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7)

(2023-06-23 22:39:22)
标签:

杂谈

分类: 图文:现代诗文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7)
        烧饼大多用麦面做主料烙制而成。烧饼种类繁多,有芝麻酱烧饼、吊炉烧饼、缸炉烧饼、酥烧饼等。吊炉烧饼多为回民铺所制,吊炉形如覆锅,以铁板为底,用铁链吊起,以木棍移动,常以柴火做燃料,而芝麻酱烧饼则用煤。老北京的酥烧饼以宣南一带最有名,《故都食物百咏》也有诗写道:“干酥烧饼味咸甘,形有圆方贮满篮,薄脆生香堪细嚼,清新食品说宣南。”
        烧饼与火烧的区别在于烧饼的饼面上有芝麻,火烧的饼面上大多没有。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7)
        旧时北京人的早点以烧饼油条为基本食品。油条又称油炸鬼,“鬼”为“桧”音之讹,相传世人恨秦桧之误国害贤,以面捏其形,入油炸称为“油炸桧”,辗转讹念为“油炸鬼”。 
        焦圈以面为主料,油炸而成。因形似手镯,酥焦香脆而得名。老北京人吃烧饼常爱夹焦圈,喝豆汁也喜食焦圈。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7)
        炸糕是北京传统风味小吃,常做早点。一般分为奶油炸糕、黄米面炸糕、江米面炸糕及烫面炸糕。奶油炸糕历史悠久,它是由元朝蒙族人的饮食习惯沿袭下来的,吃时需滚上白糖。东来顺饭庄的奶油炸糕曾经是北京一绝,锦芳小吃店的奶油炸糕也很有名。经营炸糕的人,多是清真穆斯林。         《都门竹枝词》中有:“凉果炸糕甜耳朵,吊炉烧饼艾窝窝”之句,便是有关炸糕的记载。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7)
        扒糕是春夏之际的应时小吃,一般与凉粉一同卖.扒糕是荞麦面食品,长圆形,用刀切片儿,佐以芝麻酱、酱油、醋、蒜泥等,北京俗语便有:“利口的扒糕,缺不了蒜”。扒糕的颜色灰黑,故有“见之欲呕”之感,实则香辣爽口。《燕都小食品杂咏》中称:“色恶于今属扒糕,拖泥带水一团糟。嗜痂有癖浑难解,醋蒜熏人辣欲号”。老北京从三月起便能听见小贩的叫卖声:“扒糕啦哎……酸又辣啦哎……酸辣凉粉儿呀哎”。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7)
        太阳糕又称太阳鸡糕,以江米蒸成,顶插江米面捏成的五彩金鸡。农历二月初一为中和节,祭祀太阳星君,供品就是太阳糕。太阳糕得名有一个传说,“太阳糕”原为“小鸡糕”,是打上小鸡红戳的一种极普通的糕点。“袁记斋”送糕进宫那天,恰逢二月初一“太阳节”。老佛爷(慈禧太后)一瞧糕上的小鸡戳记,就乐了。小鸡打鸣,太阳东升,吉祥呀!遂将糕命名为太阳糕。自此,京城百姓在这一天,家家户户均要吃“太阳糕”,以求吉祥。清《燕京岁时记》也有:“二月初一日,市人以米麦团成小饼,五枚一层,上贯以寸余小鸡,谓之太阳糕。”而卖太阳糕的小贩将其垒置多层,在这天串街叫卖着:“供佛的太阳糕!”北京左安门内原有太阳宫,人们在这一天结伴而往,再带上些酒菜,竟成了踏春郊游,好不惬意!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7)
        据说慈禧喜吃山楂糕,但觉其名有些不雅,故赐名金糕。而老北京金糕店以鲜鱼口的泰兴号和大兴的富川斋最为有名。金糕主要原料是山里红,同时掺入少许桂花,故有桂花清香,一般在秋后食用。下街卖金糕的吆喝着:“山楂糕一个大一块!”,并用一把很长很细的刀子将金糕切成小条,来人买时便用可食用的江米纸将其包好售出。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7)
        甑糕是老北京早点的一种,自陕西关中地区传入。“甑”是古代炊具,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出土的炊具中发现有陶甑。甑的底部有小孔,使用时置于鬲、釜之上,蒸汽从气孔进入甑内将食物蒸熟,商周时期出现了铜甑,战国之后又出现了铁甑,后来经过改良,甑的底部取消,改成篦子。
        传说甑糕是我国最古老的“粉糍”演变而来的。先秦时期的“粉糍”里并不放枣,到了唐代才发展成枣米合蒸。蒸甑糕时,将甑放在一个大口锅上,先往锅中添水,再将浸泡好的糯米、红枣铺在甑底,共铺七层(三层米四层枣)。铺完后盖上湿布和锅盖。用旺火烧开,上汽后取湿布洒上清水,反复洒水三次,最后用文火焖蒸,五六小时后即可蒸成。甑糕一次只能蒸一个,且没有一般的烧饼大,煞是费事。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7)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7)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7)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7)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7)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7)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7)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7)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7)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7)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7)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