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萍:我从舞台上一路走来(3)

(2023-06-18 22:31:49)
标签:

杂谈

分类: 图文:粉墨人生
李萍:我从舞台上一路走来(3)
在《百花公主·赠剑》中饰演百花公主(左)

        学习《百花公主》真的让我受益匪浅,我也深深感知到了刘秀荣老师的良苦用心。她在《我的艺术人生》中是这样记述的:
        “我们看过剧本和李萍的录像后,首先对原来的剧本做了认真细致的研究。我们一致认为,它的不足和要害在于百花公主为爱上一个打入安西国内部的奸细而忏悔,然后自尽身亡(有的剧本说是‘刺目’,表示自己瞎了眼爱上了仇敌)。我们觉得这太有损百花公主的形象了。我和春孝以前曾向老艺术家俞振飞、言慧珠二位先生学演过昆曲《百花赠剑》,这是一出情意绵绵、表演细腻、载歌载舞的高品位的好戏。为此我和春孝就决定以‘百花赠剑’为中心,以百花公主与江露云(即海俊)的爱情为主题重新组织结构,重新编写剧本。与此同时,我们仍请李门同志负责唱腔音乐的设计,他住在我们京剧院魏公村宿舍楼,离我们家不远,骑车十分钟就到。剧本写出来一场,我们就一起研究唱腔用什么板式,用什么样的气氛音乐。春孝参与写剧本,我们运作起来方便多了。我们这四个人一天三班,几天的工夫剧本定稿了,唱腔音乐定型了,我和春孝的导演构思、艺术处理也全部具体落实了。有了《马嵬香销》的创作经验,《百花公主》搞起来非常顺手。待天津张晶的《马嵬香销》彩排后,我和春孝、李门这个和谐默契的创作小集体于1992年10月25日赴大连,《百花公主》开始上马。
        “这场戏是我和春孝下的功夫最大、排练的时间最长,也是最辛苦的。原因是我了解到李萍原来学过武旦,演的也多是武旦戏,我再一看她的录像,真冲,扎着大靠搬‘朝天镫’,活脱脱一个大武生,但缺乏女性的美。要想使她有质的变化,演好百花公主,必须重新‘下挂’,从头学起。只有‘脱胎换骨’,才能达到李紫贵先生所说的成才、成好角儿。为此,我和李萍一起分析剧本、揣摩人物,我给她讲解旦角表演的规范和要领,并要求她在《赠剑》这场戏里从出场一直到整场戏演完,不许带一点儿武气,要像个大青衣,端庄、稳重、大方、秀丽、妩媚。单是一个【四击头】【回头】出场亮相,我连启发带示范,她足足反复演练了两三天,才达到我的要求,过了关。常言道‘万事开头难’,李萍迈出了这可喜的第一步,之后无论是对人物的把握还是唱、念、做、舞,凡是我要求的、示范的,她都能做到,《赠剑》一场戏排下来,李萍在艺术上有了质的变化、飞跃式的提高。当响排了一至三场戏后,范团长兴奋地高呼:‘李萍和过去拜拜啦!’大连戏剧家马明捷先生也非常满意地说:‘李萍现在才像个角儿。’“看到李萍的表演突飞猛进,有质变的提高,我深感欣慰。李萍确实是个难得的人才,能文能武,特别是她有副好嗓子,能唱‘六字调’,基本功更是过硬。为此我和春孝根据剧情和人物的需要,在《赠剑》后面的戏里为李萍安排了整套【西皮导板】【慢板】【原板】转【快板】,还有大段【高拨子】,同时边唱边打,最后在敌人追杀的紧张情况下,李萍扎着大靠走‘飞叉’‘倒扎虎’等技巧,全面展示了她的才华。
        “经过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我和春孝为大连京剧团的李萍创编、导演的《百花公主》正式彩排,请大连市领导审查,并特请著名的戏曲导演艺术家李紫贵先生专程从北京到大连光临指导。市领导一致认为戏很好,特别是《赠剑》一场,高雅、细腻。李紫贵先生说:‘这个戏比原来的好,原来总觉得拧着劲,现在《赠剑》一场戏看着很舒服。这场解决了,其他的场子就好办了。我看了很多剧种,还有京剧,这个《赠剑》我最满意。看了戏,对于李萍夺‘梅花奖’心里有底了。’领导和专家一致满意通过,并对我和春孝表示感谢和祝贺。在热烈的气氛中,李萍和小生演员、海俊的扮演者平涛拜我和春孝为师,我们在剧场贵宾室举行了简朴、隆重的拜师收徒仪式,可算是双喜临门哪!
        1992年12月16日至18日,我带着这出《百花公主》在北京吉祥戏院举办个人专场演出,争夺当年的“梅花奖”。在演出中,我饰演的百花公主一出场就赢得个碰头彩。前半场文戏,百花公主时而雍容端庄,时而娇俏动人,我的双剑舞、水袖、翎子功、圆场功娴熟自如,行腔甜美圆润、韵味醇郁,缓时似箫音袅袅,骤时如珠落玉盘,把个待字闺中的少女对爱情的大胆与执着表现得张弛有度、淋漓尽致。后半场武戏,百花公主扎大靠挥鞭驰骋,一派英姿飒爽的巾帼英雄风范。一连串的枪花、出手、摔叉、倒扎虎、鹞子翻身和转体僵尸等旦行中少见的难度较大的动作,我都完成得干脆利落、游刃有余。台上是精彩纷呈,不断有“戏”;台下是如痴如醉,喝彩声不绝于耳。此次演出大获成功,给北京的观众和戏剧专家留下了深刻印象。我记得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的白滨教授家住北京东郊团结湖,他辗转搞到一张戏票,骑了将近两个小时的自行车来到吉祥戏院,他说:“我已经好多年没看到这样精彩的戏了。”演出结束后,热情的北京观众们送上十几束鲜花,他们热烈鼓掌,久久不肯散去。
        著名戏剧家、中国京剧院前院长马少波当场为我题字:
        宝剑晶莹只手擎,名师海角细磨成。
        不忧脱颖无人识,一上京华四座惊。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题贺李萍进京专场演出《百花公主》成功
        第二天还特地召开了由北京专家学者和“梅花奖”评委出席的座谈会,大家对《百花公主》这出戏给予高度评价。
