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2)

(2023-06-18 22:33:26)
标签:

杂谈

分类: 图文:现代诗文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2)
        老北京旧俗,办红、白喜事要搭棚,称喜棚、白棚。夏天,店铺要搭凉棚;腊月年节,羊肉铺搭羊肉棚,称暖棚。卖画的搭画棚子。
        老北京棚匠搭棚方式与其他各地不同。不管搭多大、多高的棚子,杉篙都是平地立起,无需刨坑;绳扣系得既简单又牢实,而且容易解开。讲究的棚可照进阳光,称玻璃棚;也有起脊,酷似房子的棚。昔日有各种走会,如秧歌、扛箱、五虎棍、耍狮子等,而耍狮子多由棚匠组织操演。
        北京最负盛名的棚铺,当数西直门内的“棚匠刘”(名刘福棠),后其所居之地称“棚匠刘胡同”。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2)
        油漆匠的工作包括油漆彩绘,习称“油漆彩绘糊”,糊系指裱糊。旧时建筑物,特别是皇家贵胄的殿堂、屋宇,其椽檩上都要油饰彩绘,图案有山水、人物、花卉,极尽富丽堂皇。
        清代设立“油漆作”,专供皇宫大内建筑油漆彩绘之用。担当宫室油漆彩绘、裱糊的工匠,必须是有家属的北京人,以防止偷盗。此类匠人是不下街吆喝的,而其住家门口往往张贴“油漆某寓”以示有别于他类匠作。至今地安门西侧有胡同名为“油漆作”。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2)
        雕漆起源于唐代宫廷漆器制造,一般以铜为内胎,亦有木胎、脱胎、合成胎等类。依据不同品种在胎形上涂以几十道甚至上百道的厚漆,再由艺人运用各种刀法,在胎层上精细雕琢。成品需要经过制胎、烧蓝、涂地、涂漆、画工雕刻磨光、作里等100余道工序,耗时一年以上方能制成。雕漆传统多以红色为主,并有黑绿黄等色样,色泽光润浑然。北京漆器的品种丰富,有瓶盘、盒、匣、烟具、炉鼎、熏、首饰、家具、文具用品等类。
        光绪二十七年(1901),萧兴达、李茂隆等合作创办了“继古斋”雕漆作坊。从清末到民国,以及解放初期的雕漆名艺人,大都是由“继古斋”雕漆作坊学出来的。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2)
        编制竹篮、竹筐、竹篓、竹箩等竹器是一种专门的技术,干这一行的通称篾匠。篾匠的工具仅一把砍刀、一柄蔑刀。砍刀两寸宽、尺把长,用来劈截竹子;蔑刀宽半寸、长三寸,用来劈片、拉丝、刮条。篾匠劈出来的竹片厚薄一致,拉出来的竹条、竹丝,宽窄均匀、平整光滑,用来编制器皿,既经济实用,也是一件工艺品。
        篾匠有坐店经营的,也有走街揽活的。走街的篾匠挑着担子,携有竹条、竹皮及各种工具,主要为主顾修理各种竹器,如竹凳、竹椅、竹床等。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2)
        旧时北京有柳货铺,专编制售卖用柳条或荆条编成的大小笸箩、簸箕、箩筐、水井柳罐等日用器物。笸箩分大小不等,四周高起一尺左右,长方形而中间向内收缩的叫做“亚腰儿笸箩”,用来筛米、面,或盛放米、面。簸箕为四方形,一面向外敞开,用薄木板作舌沿,其余三面高约三四寸。簸箕用来颠簸粮食,攘去不实颗粒、尘土和杂物。笸箩与簸箕都用白粗柳木条加“牛筋儿线”缝组而成。旧日城郊庙会,常有柳货买卖,也有挑着工具下乡修理笸箩、簸箕的。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2)
        旧时商业使用油篓较为广泛,酒家、油盐店、酱菜园等皆以之运输、储存。油篓不问所盛为油或醋,均习惯称为“油篓”。其以荆条或柳条编制,内外皆用高丽纸涂以血料糊贴,后在外部刷满不掉色、防串味的桐油。大者可盛五十斤至百斤的油或酒,以干猪脬(猪膀胱)蒙口,久储不漏。小者多为酱菜篓,天章、六必居等酱菜园均以之售卖。儿童歌谣咏条篓曰:“荆条短,荆条长,荆条开花紫又香,放出蜜蜂儿采花忙。砍去荆条儿编篮又编筐,编出大小篓子换大洋,磨破了手儿点灯编,一编编到大天亮。”
