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梦笔山人
梦笔山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63,996
  • 关注人气:1,06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名胜怪事(3)|张学亮

(2023-07-10 21:34:26)
标签:

杂谈

分类: 图文:现代诗文
北京名胜怪事(3)|张学亮
        
        角楼的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

        故宫的四个城角,每一个角上有一座9梁18柱72条脊的角楼,建造的可好看了。关于这四座角楼的建造,北京还有个古老的传说呢!
        明朝的燕王朱棣在南京做了永乐皇帝以后,还特别留恋当初他做王爷时候的老地方——北京,就想迁都北京,于是,就下旨在北京修建皇宫,他钦点一名大臣负责这件事,要求建成的皇宫外墙,也就是紫禁城的四个犄角上,要各建一座别致的角楼,每座角楼要有9梁18柱、72条脊。
        管工大臣接受了皇帝的命令,愁眉不展,这9梁18栓、72条脊的角楼是多复杂的工程呀!万一完不成任务是要被降罪杀头的!
        管工大臣来到北京以后,就把81家大包工木厂的工头、木匠们都召集来,传达了皇帝的旨意。他说:“我们大家都只有三个月的期限,要修建起9梁18柱、72条脊的角楼,若完不成任务,皇帝就会降罪于我们。所以大家要认真想法子,保留自己的项上人头。”
        一晃一个月就过去了,可是工头和木匠们还没想出一点办法来,模型做了一大堆,可没一个能合乎要求。
        这时候,正赶上六七月的三伏天气,天闷热的很,人们连气都喘不上来,再加上工头和木匠们心里有事,他们是坐也不合适,躺也不合适。
        有这么一位木匠师傅,实在呆不住了,就上大街闲遛去了。他走着走着,听见老远传来一片蝈蝈的吵叫声,还有吆喝声:“买蝈蝈,听叫去,睡不着,解闷儿去!”走近一看,一个老头儿在叫卖,他挑着许多大大小小秫秸编的蝈蝈笼子,其中有一个细秫秸棍插的蝈蝈笼子,十分精致,跟画里的一样,里头装着几只蝈蝈在蹦蹦跳跳,木匠师傅拿在手里,简直爱不释手了,想道:正好大家都心烦,买回去让大家解解闷儿,他于是就买下了。
        木匠提着蝈蝈笼子兴高采烈地回到了工地。大伙儿一看就反感了,纷纷责怪他:“人们都心里怪烦的,你怎么买一笼子蝈蝈来,是不是故意烦人呀?”
        木匠也不生气,笑着说:“大家睡不着解个闷儿吧,你们瞧……”他原想说“你们瞧这个笼子多么好看呀!”可是他还没说出嘴来,总觉得这笼子有点特别。
        他摆着手说:“你们先别吵吵嚷嚷的,让我数数再说。”他俯下身把蝈蝈笼子的梁啊、柱啊、脊呀细细地数了一遍又一遍,大伙见他这股认真劲儿,都不出声了,也认真端详起蝈蝈笼子来,人们个个都眼睛直直地看着,四周鸦雀无声。
        木匠数完了蝈蝈笼子,一下子跳起来,拍着腿说:“这不正是9梁18柱72条脊么?”大伙一听甭提多高兴了!这个接过笼子数数,那个也接过笼子数数,都说:“真是9梁18柱、72条脊的楼阁啊!”
        大伙儿开始认真研究蝈蝈笼子的结构,由于受这个笼子的启发,琢磨出了紫禁城角楼的样子,几天后便画出纸样做出模型,最后修成了至今仍完好的故宫角楼。

