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处都漂亮
海明威不知道中国人的“哪里!哪里!”是自谦词。一次他参加婚礼时,很有礼貌地赞美新娘非常漂亮,一旁的新郎代新娘说了声:“哪里!哪里!”不料这位洋老兄却吓了一大跳!于是便用生硬的中国话说:头发、眉毛、眼睛、耳朵、鼻子、嘴都漂亮!”结果引起全场哄堂大笑。
屈原医生
在历史课堂上,老师同一个学生:“屈原是什么人?” “是医生。”学生回答。
“胡说!”“怎么胡说呢,书上说他是大夫嘛!”
书法艺术
一对打扮时髦的男女青年,手挽手地走进一家报刊门市部。男青年指着一本《大众花卉》对营业员说:“买一本《大众花开》。”营业员冲他一笑,递给了他。身旁的女青年摘下蛤蟆镜,拿过来一看刊名便问:“这个开字怎么上面多了一竖?”男青年答:“这是书法艺术。”“哦。”女青年点点头。
借“点”
一个人姓卜,名字叫不详;另一个姓冢,名字叫不消。他俩交了朋友,结拜为把兄弟。
一天,把兄对把弟说:“咱俩的姓氏都很出奇。你看‘冢’字很像‘家’,只是少一‘点’,好像官员没有纱帽一样。今日特和兄弟你商量,如果你能将你的‘卜’字腰那一‘点’,押在我的‘冢’字头上,使我成了‘家’,不是很好吗?”
把弟听了回答说:“借给你一‘点’,使你成了‘家’,也无不可,但是你成了‘家’,我就只好耍光棍了!”
彼此
自古有一句俗话说:“秀才认字,念半边。”认字念半边,很容易出错,这句俗话是用来讽刺“白字先生”的。
有一个周姓秀才,就是一个认字念半边的。有一次与一个姓陈的互递名帖(名片)。
周秀才看了一下对方的名帖说:“东兄,久仰,久仰。”
姓陈的也看了一下手中名帖,拱手说道:“吉兄,久仰,久仰。”
周秀才听了不高兴,说道:“我明明姓周,你怎么扒了我的皮?”
姓陈的回应道:“我明明姓陈,只许你割我耳朵,就不许我扒你的皮?”
“会”字新解
1956年简化字刚开始推行,有人一时间还不能顺利掌握。
甲:简化字的“会”字怎么写?
乙:“人”字下面加一个“云”字。
甲:为什么这样简化?
乙:开会的时候,别人怎么说你就怎么说,这叫“人云亦云”。
王婆卖瓜
王婆从农村搬到城里,迫于生计,找了块地盘,和丈夫王麻子做起了西瓜买卖。当时,女人们很少在外抛头露面,上街做生意的更是凤毛麟角,屈指可数。当王婆打扮的花枝招展时,很快引来一大批看稀奇的人,再加上她的伶牙利齿,对自己的瓜夸大其辞的宣传效应,很快便销售一空。
尝到甜头后,王婆很快又从乡下贩来一批西瓜,想着再挣一笔钱。谁知因先前卖出去的西瓜,与她所说的味道相去甚远,做坏了行情,买瓜的人一传十,十传百,都说街上卖瓜的女人嘴上说得好,卖的瓜却不怎么样,还在秤头上做手脚,所以再也没有人来买她的西瓜了。不久,这些卖不出去的瓜便全部烂掉了。
虚假广告是不会长久如愿的。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可以说是开了虚假广告的先例。
先生
甲:你可知道,人类先有男人还是先有女人?乙:先有男人呗。甲:根据什么?乙:这都不知道?我们的男人称先生,不就是一个铁证吗?