        老北京有油篓局,都在崇文门外,主要是靠近大酒店,容易销售。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2)
        席子是居家生活必不可少之物。未有坐具之前,古人是席地而坐。编织席的材料有竹、芦苇、蒲、兰草等,甚至还有象牙席。芦苇席,原材料丰富,价格低廉,夏天睡在芦苇席上尤其凉快,寻常百姓人家多爱用它。棚匠也多用芦苇席搭棚。河北白洋淀盛产芦苇,所出芦苇席非常有名。编席匠一般在家编席,挑出去沿街或者在市集上叫卖。编席本小利微,有“编席的睡土炕”的谚语。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2)
        小孩坐的藤车用竹子做支架,再用藤条编成,做法类似藤椅。藤车比摇篮凉快,一般在夏天使用,即使小孩屙屎撒尿在上面也好清理。
        用藤竹制作桌、椅、架、床等器,自光绪庚子工艺局特设藤竹器科后,才兴盛起来。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2)
        织地毯也叫“栽绒毯”,北京的织毯手艺由宁夏一带传来。北京从前所用的不过炕毯、桌毯、马韂等,只在婚丧事时偶尔用地毯铺地。后来因逐渐接受了外国生活习惯,铺地毯的人家有所增多。但另一方面外国机器织造地毯的涌入,手工织毯受到冲击。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2)
        老北京人家的旧式四合院多用屋帘、堂帘(客厅竹帘),夏天悬挂以避蚊蝇、防风雨,卷起便可通风,很是方便。有客人来时,打帘子以示欢迎,客人走时对家人喊:“打帘子送客!”
        打竹帘子的以河北枣强县人居多。平常坐在铺中等主顾,至春末夏初时,则令伙计扛起修竹帘的架子,下街给住户修理竹帘,吆喝“打竹帘子!”竹帘破旧、边沿朽烂不齐整,由打竹帘子的或增补竹条,或以蓝布重新包边,花费不多即可整旧如新。也有小贩用新竹帘子向住户换旧竹帘子,无非是将旧竹帘子拿回去再翻新,从中牟些微薄小利。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2)
        制毡俗称称擀毡子,原是回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的特产色手工业,后传到了内地。做这种手工业的技匠称“毡匠”。毡匠用绵羊毛,手工擀制成各种毡物,如炕毡、毡褥、毡鞋、毡帽、毡袜等,而羊绒制成的毡褥为上等毡品,质地柔软而又坚韧,铺在床上解湿生温,舒适耐用。
        老北京擀毡的技术不错,但常掺假及偷工减料,擀出的毡子质量不高。好毡子多由陕西、宁夏一带运来。当时有不少毡帘铺,冬天卖毡,夏天卖帘。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2)
        用麻、棕搓成的粗细有差的绳索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作用巨大,堪称上古先民的一大创造。拴结系物的细麻绳及纳鞋底、绱鞋帮的麻线,一般人家可以自己搓制。较粗的麻绳特别是脚行、搬运行、船行等使用的绳索,则必须到绳子铺去买。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2)
        绳子铺一般都是前店后坊且院子特别大,为的是绳匠摇绳之用。何谓摇绳呢?摇绳架一般有五或七个齿钩。一端固定在墙或树上,另一端的摇架在十多米之外。细长的麻绳分别穿在这几个齿钩上,一人手执一柄深杆在这几组绳子中间来回走动,把细绳从一头引回,成双股挂在摇架上;另一人手把摇把,不停地摇,摇把连动几个齿钩一起转动,为麻绳加捻,越捻越紧,最终捻成粗粗的大绳。一根大绳捻成,需绳匠摇动摇把数千次,或走几里路,一天劳作下来,绳匠累得腰酸腿疼。绳匠虽如此辛劳,所得无几,近乎贫困业中之最。
        绳子铺除做麻绳外,还用棉线打成线绳,用稻草摇成草绳,用碎布摇成为布绳。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2)
