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4)

(2023-06-20 22:53:03)
标签:

杂谈

分类: 图文:现代诗文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4)
        漆盒是指年节送礼的八盒,用木胎涂石面做成,再油绘。旧时送礼大都是连盒送,所以需求较大。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4) 
        锁作为日常的生活用品,至今有五千年历史。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之“骨错”、“石错”就是锁钥雏形。古代对锁的称呼有牡、闭、钥、链、钤等,用金、银、铜、铁、木等手工做成。明清以后,多为铜、铁。锁具暗藏机巧,锁匠能制锁即能修锁、开锁,因此锁匠除心灵手巧外,还得品行端正。
        由于锁多为铜制,所以锁匠也兼做铜饰件,如拉手、合页、包角、套脚等。锁匠还会在锁及铜饰件上錾出各种图案,有动物、花卉、吉祥字符等。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4)
        用筛子来分离杂物,方便、省事,如粮食中的瘪籽、沙子中的石子等。筛子一般用竹条、竹篾编成。做筛子讲究形圆、硬朗,筛子眼均匀、大小一致。昔日永定门外有个擅长做筛子的刘五,人称“筛子刘五”,他还是白纸坊太狮的第一代传人。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4)
        鸡毛掸子用于除尘扫房,在过去是家家户户的日常必需品,所以做鸡毛掸子旧时是一大行。
        图中所做的鸡毛掸子为最普通的一种,是以公鸡尾毛做的。以公鸡劲毛做的“鸡鬃横”为极品,其价甚昂,清一色芦花鸡的更贵重。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4)
        旧时刷子大多用猪鬃制成,种类多,用处广,如牙刷、鞋刷、油漆匠的专用刷子(此种刷子是用猪鬃做好后再用漆漆)等。从前北京前门东珠市口南一带有以制作及贩卖各种刷子为主的刷子市场,称为“刷子市”。此地明末已成街巷。宣统年间北京城图始见刷子市地名。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椿树胡同、拐棍胡同、张家胡同,合称刷子市胡同。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4)
        棕刷可作裱糊匠使用的护刷,用棕树的木棕勒制而成,旧时棕刷铺多在天桥以北一带。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4)
        团扇,又名纨扇、罗扇,出现于折扇之前。团扇一般为圆型、椭圆型、桃型,也有方型。中置扇股,将团扇一分为二。扇面糊以绢、纸,绘有花鸟、仕女、山水、人物、楼台,也有在其上题诗作赋的。扇柄多用湘妃竹、观音竹,也有用洋漆、象牙的。团扇一般是少女、妇人使用,一扇在手,尽显文雅娴静、风流韵致。唐人杜牧《秋夕》诗有云:“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天牛织女星”。团扇是营造诗中宫女寂寥心境的不可或缺的道具。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4)
        这种羽扇主要是由东三省、蒙古等处运来的雕翎做成的。清朝曾风行过一百年左右,到了光绪中叶就不流行了。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4)
        京花就是绢花。绢花是由绢、绸、纱、绒等制作的工艺品,自隋代就已经有了,最早在皇宫里为后宫使用,后传入民间成为习俗。北京作为元明清三代的都城,遂成为绢花制作的中心,所以绢花也称为“京花”。崇文门的“花儿市”就是旧时“京花”的集散地。 
        《旧都文物略》中说:“彼时旗汉妇女戴花成为风习,其中尤以梳旗头之妇女最喜色彩鲜艳、花样新奇的人造花”。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4)
        两把头是满族已婚妇女的常见发式,《旧京琐记》有:“旗下妇装,梳发为平髻曰一字头,又曰两把头……”。流行之初用本人头发梳成,后来形状趋向高、大,只得用假发了,做两把头的便应运而生。假发来源是收买人剪下之发,后来又改用缎子。民国后此行几近消失。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4)
        清代,旗人衣食无忧,游手好闲,养鸟的很多,做鸟笼子生意兴隆。民国后,旗人生计艰窘,这行也就衰落了。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4)
        戏台上所耍的古代刀枪剑戟等兵器习称“刀枪把子”。做刀枪把子的必须懂戏才能将刀枪把子做好,而一些名角儿对刀枪把子也很挑剔,形制、体量既要个性分明,表演起来也要如臂使指,因此他们往往有固定的刀枪把子铺为其量身定做。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4)
        老北京有做刀的名家“宝刀衡”,衡家刀又称官刀,从不在市面上买卖。衡家在做刀和做剑上都有自己非常独特的工艺,刀头、剑头都用油淬火,韧性好,硬而不脆,软剑可以围腰。刀鞘用料多为红木、景泰蓝、木雕,做工精湛,一直是宫中专用。1903年,北京东安市场开市,宝刀衡才进入市场经营,一直经营到现在。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4)
        旧时没有电灯,灯笼用途极广。官宦人家挂一对大官衔灯笼,各商号挂一对字号灯笼,大宅门中大门、二门挂一个大圆铁丝灯笼,廊檐挂纱灯,屋中有牛角灯,晚上行走时还要手提一个小纸灯笼。因此做灯笼是一大行。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4)
        拜佛求仙、祭灶祭祖都离不开香烛。香烛铺的后院一般都有香作坊,雇用伙计牵香。牵香也叫压香,是把调制好的香料膏子盛到一端穿一小孔的竹筒内,在另一端用力一压,线香就从小孔挤出来。再由伙计牵引、拉直、裁截、摆平、晒干,最终成香。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4)
        烛台一般为锡制。工匠用熔化的锡浇铸成毛坯,然后用一种特制的工具打磨成型,这道工序称“旋”,因此称为旋锡烛台。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4)
        蜡烛是用动物油脂、植物油混合,熬到一定程度,慢慢地冷却成为乳状的蜡油。制烛的工匠用灯草捻制好烛芯,放入熬锅内,使之沾上烛油,稍事冷却,烛油即凝成柱。再沾,再凝,如此反复,到了一定的粗细,就成了蜡烛。在制做中还需加颜料,成红色,因白蜡为丧事所用,为老北京人所忌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北京老式家庭仍忌用洋蜡。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4)
        一些人家办红白喜事,为将居室、庭院进行装饰,并有更多的、适合招待客人的空间,往往搭棚、扎彩子。扎彩子用木条做边,以各色(依据雇主事由而定)绸带编织而成,其纹理与篱笆相仿。而有花草攀附的篱笆称花障,故扎彩子又称扎花障。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4)
        老北京人办丧事,需要大量的纸活冥器,制作经营这类烧活的就是冥衣铺。 冥衣铺的店门都做成隔扇,在里屋糊制大型烧活,如楼库船桥等,糊制好后,取下隔扇,便可运出。铺门前有较宽的廊檐,制好的烧活放在外面不至于被雨雪所毁,也是作店幌之用,并可显示其技术之精。普通的冥衣铺所用的招幌,是宽不到一尺,长三尺左右的木框,形如隔扇,中心用纸花糊上,上书本店出品名称,如“金山银山”、 “童男童女”、“车船轿马”、“打路鬼”、“喷钱兽”等。
        还有一种糊纸活的没有店铺,只在家里坐等待雇,门口贴一纸条:“某某专应裱糊顶棚。”
        糊制纸活冥器也是一行专门的技术,对鬼神是不能随便应付了事的。大型的纸活主要有以下几种:接三用的车马、箱子,送库用的“一楼二库四杠箱”,“五七”用的纸伞,六十天用的纸船,纸糊的死者生前喜好的古玩玉器等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