簋街的由来
说起簋(Gu)街,很多喜欢过夜生活的人肯定不陌生。
簋街位于东直门内大街,东起二环路东直门立交桥西段,西到交道口东大街东端,长约1.5公里。在这条大街上,150多家商业店铺中,餐饮服务业的就占90%,餐厅密度之大在京城恐怕难以找出第二家。因此簋街也被称为是北京的餐饮一条街。
簋街以餐馆多、风味全、特色强、价格廉、夜里“火”而著称,又以24小时服务而受到人们的青睐,是老北京城甚至全国都非常有名的一条小吃街,受到众多食客的喜爱。
关于簋街名称的由来,历来有很多个版本,其中一个比较权威的版本是:
据说在清朝的时候,北京的各个城门都有它专门的用途,不得随意使用。例如德胜门就是朝廷出兵所走的门;宣武门是处决犯人所走的门;东直门是专门为了往北京城内运送木材并往城外运送死人用的门……而从东直门城门楼上往外看,就能看到城内有一条笔直的路,对面就是鼓楼,而在对面城外则是一望无尽的坟场。
当时的东直门没有如今这么繁华,还是个城乡结合部,每天一大早就有各种商贩集结到这里赶早市。这些商贩来得非常早,往往在后半夜就开始蹲点叫卖,到天亮时才散开。由于来得非常早,天还很黑,商贩们便靠煤油灯取光。这样从远处看去,灯光朦胧,再加上周围随处都是棺材铺和杠房,让人觉得非常阴森、毛骨悚然,所以,这个早市也被人戏称为“鬼市”,慢慢地这个地方也被人称为“鬼街”。
许多年后,有很多商贩在东直门大街两侧开了商铺,然而几乎都有亏无赢,最终关了门。这件事在北京城被称为一件奇事。后来,人们发现,在这条街上,只有做开饭馆的生意才能成功,而且还有一个现象是,这里的饭馆白天几乎无人光顾,到了晚上却门庭若市、人来人往。也因此,当地的老一辈人都说,是因为到了夜里,鬼魂们都要进城吃饭,所以非常热闹。
由于夜里热闹而白天无人问津的反差,鬼街在北京的名气越来越大。后来很多商人从中发现商机,就连当地政府也从开始的排斥强管到后来的扶持,东城区商委更是把这里命名为“东内餐饮一条街”。
后来挂牌的时候,东城区委的工作人员们开始发愁了。改名吧,怕影响了好不容易扩大的名气;不改吧,这个“鬼”字又太阴森,怎么办呢?就在这时,一名工作人员发现了字典里有这个音同字不同的“簋”字,而且这个字还能和吃沾上边。于是开始大肆宣传并且还在东直门立交桥鬼街一侧的桥头做了一个“簋”的大铜塑像,于是就有了现在这个文明的“簋街”。
如今的簋街发展势头非常好,顾客非常多,已经成为北京饮食文化的代表和时尚餐饮的标志,很多人的夜生活都是从簋街开始的。在和北京共同成长的、很多个值得祝贺的日子,例如申奥成功、中国足球走向世界或者重大的纪念日里,很多人都会选择在簋街度过,彼时,大家一起歌唱、喝酒、拥抱、哭泣、庆贺,创造了很多美好的回忆。因此,簋街也被称为“夜食者的天堂”、“灯火璀璨不夜街”。
鲜鱼口的由来
在清朝末年老北京城,提起鲜鱼口这个名字,很多人都不陌生。有一副将北京地名串在一起的对联:花市草桥鲜鱼口,牛街马甸大羊坊。其中的“鲜鱼口”说的就是它。
据说,鲜鱼口的历史非常久远,于元明时期就已经存在。因此民间有“先有鲜鱼口,后有大栅栏儿”的说法。
关于鲜鱼口的名称由来,有一个传说。
据说,鲜鱼口原来的名字叫作线市口,因为当时的街上买卖针头线脑的人特别多,因此有了这个名字。后来到了清朝末期,买卖针头线脑的人少了,而买卖鲜鱼的人反而多了起来,每天从清晨起,各种叫卖鲜鱼的声音传遍大街小巷,可谓人山人海。
据说,有一天,住在街附近的一个老爷子从这儿买了一条活鲤鱼回家。刚到家,老头儿就把这条鲤鱼放进了水缸里。在水缸里游泳的那条鲤鱼非常漂亮,全身发出一种金色光,老爷子见了,非常喜欢它,舍不得杀掉吃,于是就让鲤鱼在缸里待了一宿。
