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佛学院求学时期的学诚法师与前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
会听比会说重要得多
有一位朋友,他已被无情的病痛折磨二三十年了,在与病魔的长期抗争中,他翻阅了大量与其病症相关的书籍和资料。所谓“久病成医”,每当有亲友去探望他时,他都会与其谈及自己的病症,以及与病魔斗争的感慨,而且会重复几遍相似的内容。后来,他转入一所全国著名的专科医院,又常把自己的“经验”和自学的“医学知识”讲给医生和护士听。当他觉得医生的诊断与他的想法不同时,便会一遍又一遍地向医生讲述他的病史以及自己对此的认识。他的亲友多次提醒他认真听从医生的嘱咐,积极配合治疗。虽然他接受了,但没多久就会“老生常谈”。
在平常与人沟通中,我们能否准确全面地了解对方谈话的意思以及言谈之中透露出来的心绪,从而使双方有很好的交流和互动,这非常重要,但往往不容易做到。
例如,当那位患者的亲友在观察他的言谈并感叹其执着、啰唆时,是否听到那喋喋不休的言谈背后所反映出的,是他对自己疾病的焦虑不安,和希望尽快结束痛苦而漫长的治疗的真实心绪,从而能理解他并尽力帮助他缓解?
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人生经历、思维方式和关注对象不同,再加上我们内心情绪波动的干扰,我们在听闻对方说话时很容易出现偏差。
之所以出现这些过失,其主要原因在于:内心不认可对方的话会有益于自己;不尊重对方,挑剔对方的过失,在心中贬抑对方;过于自负,自以为是,贡高我慢等。如此种种,归根结底都是执着于自己的认识、经验等,也就是对“我”和“我所”的执着。
由于这种执着,我们难以放下自己固执的成见,用心去倾听对方。于是容易失去改善自己习性的好机会,重复地犯同样的错误,吃同样的苦头。同时也会发现,当我们越来越固执己见的时候,“说”自己的人,包括朋友,越来越稀少了。
抱着尊重对方、虚心学习的心去倾听,我们就会接收到对方所要传递的正面能量,进而理解对方,与其感同身受,从而更好地认识和修正自己。那时,我们的知见在不断地趋向纯正,心量在不断扩大,烦恼会越来越少。
看破,不说破
在一座寺院,刚入寺修行的弟子们不管说什么、做什么,住持师父都从来不批评他们,反而想方设法夸奖。久而久之,有些弟子就自以为是了,自我膨胀了,犯了错误也不知道。
所谓“笑人易,自省难”。人不容易看到自己的缺点,往往看到的都是别人的问题。
有一次,一位弟子犯了错,师父就把弟子和当家师(编者注:寺院的“执行总经理”)一起叫到禅室里,开始批评当家师,使劲地批。看到师父这样做,弟子很得意地看着当家师,“平常老管着我们,你看你也有今天”。
当时,当家师态度非常谦和,对师父的批评一直在说“好的,好的”。
后来,弟子发现,师父一边批评当家师,一边用眼神瞥他。弟子就开始想:这是为什么?再一想,“哦,原来师父批评当家师的那些事,都是我干的。”
那一瞬间,弟子觉得非常惭愧,因为他当下悟出了一个道理:师父保护了我的面子,虽然这个面子不值得保护,但他在我最需要保护的时候保护了我,也教育了我。另外,从这件事,我也学会了将来怎样与人相处,怎样对待他人。
在佛家看来,这叫作“看破不说破”。
红尘中,诸多人不知世上还有这样的智慧,但是只要潜心学习,精进修行,慢慢就明白了。
菩萨的说话之道一:胸怀慈心、悲心
很多人问我,什么是菩萨的说话之道?我认为,第一,说话首先要有慈悲心;第二,说话要有智慧。
有一次,一位法师接见信众的时候,现场一位女居士一直在说她的儿子如何如何不好,问法师该怎么办。法师就附和了几句,说:“你孩子这么做确实不好。”当时,这位妈妈的脸色一下变得非常难看,法师知道他说错话了。对一位母亲而言,自己孩子的缺点、毛病她可以说,但别人是不可以的。
那么,应该怎么说话才是智慧的呢?
有一个孩子经常性出现幻听,孩子父亲就到一座寺院里向一位高僧求愿:“我的孩子有幻听,怎么办?”高僧笑着跟他讲:“现在好多人都有幻听。”听到高僧这样说,这位父亲心里轻松多了。
为什么第一个故事里的母亲不开心,因为她想在法师这里得到安慰,并不是想多得到一个伤害。
为什么后面故事里那位高僧的回答能减轻幻听孩子父亲的悲伤,因为高僧始终有一种慈悲心。
无始以来,我们的人性中都有很多弱点。对此,如不注意慈悲为怀,在与人的沟通中往往不能觉察,常常就在不经意间、不自觉中把痛苦添加到了别人心里。
凡夫要想学到佛陀的说话之道,就应通过修炼自己的身、语、意,也就是行为、语言、心,其中,最主要的还是要修慈悲之心。
修慈悲之心对人的一生有什么好处?