        最早的裁缝是专为内廷皇室服务的,称为缝人。后来,民间也出现了成衣作坊、裁缝铺,承制普通士子庶民的衣服。唐朝诗人秦韬玉的《贫女》诗:“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写尽了一位女裁缝对自己的手艺的自矜和对命运的不满。到了明代,男裁缝已经比较常见。
        裁缝,既裁且缝,行中规矩很严,学徒三年零一节,也只能包边、合领、上袖、缝绊,若要拿尺度量、剪裁下料,还需三年。裁缝制衣不仅要样式入时、合身得体,还要会节省材料,即不仅挣手艺钱,还要会挣材料钱。故俗语有:“厨子藏肉,裁缝藏料,无所厚非”的话。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2)
        弹棉花这一古老的行当起源于海南岛琼崖州黎族部落。在元代以前,只有这一带出产棉花。黎族人在种植棉花的实践中,创造出一套采棉、轧花、去籽、弹花、纺线、织布的工艺手段。元代的黄道婆将这些技艺带回内地并有所改进。从明代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植棉,棉布逐渐普及。
        弹棉花一般是在入冬农闲时进行。弹棉花的腰间绑一有弹性的长竹片,自背后弯上来,绳上悬吊弹弓,弓弦用牛皮线做成。一手握弓,一手用木槌捶打弓弦,以弓弦的振动将棉絮弹开,使之蓬松、柔软。如果用来续被褥,还要用纱线密密地做成网状压在上面。
        由于棉花由乡间运来,弹棉花摊多在前门、珠市口及东直门一带。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2)
        素白的丝、麻、棉质织物需用颜料染上不同的颜色,方可制作衣物。也有将旧衣服重新刷染一下,使其光鲜,略具新意。古来染行全凭手工作业,有个体单干户,也有多人做工的染坊。
        染坊自古有之,原是专为皇室、官宦、富户、军旅批量使用者服务的,后来民居市井也多了起来。大作坊内分工很细,有漂布司、踏布司、染布司等等。成匹的布染毕,要用元宝石滚压,使布上光、色匀。踏布匠双脚踏石,左右摇晃,状如杂耍。染匠十分辛苦,终日在染锅、染缸旁,双手浸泡在各色颜料中,黝黑龟裂。
        个体染工随身带着颜料箱及染锅等各种工具,走街串巷招揽生意,专染布匹、衣服、绸缎。吆喝着“染呐!绸缎来呦!”当时煮染,染后以长竹竿扬之即干。染布挑子也有带各式镂花皮板的,可以当场染各色花样。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2)
        家畜及野兽的皮张,在完成生皮初加工后,必须经过鞣制才洁白、柔软、美观,才能用于制造各种毛皮商品。这种加工鞣制在北方称为熟皮,南方称硝皮。其过程主要有浸泡脱脂、配制硝液、下缸硝制、晒干铲皮等。硝液用明矾、盐、水配制,鞣制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污水、脏物。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2)
        绱鞋,就是将鞋底与做好的鞋帮缝在一起的工艺,是传统手工布鞋制作的最后一道工艺。过去的鞋底多是用浆糊和碎布制成,又用细麻绳缝制在一起。所以鞋底十分坚硬。在绱鞋时,要先拿锥子在鞋底戳孔后再用针缝制而成,同时有歇后语叫做“绱鞋不用锥子——真好(针好)”。说明针好的话也可以直接缝制的。
        绱鞋工有两种,一种专在鞋铺绱鞋,绱鞋铺一般设在各关厢(房租便宜);一种在各胡同中,专为住户绱鞋。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2)
        枕头是人们居家生活中最亲密的伙伴,昔日的太师椅、坐塌等也需要坐垫、引枕、靠枕,坐躺时才能更加舒适。枕头、坐垫的面料有布、麻、丝、绒等,里面的填充物有香草、药物、荞麦壳、蚕沙(蚕屎)、蒲棒等,除松软、透气外,分别起着熏香、保健、镇静安神等特殊作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