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真的要长两副牙齿吗?
真的!
牙齿是我们身体的重要器官,它不仅承担着咀嚼食物、辅助发音的任务,还对保持面部正常形态和美观起着重要作用。
但是你知道吗?人的一生是要长两副牙齿的。人属于两生齿类,即一生中会萌出两副牙齿。先长的一副医学上叫做乳牙,也称“奶牙”;后长的一副医学上称为恒牙,也叫做“大人牙”。
乳牙,指的是婴儿在哺乳期萌出的牙齿。一般而言,婴儿从出生后6个月左右开始出牙,到2岁半左右全部长完,总共20颗。恒牙,则是指乳牙脱落后又长出的牙齿,且为不再替换的牙齿。恒牙通常从6岁左右开始萌出,一直到20岁左右,一般为32颗牙齿。各个牙齿具有各自不同的功能,分别为切割、撕裂、磨碎等。它们的形态也有所不同,这是为了适应不同功能的需要所致。
乳牙从形态上可分为三类:乳切牙、乳尖牙和乳磨牙。长在正中的4颗铲形的牙齿称为切牙,也叫门牙,上下颌共8颗,其作用是切断食物。在切牙后边两侧各有一个尖尖的牙齿为尖牙,上下左右共4颗,其功能是撕裂食物。尖牙的后边有两颗比较大的呈长方形的牙齿为乳磨牙,上下左右共8颗,是咀嚼食物的牙齿,它们把食物磨碎以利消化。
恒牙从形态上可分为四类:切牙、尖牙、双尖牙和磨牙。在恒牙列中,除切牙组、尖牙组与相对应的乳切牙、乳尖牙交替外,乳磨牙不是与恒磨牙相交替,而是与恒双尖牙交替。双尖牙又称前磨牙,上下左右共8颗,具有捣碎食物的作用。6岁左右在乳磨牙的后方又长出4颗大牙,叫做第一恒磨牙,因为它萌出时间较早,而且形态和乳磨牙差别不大,父母们经常将它误认为乳牙,忽略对它的保护,所以在恒牙中,第一恒磨牙是患龋病率最高的。人到了12岁左右,第一恒磨牙的后边又长出一颗大牙叫第二恒磨牙,上下左右共4颗。有些人直到17-18岁以后,在第二恒磨牙后方长出第三恒磨牙,有人称它为“智齿”,由于它在恒牙列的最末端,又被人们叫做“尽头牙”。这是一颗呈退化性的牙齿,可能长一两颗,可能一颗也不长,也可能4颗全长齐,因人而异,没有什么意义。如果全长齐,恒牙就有32颗。
牙齿的生长发育是一个漫长的复杂过程,可分为三个时期:生长期、钙化期以及萌出期。这与身体其他器官的生长发育所不同,如骨骼系统只经过生长期和钙化期,而内脏器官只有生长期。牙齿则必须完成这三个发育阶段才能行使正常功能。
乳牙的牙胚是胚胎第二个月时开始产生,在出生前大部分已经钙化,约在出生后三年左右全部发育完成。所以,乳牙的发育主要是在胎儿期和出生后头两三年内。这样,母亲怀孕时候的身体健康状况及营养条件均关系到乳牙发育的好坏。乳牙一旦长成,牙齿钙化基本完成,这时候再补钙已经起不到任何作用了。
恒牙的产生是胎儿在母体里第四个月的时候开始的。牙齿钙化主要在三岁前完成,全部恒牙发育完成大约需要经历20年左右。在这个漫长的时间里,六岁以前是牙齿生长钙化的主要时期,如果在这一时期摄取的食物中缺少钙盐、磷酸盐、维生素A、维生素D以及足够的蛋白质;或者孩子罹患肠胃病,消化吸收不好;或者患有某种全身疾病,如发烧、肺炎、肾炎等,都可能直接影响牙胚的生长发育。所以,一定要重视孕妇、婴儿和儿童的营养和身体保健,才能维护牙齿的正常发育。
牙齿虽小,却是人体必不可少的器官之一。婴幼儿时期是生长发育的旺盛期、健康的乳牙,可以发挥良好的咀嚼功能,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有利于全身的生长发育。并且,通过咀嚼的功能性刺激,还能促进面部血液循环,增强代谢,有助于颌面部的正常发育。
乳牙还可以引导其下方的恒牙正常萌出,如果乳牙过早丧失,会引起其下方恒牙的异常萌出、迟萌甚或错位萌出,造成牙齿排列不齐。如果乳牙的牙根周围组织发炎,还会影响下方恒牙胚的正常发育。