北京名胜怪事(3)|张学亮

        颐和园宝云阁铜窗“飞”走之谜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距西直门约15公里,是我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烧毁了园内的大部分建筑,珍宝被洗劫一空。
        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禧太后动用海军军费重修,改为颐和园。此后,这里就成了慈禧消夏的地方。
        颐和园的宝云阁修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是清朝帝后祈福诵经的场所。它通高7.55米,重207吨,梁、柱、斗、拱、椽瓦、匾联、门窗均为铜制构件,通体呈蟹青冷古铜色,在建筑上堪称世界一绝。
        该殿坐落在一个带有汉白玉护栏的平台上,斗拱四角挂有同质同色响铃,风过会带来阵阵铃响。
        当阳光普照时,宝云阁显得金碧辉煌、玲珑剔透。给人一种万年不朽之感,可称无价之宝。
        1860年,英法联军打进北京,在颐和园内烧杀抢夺,但宝云阁却是巍然不动。庚子年(1900年)当八国联军再次掠夺颐和园时,这铜殿依然是丝毫不损。但在八年后即1908年的一天,颐和园的太监在例行巡逻检查时,却惊讶地发现宝云阁有4扇大铜窗和6扇小钢窗竟不翼而飞了。
        这下可把负责巡查的太监们给吓坏了,按大清律例,这可是死罪。在当时,宫内太监为了保命,采取了“拖”和“找”的办法,几年后,清王朝灭亡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宝云阁丢失铜窗这件事也就成了颐和园的一桩悬而未决的百年谜案。
        20世纪70年代初,丢失的铜门窗突然有了消息。有人从海外写信给颐和园,说他知道铜窗的下落,但必须要以20万美元做交换。偷了人家东西,还来要钱,这明摆着不就是敲诈吗?所以,颐和园这边没有理会他。
        十多年以后,那人又写信来谈有关铜窗的“交易”。但是他提供的尺寸有误,颐和园方面还是没有理会。然而,那人却在1983年请法帼驻华大使馆一位官员的夫人,进殿亲量门窗尺寸,然后再次写信,声称确系宝云阁失物。
        信是鲍慧谦写的,据说他是一位英帼商人,也是这笔交易的“中间人”,他说铜窗在一位法帼收藏家手里,这位收藏家本人不露面,也不透露铜窗的来历,只说他为此已花了不少钱。
        中国人虽然都企盼失物能早日回家,但此人索要的钱币数量太大,所以暂未给其答复。
        中间人鲍慧谦为了促成这笔交易,又去说服美帼国际集团公司出资购买这些铜门窗,让他们买下来后捐赠给中国。这家公司被他说服了,因为这家公司认为,这样既可以表示对中国人友好,也可以扩大公司在中国的影响力。最后该公司以53万美元的价钱买了这些失物。
        1993年7月2日,美帼国际集团公司董事长格林伯格先生将买回的四大六小共10扇铜门窗交给了中国驻法使馆文化参赞。不久,这些丢失了80多年的稀世国宝终于被运回了北京。
        丢失的铜窗被找回来了,但它们是如何“飞”走的,直到今天仍不得而知。

北京名胜怪事(3)|张学亮

        乐寿堂“闹鬼”奇闻

        颐和园的乐寿堂,是当年慈禧太后的“夏宫”。传说在这个地方常常闹鬼,那些年轻的太监和宫女,每当来到乐寿堂里都会毛骨悚然,总害怕会有鬼出现。到底是什么样的鬼,会使他们如此惊恐呢?
        有一年秋天,园中老太监张权的老家河间府闹天灾,到秋末颗粒未收,他的本家侄子为了活命便来投奔他这个当太监的堂叔。来京城净身以后,张权好不容易才征得总管太监李莲英的同意,让他住到园中来。
        老太监张权的侄子只有十三岁,因为进宫仓促,没来得及学宫中的礼节规矩,也没来得及起名字,大家都叫他六儿。
        李莲英原想,答应了小六儿当了太监,张权会孝顺他一笔银子。可张权老家闹灾荒,每年那点银两都送回家救命去了,哪里还有钱孝敬他呀。李莲英为此是记恨在心。
        六儿进宫三个月的时候,忽然得了痢疾,上吐下泻。张权急忙到乐寿堂找李莲英给想办法。
        李莲英假装地跟着张权到六儿房中一瞧,果然病的不轻。他并没有说什么,但心里却在偷着乐:“谁叫你两个不识趣呢!”然后就走了。
        小太监六儿在床上躺了三天,病情越来越重,直到第四天晚上,李莲英才差一名小太监送来了四粒药丸。
        六儿接过药一看,丸药已经发霉,还有一种异味,便随口说道:“简直是狗屎,俺不吃。”谁知,李莲英此时正好从窗下经过,听了个一清二楚。
        慈禧令人将病中的六儿押到乐寿堂前。由于这个十三岁的孩子根本不懂宫中规矩,再加上李莲英在一旁扇风点火。没问上三句话,慈禧就勃然大怒,吩咐:“杖刑八十”。
        掌刑太监将其按倒就打,六儿小小年轻,又重病在身,怎经得住如此严刑拷打?
        六儿哭着向他们求饶,可是没有一人理他,求生无望的六儿转而破口大骂,骂李莲英和慈禧将来不得好死。骂声招来了更残酷地暴打,不一会儿,六儿就被杖打致死。
        慈禧眼看着太监们用刑,加上孩子连哭带骂,骂她不得好死,受了虚惊,回到寝宫后就躺下了。她一闭上眼睛就看见血淋淋的六儿向她扑来,并且还大喊道:“老太婆,还我命来”,吓得她大叫一声,昏了过去。
        从此慈禧一病不起,每晚一合眼,眼前就会出现那个场面。这可吓坏了慈禧,病情是越来越严重。一些胆小的宫女更是提心吊胆,稍有风吹草动,就说是六儿的鬼魂来了。不久,乐寿堂闹鬼的事很快就传遍了宫里宫外。慈禧为了治病,只好搬回了皇宫,从此再也不敢住在乐寿堂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