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京剧戏衣种类

(2023-10-31 21:24:12)
分类: 图文:大千梨园
京剧戏衣种类

        京剧戏衣样式很多,大致可以归纳为三大类:长袍类、短衣类、铠甲类。
        1、长袍类:
        蟒袍——简称“蟒”。圆领、大襟、大袖、满身纹绣(上为云龙,下为海水)。蟒有男女之分:男蟒长,袖根下有“摆”,时配用三尖领;女蟒短,袖根下无“摆”,有时配用云肩。蟒为戏中帝、王、将、相、后、妃之公服。蟒有各种颜色,黄(明黄)色为帝、王、后、妃专用;臣僚用其他颜色,其中以红色为贵。黑色、蓝色多用性格粗犷的人物;古铜色、香色多用于老年人物。蟒绣龙纹有大龙、团龙两种。团龙蟒多用于文官,大龙蟒多用于武将。原本没有龙这种动物,它纯是古人观念化的神物。历代绘画中的龙,“头似牛、嘴似驴、眼似虾、角似鹿、耳似象、鳞似鱼、须似人、腹似蛇、足似凤”。蟒与龙相似,区别只是龙有五爪,蟒只有四爪。真正的蟒最早出现于明代永乐年间。当时只是太监的一种常服,未被统治者划入服饰等级之列。后因太监日益得到皇帝的重用,蟒袍也随之显贵,以致有功之臣多求皇帝赏赐蟒袍,以示受宠之荣。明孝宗时,因蟒袍“违制”而被禁。基于朝廷官服不得出现于舞台,蟒袍才准于用作戏衣。
        官衣——形制同于蟒袍,也是圆领、大襟、大袖。与蟒袍的区别在于纹饰面积小得多,仅在前胸后背部位各缀一方形,上绣仙鹤等飞禽图案,俗称“补子”。官衣是戏中中低级文官公服。颜色少于蟒袍,只红、紫、蓝、黑等几种,服红、紫者官阶高于其他。驿丞、门官穿不缀补子的黑色官衣,称作“素青”。官衣也有男女之别。男官衣长,袖根下有摆,配用玉带。女官衣稍短,袖根下无摆,配用软带或丝绦。女官衣一般用于贵妇。有些以丑应工的男性人物,为增添喜剧效果,也穿较短的女官衣(腰围玉带)。
        开氅——大领、大襟、大袖,袖根下有摆。四周有宽花边,中间分别刺绣狮子、老虎、麒麟等走兽图案。开多用作武将便服,有时山大王、恶霸之类的人物也穿。常见的颜色有红、黄、紫、绿、黑、白等。
        箭衣——圆领、大襟、马蹄袖(或敞袖)。腰际以下,前后左右开衩。箭衣依据纹绣图案及纹饰与否而有多种名称:绣以云龙、海水的叫“龙箭衣”,简称“龙箭”;绣以各式团花的叫“花箭衣”,简称“花箭”;不绣任何花纹的叫“素箭衣”,简称“素箭”。它们分别为上至皇帝、高级将领、下至一般武士、绿林好汉及衙役等不同等级的角色穿用。凡穿箭衣者,均需系鸾带。穿龙箭、花箭者,还配用三尖领。
        宫装——圆领、对襟、大袖,周身花绣,腰际缀有许多彩色飘带,配用云肩。用于皇家后妃、贵妇。
        帔——长领、对襟、大袖,左右胯部开。男女皆用,男长于女通常是帝王后妃、文官、绅士及其妻妾的便服或常服。不同阶层人物所穿的花色有所不同。夫妻同时出场,一般都穿花色相同或相近的帔,称作“对”。另有一种绣绿竹(或黑竹)的白色,为观音专用,故称“观音”。
        褶子——大领、大襟、大袖。男女皆穿,女褶短于男褶。分绣花、不绣花两种,前者为花褶子,后者为素褶子。不同行当扮演的角色所穿花褶子不尽相同。武生、武净扮演的角色,常要敞胸提襟,故而褶子里、外都绣花。小生扮演的角色所穿褶子单在外面绣花。素褶子适用对象较多,名目也多:褶子为黑色,配白领,叫“青褶子”,用于社会地位较低者;黑色褶子配青领,叫“海青”,用于家院一类的仆人,又称“院子衣”;褶子用黑布制成,无水袖,叫“紫花老斗衣”,用于普通劳动人民;褶子用蓝布制成,较短,叫“安安衣”,专用于平民百姓家的儿童。角色不论贫富、贵贱、文武、男女、老少,均可穿褶子。褶子是传统京剧用途最广的戏衣。