亡羊补牢
某师解书,颇有新见。一日讲“亡羊补牢,未为晚也”二句曰:“亡,死也,羊,畜名,补,供也,牢,太牢也。”合起来说,就是羊死了,再去供太牢,也不算迟。意即世人不必将活羊宰了去供祭祀。”
施氏食狮史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拭室。氏始试食十狮尸。食时,始识十狮尸,实是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只用一个发音来叙述一件事,除了中文,怕是再无其他语言能做到了。
别字
一家商店的售货员在黑板上写了“现在另售”四个字。旁边一顾客说:“同志,零售的'零',你写的是别字。售货员瞪了顾客一眼说:“得了吧,‘别’字还有个立刀旁儿呢!”
罗马文字的来历
罗马文字,像豆芽吗?
罗马皇帝派了一位大使,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按礼仪向孔夫子下跪,请求赐予文字。此时孔夫子正在吃饭,口无二用,无法答复,于是用筷子夹了几茎豆芽菜,放在大使的帽子里。大使带回罗马,就成为今天流行全世界的罗马字母。
诺亚方舟
西方《圣经》里诺亚方舟的故事,在汉字里早有反映,说汉字的“船”字,左边的“舟”就是诺亚方舟,而右边的“八”与“口”,正是诺亚的一家八口。
一盒酥
有人给曹操送来一盒酥,曹操在盒子上写了“一合酥”三个字,杨修看后,立即把酥分给众人吃了,曹操假装责怪他。杨修说:你在盒子上分明写着一人一口酥,我们怎敢违抗丞相的指令呢?曹操虽然表面上嬉笑,心里却越来越讨厌他了。杨修与人分吃贡酥,则完全是曲解曹操的题字,纯属恶作剧,曹操“心恶之”,而尚能表现出“喜笑”之态,已很宽容。
万字难写
有一年,老翁聘请了一位楚国的读书人教他的儿子认字。第一天上学,老师用毛笔在白纸上写了一笔,告诉他儿子说:“这是个‘一’字。”他儿子学得很认真,牢牢地记住了,回去后就写给老翁看:“我学了一个字——‘一’。”老翁见儿子学得用功,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第二天上学,老师又用毛笔在纸上写了两笔,说:“这是个‘二’字。”这回,儿子不觉得有什么新鲜了,记住了就回家了。到了第三天,老师用毛笔在纸上写了三笔,说:“这是个‘三’字。”儿子眼珠一转,仿佛悟到了什么,学也不上了,扔下笔就兴高采烈地奔回去找到父亲说:“认字实在简单,孩儿已经学成了。现在不用麻烦先生了,免得花费这么多的聘金请先生,请父亲把先生辞退了吧。”见到儿子这么聪明,老翁高兴地准备了酬金辞退了老师。
过了几天,老翁想请一位姓万的朋友来喝酒,就吩咐儿子一大早起来写个请帖。儿子满口答应了:“行,这还不容易吗?看我的吧。”
老翁看儿子满有把握,就放心地去做其他的事情了。时间慢慢地过去,眼看太阳都快偏西了,还不见儿子写好,老翁不禁有些急了:“儿子这是怎么了?”等了又等,老翁终于不耐烦了,亲自到儿子房里去催促。
进得门来,老翁见儿子愁眉苦脸地坐在桌边,纸在地上拖得老长,上面尽是黑道道。儿子正拿着一把沾满墨的木梳在纸上画着,一见父亲进来便埋怨道:“天下的姓氏那么多,他为什么偏偏姓万呢?我借来了母亲的木梳,一次可以写20多划,从一大早写到现在,手都酸了,也才写了不到3000划!万字真难写呀!”
有“机”可乘
有一个商品推销员去广州出差,到北京后,由于想乘飞机前往,因怕经理不同意报销,便给经理发了一封电报:“有机可乘,乘否?”经理接到电报,以为是成交之“机”已到,便立即回电:“可乘就乘。”
这个推销员出差回来报销旅差费时,经理以不够级别,乘坐飞机不予报销的规定条款,不同意报销飞机票费。推销员拿出经理回电,经理口瞪口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