重青盖下,千娇照水,好红红白白……终须放、船儿去,清香深处住,看伊颜色。”
        苏东坡太兴奋了,要出问题。
        王朝云太美了,“自是花中第一流。”
        子瞻与子霞,只在三十里荷花中。半夜不须归,看它月与荷。美到极致,往往伏着危机。重重青盖下,两情缱绻欲醉欲仙。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她如何不丈夫。
        而麻烦在于:苏东坡是官身,不仅是情爱之躯。湖州赏心乐事,朝廷风波乍起。

        “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杭州密州徐州湖州,八九年来,苏东坡一帆风顺。他抗拒王安石,痛斥吕惠卿,《谏用兵书》直指皇帝最敏感的那根神经,嗬,老虎屁股,原来可以摸。徐州抗洪功高,神宗皇帝下诏表彰,几十万徐州人咸称苏使君之盛德。而且,他恋爱了,情词一首接一首。这可不是一件小事,他的生命中刚刚融入了一朵绝艳之花。
        诸多元素在集合。基因中的某些东西在抬头。
        湖州任上的苏东坡浑身放松,格外接近了自己的秉性。按惯例,他向朝廷上谢表,随手写下的两句,却遭来劫难。如果他稍稍谨慎,灾祸可免。这两句,并不是非写不可的。
        《湖州谢上表》:“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而臣顷在钱塘,乐其风土,鱼鸟之性,既能自得于江湖……”
        新进,明指朝廷的新进之辈,这些人善于生事,“骚动天下”。司马光给王安石写长信,列了四条罪,第一条就是介甫生事。
        新进,生事,都是敏感的字眼。两个词,显然在苏轼心里盘桓已久,人在兴奋状态,仿佛自动跳到了纸上。《湖州谢上表》递上去了。鱼鸟之性的苏东坡,携王朝云看荷花去了。

        (摘自刘小川著《品中国文人系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