另外,牙齿、嘴唇、舌头三者是发音器官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者之间的正常位置和关系,对发音的准确性和清晰度都有一定影响。六岁以前是儿童学习发音和讲话的重要时期,健康正常的乳牙有助于儿童的正确发音。此外,乳牙的损坏,尤其是上颌乳前牙的大面积龋坏或过早丧失,还会影响美观,给儿童的心理发育带来不良影响。
恒牙也同样有咀嚼、发音、促进颌骨发育和维持面部正常形态等功能,在人的一生中作用重要。所以,从六岁开始萌出第一颗恒牙后,就应该积极地加以保护。而重视和保护好乳牙,也是为了恒牙的正常生长发育。
非常有趣的是,有一项野心勃勃的医学研究发现,儿童的乳牙将可以用于修复人的脑细胞、修复心脏组织甚至生出新的牙齿等医疗用途。已经有诸多科学家在致力于研究怎样使用儿童脱落的乳牙培养出人体组织,以取代人体上各个部位的损坏细胞。这些从儿童牙齿里提炼出的干细胞可以长成人体各部位的机构,比如骨头、软骨、肌肉以及脑细胞等等。
舌头不同部位感受的味觉真的不同吗?
真的!
舌头的不同部位对不同味道的刺激敏感度也不一样。舌头的前端负责甜味和咸味,舌头后面和软腭负责酸味和苦味。味蕾则对苦味比较敏感,对甜味的感受就要差一些了。
但舌头并不是我们身体上唯一拥有味觉的器官。舌头周围的各个部分对四种基本味觉的灵敏度存在差异性,但是这种差异性却相当小,基本上可以忽略。有科学家发现舌头周围任何有味觉受体的部分都能品尝出所有味道,比如口腔上层后半部分的软上腭,甚至会厌软骨和防止食物进入气管的口盖都能品尝出所有味道。
舌头真是一专多能吗?
真的!战国时有个叫毛遂的人,以“自荐”而名留后世。他曾经去楚国,说服楚王合盟救赵。对此,人们夸奖他:“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史记·留侯列传》记载,张良也为他的三寸舌而自豪。只要想想“舌战”二字,就可以知道它在论战中占有何等重要的地位。
其实,毛遂也好,张良也好,他们的舌头都与常人无异,不过是借此形容他们能言善辩,善于词令,会出谋划策罢了。
舌头是我们一天不可或缺的好伙伴,舌头上有九千个味蕾,再加上数以百万计的神经细胞,全靠它来帮助我们辨别甜酸苦辣咸,帮助我们选择个人喜爱的食物。
舌头帮助我们发音,没有舌头的人就无法正常地说话或唱歌。它还能搅拌食物,拨弄滚翻我们吃进嘴里的东西,让牙齿充分咀嚼。它还具有传送功能,协助完成重要而又复杂的吞咽任务。
同时,舌头也是一面反映疾病的镜子,中西医,尤其是中医,很重视看舌苔。医生常从不同的舌苔来判断疾病的情况。
人类的胚胎大约在一个月的时候,咽底正中处就隆起一块好似三角形的东西,此时,舌头就已经开始出现了。舌头主要由横纹肌和黏膜组成,分为舌体和舌根两部分。舌体占舌前的
2/3,舌根占舌后的
1/3。有趣的是,一根舌头竟是由不同的部位发育而成的。所以舌根和舌体的神经来路也是不同的。舌体主要由三叉神经支配,舌根主要由舌咽神经支配。
现代人的舌头是经过生物演化一点点进化而成的。人类学家指出,古猿的舌头是平摆在嘴里的,约14厘米长。后来,因直立而使头抬了起来,舌根便下降到咽腔,舌头也就变短,变得不足10厘米了。整条舌头只有l/3被固定,2/3能自由活动,所以人舌就非常灵活。总的说来,舌有举、降、伸、缩、纵、展、卷、曲等多种功能。
舌的表面有着丰富的触觉神经,帮助我们在吃鱼时把细小的鱼刺剔出来。它对冷暖和痛的感觉也十分灵敏,而这些感觉都能够影响到味觉。
所以说,舌头是一专多能的多面手,是我们不可或缺的重要器官。
舌头痛真是人体健康的预警信号吗?