慈能予乐
佛讲,慈能予乐。慈,慈者爱念,即能给予众生快乐之心,菩萨爱念一切众生,常求乐事,随彼所求而利益对方。与人相处,如果保持一个“慈”的原则,就能让别人和自己快乐。
曾经有人在微博上留言,说有一个人生了一个智障的孩子,孩子母亲非常痛苦,想请禅师予以开示。
从佛教的教理教义上来讲,如果生了一个智障的孩子,就是前世所做的因造了这个业,这是感果。但是,跟这个妈妈不能这么讲,不能说你的儿子做了坏事,所以这辈子遭报应,那会追加她的痛苦。
禅师告诉这位母亲,“我宁愿相信,你的孩子是菩萨,是来替众生承担这个苦难的。”这样说后,这位悲伤中的母亲当下释然很多。
其实,说话之道很简单,首先从抱着一颗让别人快乐的慈心说话开始。
悲能拔苦
什么是“悲能拔苦”?悲,悲为悲愍,即能拔除众生苦难之心,菩萨愍念一切众生受种种苦,常怀悲心,拯救济拔,令其得脱。
有一个弟子的父亲去世了,之后的日子里,每当他一想到父亲含辛茹苦地养育他的那些点点滴滴,心里就会很痛苦。有一天,他实在忍受不住了,就去找师父求助,说:“我爸爸去世了,我受不了……”
当时,师父只说了一句话:“人都要死嘛。”
弟子的心情一下就转了。
当然,师父这样开解是有一个前提的,因为出家人师徒之间,对生死有另外一种更加超越的认知和理解,师父只是在恰当的时机把这样的认知诠释了一下,诠释的目的就是拔苦。
什么是拔苦?就是通过自己的语言去宽慰对方,让对方从苦难中解脱出来。
所谓悲心,就是在与人相处、沟通的时候,不仅要怀着一颗体谅别人的热心肠与人同悲,而且还要帮助别人把这种苦拔出来。如是,从我们嘴里说出来的话,就会符合菩萨的说话之道。
菩萨的说话之道二:胸怀喜心、舍心
对人说话,要懂得随喜别人
前面讲了,要想掌握菩萨的说话之道首先要怀有一颗慈心和悲心。
其实,人与人交往的时候,还要怀有一颗喜心。
这就是佛门里常说的一句话——随喜。
什么是随喜?喜,喜者欢喜,菩萨庆他众生离苦得乐,其心悦豫,欣庆无量。随喜是快乐生活的一个重要法门。
不少人见到能力比自己强,生活、事业蒸蒸日上的人时,心里多少会有点不舒服,可能会酸溜溜地说别人的风凉话、坏话,这是人之常情。其实这样很丢人,很不好。
佛门告诫我们,当别人过得比我们好的时候,我们一定要随喜,要真诚地替别人感到高兴。这样,自己才会获得快乐。
很多人原来没有这个喜心,或者说没有激发和挖掘出这个喜心,最后知道随喜别人才能快乐这个法门以后,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
比如,在寺庙里面,有的弟子学历高,有的干起活来一个人能顶好几个,还有的悟性特别好,等等,因为这些差距,有一些弟子内心就产生了失落感。
如果不会随喜的话,有了失落感就会想方设法去证明自己的才能,但还是不可能超越别人。那怎么办呢?只会越来越痛苦,甚至只有搞一些旁门左道来证明自己。
有一位法师回忆说:“我小时候上学,经常会在课堂上做一些哗众取宠的言行,以获得老师的注意,其实这是一种不健康的心态,小的时候不懂。长大后,在寺院里跟着师父修行,慢慢就知道了一些道理,心里就觉得,有人体力好,我比较高兴,有人学历高、悟性好,我随喜他。慢慢地,心里就自在了。”
对人说话要有舍心——布施的心
什么是舍心?舍,舍者舍离一切分别,菩萨于所有众生无爱憎之心,名之为舍。抛开一切怨亲差别之相,无量平等利益一切众生。
原始佛教时,佛陀亲自住持的僧团有一条戒律——一个比丘在树下打坐不许超过三天。
因为人有一种习惯,一种人性的缺陷——我们只要往某处一待,就会潜意识认为那个地方是我的。
其实,无论从哪方面来讲,那棵树跟人一点关系都没有。但是有些人只要往树下一坐,就会认为“这棵树是我的,这棵树的阴凉是我的”,就会产生痛苦。
所以,佛陀规定每三天必须换一棵树,不然就犯戒。
那么,寺庙里的出家人是怎么训练的呢?就是抓阄换床睡,以此避免大家认为这个床一睡上就是自己的,以至别人坐一下就不开心。
其实,那个床根本就不是哪一个人的。因为出家以后,有一条丛林清规叫“色身交给常住,性命托付龙天”。意思是你出家了,你的命是归龙天护法的,这个身体呢,就归常住了,你就没有了,你什么都没有。
除外,戒律还规定,一个人只能有三件衣服和一个吃饭的钵,多了就犯戒。
虽然戒律是这么制定的,但是不少人内心还是会有强烈的执着—总有什么东西是我的。所以佛教强调要不断地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理—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是你的,得失是人的一种意识作用,是一种概念,最后这些东西都得舍掉。不舍又怎么办呢?死的时候都得舍!孩子也得舍,太太也得舍,爸爸妈妈也得舍,不舍得也得舍。
这句话很残酷,但是真到走的时候,你不舍又怎么办呢?
所以不舍也得舍,舍,不是放弃责任,它是放弃内心的那个执念。
所以在寺院里,弟子们每到半年就要抓阄换床,你不是说那是你的床吗?抓阄换,不换犯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