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名人楹联趣谈(3)

(2023-07-10 21:34:35)
标签:

杂谈

分类: 图文:古典诗文
名人楹联趣谈(3)
杨溥题诗

        杨溥(1372—1446),字弘济,湖广石首(今属湖北)人。明大臣。建文时与杨景同举进士。初任编修,永乐时,侍皇太子,官至洗马。后因太子遣使迎帝太迟,下狱10年。仁宗即位,释放,任翰林学士。宣宗时,任礼部尚书。英宗初年,进武英殿大学士,与杨士奇、杨荣并称“三杨”。著有《水云录》。
        四口同图,内口皆归外口管
        五人共伞,小人全仗大人遮
        杨溥幼时家贫,大人常被抓去服役。一次,父亲又被县官派来的差役捉去服劳役。因父亲年老体弱,他跑到县官面前,恳求释放。县官说:“放你父亲可以,可是得先对出我出的对子。”杨溥点头同意,县官马上提笔写出上联:“四口同图,内口皆归外口管。”繁体字“圖”有四个“口”,言下之意,是说杨溥的父亲在县官的管辖之下,县官有权处置。杨溥略思片刻,拿过笔写出下联:“五人共伞,小人全仗大人遮。”繁体字“傘”包含五个“人”,四个小“人”在一个大“人”遮盖之下。此下联不但对得很工整,而且语意双关:请求县官大人高抬贵手,照应周全。县官为杨溥的文才折服,不好食言,赶忙下令把杨溥的父亲放回去。

名人楹联趣谈(3)
李东阳书

        李东阳(1447—1516),字宾之,号西涯,谥文正。生于京师(今北京市),祖籍茶陵(今属湖南)。明政治家、文学家。天顺年间进士。武宗时,官至左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卒赠太师。四岁能写径尺大字,有神童之誉。十七岁登第,才名远播。立朝50年,居相位15年,门生故吏满天下,名重一时。为“茶陵诗派” 首领。著有《怀麓堂集》《怀麓堂诗话》,主编《大明会典》《历代通鉴纂要》《孝宗实录》,校正《宪宗实录》。
        子坐父立,礼乎
        嫂溺叔援,权也
        李东阳四岁就能写大楷。景泰年间,他被当做神童推荐给朝廷。入宫时,由于人小,靠太监扶着才跨过门槛,太监与他开玩笑说:“神童脚短。”李应声答道:“天子门高。”拜见后,景泰帝朱祁钰命他写“龙”、“凤”、“龟”、“麟”等10余字,他都写得很好。景泰帝很高兴,把他抱到膝上,送给他御花园中的水果和皇宫内府的元宝。那时李的父亲拜见后站在丹墀下,景泰帝见此情景,就问李:“子坐父立,礼乎?”这实际是出了个上联,意思是儿子坐着,而父亲站着,这合乎礼吗?李应声对答道:“嫂溺叔援,权也。”这是对的下联,意思是嫂嫂落水,小叔子去救她,这是权宜的办法。

名人楹联趣谈(3)名人楹联趣谈(3)
李梦阳联·今人书

        李梦阳(1473—1530),字献吉、天赐,号空同子,庆阳(今属甘肃)人。明文学家。弘治年间进士,授户部郎中。武宗时因上疏弹劾刘瑾专政下狱。瑾诛,官江西提学副使,后被革职。为“前七子”之一。论文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对扭转“台阁体”冗沓文风有一定作用。著有《空同集》。
        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魏无忌,长孙无忌,尔无忌,吾亦无忌
        这是一副巧对。据说,明代文学家李梦阳督学江西时,发现有位考生与他同名,一时兴发,特地出了这个上联叫这位考生应对,一方面显示一下自己的才能,另一方面有意难一难这位考生。
        蔺相如是战国时赵国的上卿,司马相如是西汉大名鼎鼎的辞赋家。“名相如,实不相如”,意思是说,我是考官,你是考生,两人名字虽相同,实质是不相同。这上联出得巧,可是这位考生也对得巧。
        魏无忌是战国时魏国的信陵君,长孙无忌是唐太宗长孙皇后之兄。“尔无忌,吾亦无忌”,意思是说,我俩虽同名,你不必猜忌,我也毋需顾忌。对得不亢不卑,不失身份,李梦阳听了感到非常满意。这位考生亦因此得到李梦阳的赏识与举荐。
        这副对联还有一个巧处,蔺相如的时代比司马相如早,而恰巧魏无忌的时代亦早于长孙无忌,时代的先后正相同。同时,“相如”的如字是平声,“无忌”的忌字是仄声,平仄亦正相对。

名人楹联趣谈(3)
顾宪成联·今人书

        顾宪成(1550—1612),字叔时,世称东林先生,也叫泾阳先生,无锡(今属江苏)人。万历年间进士。明政治家,以耿直著称。官至吏部文选司郎中。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革职还乡,与弟允成和高攀龙等人在东林书院讲学。他们议论朝政人物,受到士大夫支持,形成清流集团,被称为东林党。著有《小心斋札记》《泾皋藏稿》《顾湍文遗书》。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是东林党人的首领顾宪成为东林书院的大门撰写的一副楹联,也可以说是东林党人的旗帜。
        这副楹联反映了东林党人虽以在野之身乡居讲学,然而,他们耳所闻、心所想,未尝不是风雨声、天下事,表达了他们关心时政、疾恶除奸的政治抱负。可是,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受到残忍的打击,东林党人屡遭阉党报复,一再遭到被杀头和坐牢的命运。
        事过300年后,邓拓同志的 《燕山夜话》 引述了这副楹联。他在《事事关心》一文中说:“为什么忽然想起这副对联呢?因为有几位朋友在谈话中,认为古人读书似乎都没有什么政治目的,都是为读书而读书,都是读死书的。为了说明这种认识不合事实,才提起了这副对联。”邓拓同志推崇这副对联无非是告诉人们,“既要努力读书,又要关心政治,这是越来越明白的道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