真的!
中医称“舌为心之苗”,舌头痛往往是很多疾病的信号,一定要重视。舌头是人体神经调节最“精雕细刻”的区域之一,与舌头相关的脑神经有四对之多,因此非常敏感,稍有不适,人就坐立难安。凡是损伤舌头肌肉、神经、黏膜、血管的疾病,都会首先表现为舌头痛。
口腔溃疡,会使舌头肌肉受损而发痛;由贫血或糖尿病引起的舌乳头萎缩,会使舌头变得“一片荒芜”,舌头表面的味蕾一扫而光,当然就吃饭没味道了。在支配舌头的神经中有一条叫三叉神经,如果它一犯病,那就惨了,表现为“刀割样”痛。舌黏膜是口腔癌前病变的好发部位,像口腔白斑、红斑、扁平苔藓等,都容易导致黏膜充血和糜烂,引起舌痛。如果舌头变大变硬,与牙齿磕磕碰碰,造成伤痛,就要考虑舌部的血管、淋巴管是否发生了错构瘤,还要注意除外舌头肌肉淀粉样变、黏多糖症、类脂蛋白症等少见病变。
值得一提的是,对那些原来很痛,后来变成隐隐约约痛的舌部疾病,要特别提高警惕,因为某些舌部肿瘤的疼痛就有这样的发病规律。另外,戴假牙的老年人一定要注意,不合适的假牙可能会引发创伤性溃疡,使得忍耐力增强,对疼痛不敏感,因此延误其他严重疾病的就医,酿成悲剧。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舌头痛都是舌头有病的信号。有的人舌头痛就找不到任何病理原因,而就医者却口口声声诉说“舌头像火烧火燎一样疼痛”。对此,医学上有个十分生动的称呼,叫“舌灼痛”。其实,舌灼痛是一种典型的心身疾病。患者往往有恐癌心理,或是听说周围有人得了舌癌,有的人则对镜自照时发现了舌根部高高突起的轮廓乳头(这其实是一种正常的舌部结构),便误认为自己得了癌。从此以后寝食不安,天天对着镜子照个不停,把舌头拨弄来拨弄去,想看个究竟,结果造成舌部肌肉拉伤,舌头像火烧火燎一般疼痛。所以,治疗像舌灼痛这类舌部疾病,解除心理负担,纠正不良行为,比服药更有效。
咽喉真的只是一个器官吗?
假的!
虽然人们常将“咽喉”说成一个词,但实际上,“咽”和“喉”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器官。当我们张嘴喊“啊”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看到口腔的最里面就是“咽”。在一般情况下,人是看不见喉的,因为它在咽的最里面。
咽是主要由肌肉和粘膜构成的管子,可分成三个部分,上段跟鼻腔相对叫鼻咽,中段与口腔相对叫口咽,下段在喉的后部叫喉咽。
喉既是呼吸道,又是发音器官。位于颈前部正中,居皮下,可触到。前方被皮肤、筋膜和舌骨下肌所覆盖;后方为咽腔的喉部;两侧有颈部的大血管、神经及甲状腺左、右叶等。由于发音功能的分化,喉的结构也比较复杂,它由软骨作支架,以关节、韧带和肌相连,内面衬以粘膜而成。
由上可见,咽和喉是有本质区别的两个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