第二天,老爷子的女儿来看他,他便领女儿走到水缸那里,一起看那条漂亮的鲤鱼。可是,到水缸那一看,鲜鱼口老爷子就愣了,哪里有鲤鱼的影子啊,只见水缸里堆着大半缸的金子。
老爷子见了,又惊讶又惊喜,心想,我这算碰着鱼仙了。为了感谢鱼仙的馈赠,老爷子每天都会抽出一些时间到线市口买条鱼。他买了鱼也不吃,只是将它们放生到正阳门箭楼前的护城河里面。
就这样过了一段日子,周围的老百姓都听说了老爷子的这件奇事儿,也都纷纷效仿老爷子,买来鱼进行放生。从此以后,这里买卖鱼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便改线市口为鲜鱼口。
如今,老北京人中间流行着这样一首诗:“线市衰弱鲜鱼兴,老者救鱼回龙宫。水族何有团圆日?金银到手鱼放生。”讲得就是发生在老爷爷身上的这件神奇事。
卢沟桥的由来
卢沟桥,也被称作芦沟桥,在北京市西南约15千米处丰台区永定河上。它全长266.5米,宽7.5米,最宽处可达9.3米。有桥墩十座,共11个桥孔,整个桥身都是石体结构,关键部位均有银锭铁榫连接,是华北最长的古代石桥。
……卢沟桥因“卢沟桥事变”(亦称“七七事变”)而驰名中外,但是这个抗战圣地的名字原来并不叫这个名字,而叫作广利桥。
桥下有一条河叫作无定河,因这条河当时经常泛滥、河道不定而得名。后来到了清朝时期,这条河的下游修建了防洪堤,又改“无定河”为“永定河”。该河上、下游交接部分,因是卢姓族人繁衍生息聚居的地区,而被当地人称为“卢沟河”。随着岁月的流逝,“广利桥”也渐被人们以河名而替代,称之为“卢沟桥”。
由这段历史可以看出,卢沟桥中的“卢沟”的意思是“卢家沟”,而并非很多人想象的长满芦苇的沟。相信,在了解了这段历史后,不会再有人将其错写成“芦沟桥”了吧!
其实,关于卢沟桥的名字,还有一个传说也相当有意思。
据说很久以前,在今天卢沟桥的地方,并没有什么桥,而只有一个渡口。当时有一个姓卢的商人在这个渡口的附近经商,生意做得非常红火。
一天,卢姓商人带着多年来经商所得的钱财,准备搭乘一个姓田的摆渡者的船回家乡探亲。想不到的是,这个姓田的摆渡者不是个正人君子,他看到卢姓商人携带很多钱财,便起了歹心,将卢姓商人推入永定河中淹死,霸占了他的钱财。
姓田的摆渡者自得了卢姓商人的钱财后,便不再摆渡了,也经起商来。后来,姓田的妻子给他生了一个儿子,他对儿子十分疼爱。但到这男孩十岁的时候,每天都要打父亲三个嘴巴,不让打就又哭又闹,姓田的十分懊恼又非常无奈,于是便向一位老僧求教。
那个老僧对姓田的说:“你之前是不是害死一个姓卢的人哪!你这儿子就是他转世而来的,他今世向你报复呢!”
姓田的听了,非常害怕,便求老僧开恩救命。
那老僧说:“让我救你也不难,只要你把劫走的钱财都拿出来修座桥,让过路人不再受你们这些人的坑害就行了。”
姓田的听了老僧的话,赶紧请来了一些工匠建桥。
半年后,桥建好了。姓田的便向老僧讨教桥名,那老僧微笑着说:“这座桥是你向卢氏还账而修建的,取‘一笔勾销’的意思,再加上你们这笔账是在水中而起的,用‘沟’代‘勾’,所以我看就叫作卢沟桥吧!”
不过那时田掌柜修的是一座小卢沟桥,不是现在的这座大卢沟桥,现在的卢沟桥是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在明朝正统年间,重修了一次;到了清元年,又重修了一次;清光绪出殡如西陵时,拆了桥帮,于是又修了一次。
尽管如此,这则关于老卢沟桥的传说,却在老北京城里,一直的流传至今。警示着后人一定要弃恶扬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