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唐诗故事(4)

(2024-01-28 21:27:41)
分类: 图文:古典诗文
唐诗故事(4)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有一天,贾岛到一座深山拜访一位隐居山林的隐士。这位隐士精通医术,他经常上山采药,救治病人。对他那无拘无束的生活,贾岛很是仰慕。
        贾岛骑着毛驴翻山越岭,好不容易找到了隐士居住的地方。他走到门前,只见柴门虚掩着,门前的松树旁,一位童子正在晒药。贾岛上下打量了一下,猜想:这一定是隐士的徒弟了,便上前问道:“你师父在不在?”
        “不在,他去采药了。”
        来的真不巧,贾岛有点失望。但是如果他就在附近山上采药,说不定一会儿就会回来;如果一时半会儿回不来,那我就去找他。于是,他怀着一丝希望又问童子:“你师父到山上哪个地方去采药?什么时候能回来?”
        “不知道,也许他就在附近山上,也有可能去更远的山上。”
        这下贾岛彻底失望了,放眼望去,山峦层叠,云雾茫茫,到哪儿去找他呢?他想像着隐士在这清幽的山林中一边采药一边赏景,自由自在,不禁更加向往了。

       
        唐朝末年,种种苛捐杂税压得老百姓喘不过气来,他们辛辛苦苦劳作一年,收获的东西全被贵族豪霸们榨取一空,一年到头只有忍饥挨饿。
        有一年春天,罗隐到郊外踏青,明媚的阳光、和煦的春风,使人心情舒畅。各种花儿也趁着这大好时光竞相开放,红的杏花、粉的桃花、白的梨花,还有一些不知名的野花像赶集似的,一簇簇、一堆堆,开得非常热闹。一群群的小蜜蜂在花丛中嗡嗡地飞来飞去,十分忙碌。罗隐被这景象深深地迷住了,他追逐着这些小精灵,一边欣赏着大好春光,一边往前走,不觉来到了一处山林边,他发现许多蜂巢。小蜜蜂从远处采了花粉回来,都飞到巢里酿蜜,它们辛苦忙碌,但酿出的甜甜蜜浆却被养蜂人拿走了。看到这些,罗隐十分感慨,他真为蜜蜂鸣不平,由此他联想到在田地里辛勤劳动的农民,他们不也和这蜜蜂一样吗?自己忙碌辛苦地劳作,而劳动果实却被那些不劳而获的人白白占有。罗隐按捺不住激愤的心情,便写下了这首诗: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寄予了自己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题菊诗
        黄巢小的时候,家境很好,所以他从小就读书习武。在他五岁的时候,便能做诗。
        一天,他和爷爷、父亲一块到花园赏花,爷爷指着满园盛开的菊花令他做一首诗。黄巢想了想便吟出了这首《题菊诗》: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爷爷听了这首借菊花来抒发自己宏大志愿的诗,非常赞赏。
        黄巢不仅诗作得好,而且,从小就练成了一身的好功夫。他很有见识,而且胆量非凡。在他十四五岁时,家乡出现了严重的旱灾,旱情持续二年,庄稼颗粒未收。老百姓只能靠剥树皮、挖草根度日,可是官府不但不体恤民情,而且还增加各种苛捐杂税。所以乡民们就派黄巢和私塾先生田秀才前往曹州请求减免税收。
        当他们来到府衙门口时,衙役们拦着不让进去。黄巢一气之下敲响了门口悬挂的大鼓。曹州刺史听到鼓声,放黄巢和田秀才进了衙门,当他听明原因后,要将他们赶出去。黄巢急中生智,骗吓刺史说:“实话告诉您,前两天节度使大人微服私访,见灾情严重,就让我们来报灾,如果您不怕节度使大人怪罪,那你就别听我们的。”刺史一听,这可是上司的意思,就只好下令暂缓交纳捐税。

        菊花
        早年黄巢参加科举考试,想考取进士,通过做官来拯救水深火热中的百姓。但是由于当时的唐朝已走向没落,朝廷腐败,贿赂成风,考取进士的都是一些有钱有势的纨绔子弟。黄巢因不愿贿赂主考官而落选了。
        发榜的那天,考取的进士们一个个春风得意,都到了长安城南的曲江游春赏花。黄巢心里十分压抑,他独自一人走着,不觉来到了一处菊园。这里满园种的都是菊花,一株一株青翠茂盛,遗憾的是现在不是开花的季节,满园里看不到一朵菊花,也看不到一个游人。园子冷冷清清。黄巢触景生情:“这菊花和自己多么相似呀!菊花不是不开花,只是还没到开放的季节。等到中秋重阳的时候,它们必然会齐开怒放,那时候,百花都已凋落飘零,独占长安风光的就只有菊花了。自己本想考取进士,为国效力,为百姓做好事,可天不如人愿,但这没什么,只要有抱负、有理想,还可以另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把那些欺压百姓、巧取豪夺的官僚、地主,甚至皇帝都打倒,让天下归属于老百姓。”
        想到这里,黄巢激动起来,于是提起笔,沉吟片刻,在菊园的墙上题写了这首诗: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后来,经过艰苦的奋斗,黄巢领导农民起义军攻占了长安城,赶走了皇帝,实现了自己的志向。