        富贵衣——又称“穷衣”,是褶子的一种。利用青褶子缀上各色补丁而成。用于起初穷愁潦倒、日后富贵的书生,由此而得名。据说,旧时富贵衣列为各行头之首。
        八卦衣——样式同褶子。多为紫、黑色,上绣八卦、太极图,腰间、四周饰有花边,前腰部位垂二飘带。用于有道术的高级谋士。与八卦衣样式类似的,还有道人所穿的道袍、鹤氅。
        太监衣——样式同褶子。四周镶花边,腰际饰排穗,中间绣团龙。用于小太监。
        青衣——立领、对襟、大袖。黑色,四周滚蓝边。用于贫寒之家的中青年妇女。“青衣”行当由此得名。
        龙套衣——圆领、对襟、大袖,前后开。有红、黄、白等色,上绣团龙,四周镶宽边,专用于戏中龙套。
        长坎肩——又称“马甲”、“背心”。长领、对襟、无袖,穿于其他戏衣的外面。有花坎肩、素坎肩两种。前者如道姑专用的“水田纹背心”;  后者如用于伽蓝神和勇猛和尚的“和尚
马甲”。
        斗篷——披肩无袖外衣,有花、素两种,多配用风帽。通常用于角色外出场合。
        2、短衣类  
        团花马褂——花色简略,仅绒绣团花。使用规格较低,一般用于旗牌、校尉、家将等人物。
        打衣——又称“英雄衣”。大领、大襟、束袖。缎制绣花,下摆缀饰两层打褶的绸边(称“走水”)。打衣需配花色相同的裤子,合称“豹衣豹裤”(或“抱衣抱裤”)。用于武生、武丑扮演的江湖侠士一类的人物。
        快衣——又称“侉衣”(或“夸衣”)。样式同打衣,只是多为黑色,下摆不饰走水,胸前、肘下缀有密排白色纽襻。用于武生、武丑扮演的民间英雄和家将等。
        茶衣——对襟短衣,用蓝布制成,与白色短裙配搭穿著。用于茶馆酒肆堂倌。
        旦角衣裤——或大襟或对襟,或束袖或小袖,或花或素。分别用于武旦、花旦、彩旦所扮演的人物。
        短坎肩——有花旦、小旦扮演宫女、丫环、平民女子所穿的花坎肩;也有扮演小卒、报子所穿的卒子坎肩。
        裙——有一般旦角用的白色衬裙、老旦用的绿色衬裙;有渔民、樵夫、堂倌用的“水裙”(白布短裙)等。
        罪衣罪裤——立领、对襟,用红布制成。专用于罪犯。
        3、铠甲类:
        靠——又称“甲”,是古代战将所穿甲胄的艺术化。圆领、紧袖。有男、女靠之分。上部靠身,分前后两片,两袖绣龙纹,两肩和胸前背后满绣鱼鳞纹或丁字纹。中部靠肚,扁长,上下呈弧形,衬以硬里,中间鼓起,绣虎头或龙纹。靠肚下垂两片,一片为三角形,悬鱼形图案,名为“吊鱼”。腰之左右各系一片靠(下甲)。女靠形制,与男靠大致相同,仅在靠肚之下缀饰飘带。有一种黑色男靠,靠肚下沿饰有黄色排穗,为项羽专用,故称“霸王靠”。穿靠有诸多讲究。男靠配用三尖领,女靠配用云肩。靠有不同颜色,约定俗成的用法与蟒袍相仿。穿靠另系硬皮壳“背壶”,内插四面三角形纹饰靠旗的是“硬靠”;不系背壶、不插靠旗的是“软靠”。小生和不戴髯口的武生扎靠,多在胸前加用红色彩球;旦角扎靠,多在胸前用护心镜。
       ——又称“大”。形制与靠近似,区别是无凸起的靠肚,下甲与连成一体。穿需背插靠旗。多为红色,专用于皇家禁军。
        京剧戏衣,除上述外,还有少量的新增戏衣和改良戏衣,如古装、改良靠等等。这里略而不谈。   
        (转自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