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刺绣多来自江苏、广东、湖南等地,但本地刺绣作坊也不少,并分好几类:绣喜寿帐、中堂“寿星”、中堂“和合二仙”、花鸟屏片、吉服、寿衣的,绣鞋面的,绣衣被、手绢、汗巾的,绣桌围椅帔的,绣喜轿围子、棺罩片的。妇女历来讲究穿绣花衣服、绣花鞋,刺绣较盛。清末受西方穿着影响,刺绣生意一度清淡。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左右,西洋人开始高价搜求刺绣作品,刺绣行业又趋于兴盛。
刺绣店铺集中开在东珠市口至三里河一带,另有刺绣戏装的在东珠市口西口草市胡同。
摆画像摊的画匠虽从事绘画艺术,但也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美术家。他们主要以工整、写实的风格进行绘画,一类称描容,即为故去的人画遗像;另一类就是画狐仙及其他仙人、反映忠孝节义的故事画等,以镇宅、求仙、祈福之用。有在纸上画,然后嵌入玻璃框中;也有直接在玻璃上反画,玻璃正放后呈现了一种意想不到的光影效果。
旧时,没有发明石印、铅印以前,一切印刷品都要靠人工刻木版。因此,刻字与印刷就形成了一个行业。老北京有刻字作坊,专有在此耍手艺的刻字匠,手艺好的可以刻名戳、票据、带花信笺之类的细活。
此外,市面上另有一种刻字铺,专应刻制名章、水印(店铺的图章),也给办红白喜事的人家印制请帖、谢帖、讣闻。这些刻字铺,实是小型的印刷厂,在这里耍手艺的虽然多是粗通文字的匠人,但颇谙当时市面上婚丧、社交等通用文件术语、格式,有时还为顾客代拟请柬、讣闻等档,诚可谓名副其实的“刀笔”先生。
这行人专为铺店在墙上写尺丈大字,以作宣传。他们所用的工具及书写技巧和书法家不尽相同,有独到之处。
拓碑是南朝时出现的一种复制技术,其方法是先把湿纸铺在碑石上,用棕刷拂平并用力刷,使纸紧覆凹处,再用鬃制打刷有顺序地砸一遍。待纸干后,用笔在拓板上蘸墨,用细毛毡卷成的擦子把墨汁揉匀,并往纸上擦墨,勿浸透纸背,使碑文黑白分明,擦墨三遍即成。
拓片的工艺并不复杂,困难的是有些石刻在人迹罕至,又比较危险的地方,所以有人以卖拓片为生。老北京琉璃厂多有拓片店卖各种拓片。
塑泥像主要雕塑佛教、道教中的各类教主、神仙。这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职业。从事这一职业的匠人,一般都是子承父业,一代一代地传下来。历史上出现了许多身怀绝技的塑像大师,如元代的刘元能“画庙”(画壁画)、捏像,尤长于塑神像。刘元所塑的元大都的大护国仁王寺、大永福寺、香山寺等庙宇的佛像,庄严华妙、威灵显赫,后人赞叹:地上黄泥手上人,刘元抟换实绝伦,观瞻应知匠心苦,塑尽人间鬼与神。至今西安门内路北有刘兰塑胡同,传为刘元后代居住所在。
裱画又称裱褙,是中国书画的一种装潢艺术。装裱的优劣直接影响书画作品的精美程度,因此装裱很久以来倍受重视,有“三分书画七分裱”一说。书画装裱的工艺十分繁杂,从调浆、托背、上墙、加条、裱绫、上轴、加签,要经数十道工序。此外,揭裱、挖补等技术,更非常人可为。因此,学习装裱很难,学徒三年零一季才能出师。如此磨练,裱褙行中也是能人辈出。早年间的秦长年、徐名扬、张子元、戴汇昌都是名动公卿的专家。近代艺术大师傅抱石,文玩鉴赏专家韩少慈、李孟东,也都是裱画铺里学徒出身。
明清时期多次从江苏苏州一带调裱画好手到北京,所以老北京裱画行招牌上有“苏裱”二字。