        枫桥夜泊
        安史之乱发生的时候,诗人张继流落到江南水乡,途经枫桥时,天色已晚,他便停船在此过夜。
        时值深秋夜半,月亮刚刚落下,余辉还明晃晃地映在河水中。林中的乌鸦因月光的惊扰,不时发出啼鸣声,搅得诗人心烦意乱,难以入眠。下霜了,一阵阵寒气袭进了船舱,诗人更睡不着了,他披衣走出了船舱,江面上停泊了不少渔船。借着渔船上星星点点的灯光,依稀可以看到桥头的枫叶,诗人心头淡淡的无名愁绪,像一团乱麻没有头绪。正当他愁绪万端、辗转难眠时,旁边寒山寺的钟声却划破了寂静的夜空,传到孤零零的客船上,更增加了诗人无限忧愁。
        水乡秋夜的优美景色,吸引着这位满怀忧愁的游子,使他从中领略到了一种难以言传的情味,突然传来的钟声又给他带来了特别的感受。他的创作灵感顿时勃发,提笔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悯农
        唐代诗人李绅,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是妈妈含辛茹苦将他拉扯大,所以他深知生活的不易。李绅本来就很聪明,再加上他学习刻苦,很小就学会了写诗。
        一天,他向妈妈提出要到京城拜访名师,妈妈虽然舍不得儿子离开她,但为了儿子的前途,还是同意了。李绅出发的那天,正是六月三伏天,一路上火辣辣的太阳当头照着,李绅只身在路上行走都热得有点受不了,但他向田里一看,农民们正顶着烈日为禾苗锄草,一串串汗珠不断地落到田里,可他们全然不顾,还是不停地锄着。看到这些,李绅很感动,心想:我们碗里的每一粒饭都是农民用辛勤的汗水换来的啊!
        到京城后,李绅立刻把自己看到的和想到的写成这首《悯农》诗: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并把它呈给老师吕温看。老师看后称赞说:“真是一首关心百姓疾苦的好诗,只有时刻挂念百姓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诗,也只有这样的人才应该做宰相啊!”后来,李绅果然做了宰相,成为一位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

        渔歌子
        有一年三月,张志和来到西塞山前游玩,他被春天的景色陶醉了。斜风细雨中,一群白鹭在山前飞来飞去,时而俯冲直下,时而又飞向高空,江边一树树盛开的桃花,赏心悦目,花瓣轻轻地飘落在春水碧波上。现在正是江水的汛期,肥美的鳜鱼成群地出现,它们自由自在,时而跃出水面,时而在水中嬉闹,眼前这清新宜人的美景,令诗人留连忘返。
        后来,一位京城做官的朋友,很爱惜张志和的才华,就想荐举他入朝为官。可张志和已经习惯了这种无拘无束、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不愿再踏入官场。于是他就把在西塞山前所看到的和所想到的,写成了这首《渔歌子》作为回答: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诗中把自己比作渔夫,描写了美好的田园生活,白鹭飞翔,桃花流水,鳜鱼成群,他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在微风细雨中垂钓,都忘记了回家。朋友读了这首诗,知道他厌倦官场上的生活,就打消了劝他做官的念头。

        寒食
        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名士介子推不愿在朝为官,便隐居山林。后来晋国国君为了逼他出山做官而放火烧林,介子推被烧死在山中,人们为了纪念他,就从每年清明节前两天开始,三天不点火,只吃冷食,所以大家把这个节日叫寒食节。
        这一年的寒食节到了,长安城到处飞扬着柳絮,满京城一片翠绿,遍地是落花。
        老百姓们都遵守寒食节的规矩,没有一家点灯生火,还有的人带着冷食去郊游。诗人韩翃漫步在宫廷花园,欣赏着这春意盎然的景色。本应第四天才可以用火,可寒食节第二天傍晚,皇宫里就将火种赐给了那些皇亲贵族。望着飘浮的袅袅青烟,韩翃很是郁闷,老百姓们都禁止点灯火,而王公贵族却可以享受特权。他有感于此,便以非常委婉的手法写下了这首诗: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后来有人推荐韩翃做官,虽然当时还有一个与他同名的人,因唐德宗读过韩翃的《寒食》,便批了那个写“春城无处不飞花”的韩翃,显然是德宗误以为这首诗是在歌颂他,因为统治者是不会重用一个讽刺挖苦自己的人的。

        塞下曲
        汉将李广身材魁梧,两臂修长,善于骑射。传说,有一次李广被敌人俘虏,在被押解的途中,他趁敌人不备,夺回弓箭,飞身跳上马背,安全逃回,从此他就得了一个“飞将军”的绰号。
        一天晚上,风高月黑,飞将军李广带着士兵巡逻,他们在经过一片树林时,忽然看见前面不远处的茂密荒草中,伏着一只“大老虎”,李广反应极快,赶紧弯弓搭箭,奋力射去,箭不偏不倚正好射中,奇怪的是,箭碰到“老虎”时火星四射,还发出刺耳的声音。
        第二天早晨,李广带人去察看,原来那“老虎”竟然是一块卧虎状的大石头。由于李广臂力过人,箭技高超,箭头竟深深地射进石头里。
        诗人卢纶在会见唐朝驻守边关的张延赏将军时,被将军那勇猛善战的精神所感动,于是就借用李广“射虎中石”的故事来夸赞张延赏将军的勇猛神力,以《塞下曲》为题写下了这首诗赠张将军: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雪诗
        唐朝有个叫张打油的读书人,很喜欢写诗,他的诗有一个特点:往往用老百姓的口头语写,既通俗易懂,又贴近百姓生活,而且还琅琅上口,所以老百姓都喜欢他的诗。
        有一年冬天,下起了一场鹅毛大雪。孩子们在雪地里滚雪球,打雪仗,玩得可开心了!就连那一只只的小狗也跑前奔后,蹦蹦跳跳地撒着欢儿。张打油和村民们也都出来看雪景。有人提议让张打油给大家做一首咏雪的诗,大伙儿都拍手赞同。张打油也不推让,笑着点了点头,看着远处一片白茫茫的江面,附近一口像黑窟窿一样的井口,还有那欢蹦乱跳的狗,他不慌不忙地念起来:
        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这首诗人人能听懂,而且一读就记住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