        虽然得到了很多专家的肯定,但是后来由于种种复杂因素,我以两票之差落选了当年的“梅花奖”。消息传来,我受的打击真的很大。我非常委屈,不甘心,也不服气,我真的不相信,也搞不明白为什么是这样的结果,但是转念一想,这次我虽然落选了,但是我主演的《百花公主》这出戏、我的表演艺术水平和才华确实给北京的专家评委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让我感到欣慰和感动的是,北京戏剧界的专家和评委纷纷来信,他们在替我感到惋惜和遗憾的同时,鼓励我不要放弃,要有自信,要拿出更好的戏,争取获得下一届“梅花奖”。
        凝视着这些沉甸甸的来信,咀嚼着信中字里行间的真情,面对北京德高望重的戏剧界老前辈们的谆谆教诲和鼓励,我百感交集,所有的悲伤、委屈、失望、遗憾都化作滔滔不绝的泪水夺眶而出……悲怆之后的决心、行动一定是勇往直前的。我很快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拿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劲头,重整旗鼓,准备再次进京,誓夺“梅花奖”。
        1993年,刘秀荣和张春孝老师又一次专程来大连,重新对《百花公主》精雕细刻,再次改编和加工,还为我二次进京带来了《白蛇传》,为我争取“梅花奖”增加了新的砝码。        
        1951年,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田汉先生重新改编、创作了京剧剧本《白蛇传》,由中国戏曲学校演出,导演是中国最著名的戏曲导演艺术家李紫贵,艺术指导、唱腔设计是京剧艺术大师王瑶卿,在剧中饰演白素贞的是王瑶卿的弟子刘秀荣,饰演小青的是许湘生,饰演许仙的是朱秉谦。1952年10月,刘秀荣主演的《白蛇传》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李紫贵获得会演中唯一的导演奖,刘秀荣获得演员二等奖。
        全国会演后,在王瑶卿的提议下,许仙改由小生张春孝来饰演,由此,刘秀荣和张春孝主演的京剧《白蛇传》成为中国最经典、最流行、最受欢迎的理想范本,刘秀荣、张春孝也被公认为是最具权威的白素贞和许仙的扮演者。刘秀荣老师演绎了四十年的经典《白蛇传》,由她塑造的刚柔并济的白娘子形象在中国家喻户晓。
        1993年在大连的那些日子里,刘秀荣、张春孝两位老师一丝不苟,全面、严格、系统地向我传授了田汉先生改编版本的《白蛇传》。我格外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遇,刘秀荣老师也把一招一式、一字一句、举手投足、一笑一颦等每个细节都娓娓道来,梨园大家的艺术精髓源源不断地输入我的血脉,使我的艺术羽翼更加丰满了。坦率地说,这是一出技术难度很高的戏,特别是对旦角的要求非常高,戏中不仅有大量的唱腔、念白、表演,还要求演员具有十分扎实的武功功底,特别是《水漫金山》一折,有许多只有武旦演员才能完成的“打出手”的戏,这正好发挥了我文武兼备的优势。在与神将开打时,我不仅完成了“打出手”,并且完成了难度很大的“踢十杆枪”,成为京剧“四条蛇”(四位以演《白蛇传》闻名的演员即刘秀荣、杜近芳、赵燕侠和关肃霜)中除关肃霜老师外能够“打出手”的演员。
        如同《百花公主》一样,《白蛇传》是大连京剧团的保留剧目,也是我自己的保留剧目,已在国内外演出近百场。
        1994年6月16日晚,我再次进京,在王府井附近的中国儿童艺术剧场举办了个人专场演出,这一次我带去了两出大戏:全本《百花公主》和全本《白蛇传》。令我至今难以忘怀的是,当晚我在演出《白蛇传》时,不管是在唱段的精彩之处,还是在武打“出手”成功之时,北京的观众和专家都报以热烈的掌声,叫好声此起彼伏,剧场的气氛十分热烈,我真正地感受到了京剧的魅力,同时胸中涌出自豪的成就感。演出结束的时候,刘秀荣老师走上舞台,我们师徒两人满含热泪紧紧拥抱在一起,又一起手拉手向观众和专家致谢。当时的心情,真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这一切都仿佛还在眼前……

李萍:我从舞台上一路走来(3)
1994年,在北京举办个人京剧专场演出,演出《白蛇传》后留影

        这一次,我凭借这两部大戏——《百花公主》和《白蛇传》,以总分第二名的成绩一举夺得第十二届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梅花奖”,“大连京剧团李萍”一时间叫响全国。

李萍:我从舞台上一路走来(3)
1995年,获得第十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1995年10月16日,第十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颁奖活动在成都市四川省体育馆隆重举行。站在领奖台上,手捧着由美术大师吴作人先生为“梅花奖”画的红梅图奖盘,回味着刻在奖盘上的那“梅花香自苦寒来”几个字的深刻寓意,我真是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从学戏、练功、求师、拜师到争取获奖,我经历了常人难以承受的曲折。今天,我终于如愿以偿,这奖项也是对我的刻苦拼搏和表演才华给予的公平、公正的评价。回首从艺之路,往事历历在目,我的心情跌宕起伏。“梅花奖”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
        (摘自《李萍·棒棰岛“金苹果”文艺丛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