清代科举殿试答卷的字迹讲究黑亮、滑润,砚台研磨费时且墨色难调,于是铜墨盒应运而生。盒内放有丝棉,注入调好的墨汁,书写时蘸墨十分方便。《光绪顺天府志》记载,铜墨盒创始于道光年间,同治、光绪时期较为兴盛。最先在盒上刻字者名叫陈寅生,据说他善刻小楷,微如芝麻,能在二三寸见方的盒盖上刻成一篇《兰亭序》。刻字之后又有刻制花卉、翎毛、山水、人物的样式,张樾臣的作品最负盛名,远销日本、欧美等地。《北京繁昌记》云:“北京之墨盒,与江西南昌之象眼竹细工及湖南之刺绣,为中国之三大名物。”
象牙雕刻也叫牙雕。象牙属于有机质,纹理细密不规则,表面滑润如玉,是一种极好的天然雕刻材料,用象牙雕刻而成的器物堪称天然与人工斧凿之美的合壁。因原材料难求,牙雕一直是少数匠人掌握的技艺,也是上层社会把玩的奢侈品。而北京作为帝都,集中了许多优秀的牙雕工匠。近现代则以杨士惠及其传派的创作为代表。
珐琅是指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属硅酸盐类物质。中国古代习惯将附着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称“釉”,附着在建筑瓦件上的称“琉璃”,而附着在金属表面上的则称为“珐琅”。珐琅器主要有两种:一是源自波斯的铜胎掐丝珐琅,约在蒙元时期传至中国,明代开始大量烧制,并于景泰年间达到了一个高峰,后世称其为“景泰蓝”。此后,景泰蓝就成了铜胎掐丝珐琅器的代称。另一种是来自欧洲的书珐琅工艺,他在清康熙年间开始传入中国。
珐琅器主要为皇室贵胄、达官贵人等上层社会所使用的日用品、装饰品。这项技艺后逐渐流入民间,但其对象也不是下层民众。
金银首饰尤为古人珍爱,既是装饰品,一定程度上也能显示佩戴人的财力。制作金银首饰的有大作坊,也有下街的匠摊。加工金银的统称银匠。金银作坊分工细,产品种类繁多,工艺精密度高。而流动的银匠摊则要简化得多,一般只能打制造型简单的首饰,或做一些修补焊接、镶粘活计。
粗瓷是与细瓷相对而言的,是用普通的粘土原料,经过粉碎和淘洗,多采用较低温度烧成的釉料,以一般的工艺操作烧制而成的低档瓷器。瓷质较粗,呈青色或灰色,透明性差,大多只有简单的装饰,有些碗的底心还有砂圈。粗瓷器皿常见的有坛、壶、盘、碗、鱼缸一类日用器物。粗瓷不精美,价格低廉,多为下层百姓人家使用。
琉璃瓦表面光润如镜,是中国帝王之家的专属用品。元朝时,朝廷为修造宫殿,在城郊海王村开设了官窑,烧制琉璃瓦,更名为“琉璃厂”。后琉璃窑移至京西琉璃局,这行在北京的人数便很少了。其制作过程复杂,有十字诀:抠、铲、捏、画、烧、装、挂、配、看、返,並需经过绘画、雕塑、用色、火候等几十种工序。
白泥炉子又叫白炉子、不灰木炉子,是用一种叫不灰木的石粉做成的。上层炉盘宽绰,可以放物、支锅、烧水。肚壮而圆,底眼通畅,中有通气眼,极易发火,通常家用白泥炉子高二尺上下。老北京冬季取暖时经常使用白炉子。鲁迅和张恨水的作品中曾多次提及。所谓不灰木,即为硅酸盐类矿物角闪石石棉,可防火。《抱樸子》引束皙《发蒙记》曰:“西域有火鼠之布,东海有不灰之木。”后来洋铁炉盛行,白泥炉子就很少使用。
这里的“摺子”指油盐店(副食店)为照顾附近居民购物方便,发出的可以赊欠记账的凭据。摺子由顾客保存,即每次购物记录后带回家去,三节清帐。
老北京人讲究诚信,赊账购物、用餐比较流行。
旧时用帖子的地方很多。红白喜事要印制请帖、谢贴、讣闻等,有身份的人如官员、读书人、商人等还有名帖(又叫片子)。与人交往、拜会之时,递上名帖,既表示了身份,也顾得对主人十分尊重,有时名帖到而人不到也算尽礼数,不失为两全其美之举。做帖子的按不同用途做成色彩不同、规格各异的帖子,或零售或趸[dn]卖。而印制帖子则是刻字铺的活计。
锦匣及玻璃匣是用来盛古玩、玉器、瓷器等贵重易碎品的器物。做锦匣为特种工艺,珍玩玉器须卧囊,只许看原物,不能沾手,全凭目测计量,做出来严丝合缝,堪称一绝。当时古玩行生意不景气,做这行的不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