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梦笔山人
梦笔山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38,488
  • 关注人气:1,06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北京的地名由来(5)|张卉妍

(2023-05-24 21:52:09)
分类: 图文:现代诗文
老北京的地名由来(5)|张卉妍

        回龙观的由来
        回龙观位于北京城北,南距德胜门约16公里,北距昌平城约18公里,东边是天通苑,位于八达岭高速路东侧,离沙河镇不远。
        最近十来年,回龙观的名气越来越大,北京人几乎无人不知,尤其是那些工作在上地五道口中关村等地的上班族更是熟悉,因为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居住在回龙观。当然,他们所知道的回龙观是北京一个比较大的生活区,而非一座道观。
        那么历史上,回龙观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真的是一座道观吗?
        关于回龙观的由来,要追溯到六百多年前的明朝初期。当时的回龙观地区还没有房屋建筑,只是一片牧马草场,如今回龙观附近的西二旗、西三旗就是由牧马军卒的居住地而形成的村庄。到了明朝中期,当时的皇帝弘治帝非常痴迷道教,还经常在宫殿里举办各种道教的仪式活动,引发众位大臣的不满。于是他便想找个清静的地方专门修道。
        一天,弘治帝去天寿山拜谒皇陵,途中经过回龙观地区这片牧马场,觉得这里风水极好,很适合建立一座道观。于是就下旨在此处修建道观,赐名“玄福观”。道观由弘治十七年(1504年)开始修建,于正德十年(1515年)才建成,并最终改名为“玄福宫”。工程前后持续了十二年之久。
        玄福宫的外在非常豪华,史料称这座道观:“琳宫贝宇,杰出霄汉,轮奂完美,丹碧辉映,遂为都城之北一伟观云。”由此可见其富丽堂皇。玄福宫不仅外表美轮美奂,其规模也非常大,足见弘治帝对它的重视。据史料记载,玄福宫的山门即有内、外两重,钟楼、鼓楼、龙殿、虎殿、左右殿、正殿、南北方丈等均具备。正殿供奉玄武之神,即真武大帝。
        玄福宫作为明朝中后期的一座皇家道观,同时也具有明帝谒陵时往来途中一处行宫的功能。建成后,明朝皇帝到天寿山拜谒皇陵时,在回銮的途中大多居住在这里。或许正是这个原因,后世人又称玄福宫为“回龙观”,并将这个名称一直流传到现在。
        如今,皇帝的行宫已经非常残破,甚至不见踪影,但对于北京城的上班族而言,这里确是他们幸福的家园,成为他们梦想开始的地方。

老北京的地名由来(5)|张卉妍

        牛桥的由来
        翻看北京海淀区的地图,你会发现有这么一个地方,它位于北土城西路附近,离新建的地铁10号线牡丹园站比较近,叫作“牤牛桥”。所谓牤牛,即公牛的意思。
        这座桥为何叫作牤牛桥呢,它的来历是和一头牛有关吗?
        相传在明朝时期,四川一带有一位法名为遍融的高僧,他喜欢云游四海,身边也没有什么人伺候,只有一头牤牛跟着。遍融高僧就是整日地骑在牛背上,靠向过路的老百姓化缘为生。奇怪的是,这位高僧有一个习惯,就是凡是进入某一村庄,他就不亲自化缘了,而是让身边的那头牤牛独自驮钵外出募化,或者是靠为附近的老百姓驮水、驮粮赚些钱财。对这样的稀罕事儿,周围的老百姓都觉着十分新奇。
        就这样走了几年,遍融来到了北京城。来到北京城后的他,不再四海为家了,而是当了千佛寺(即德胜门内大石桥胡同的拈花寺)的首任方丈,在当地的名气一天天大起来。据史料记载,当时许多名僧都曾慕名前来向他“参学”。
        通常的时候,遍融都是自己在千佛寺内处理寺内杂务,只让身边的那头牤牛独上驮上一个黄布稍马子,到京北一带募化供养,近至城关,远至清河,朝出暮归,从不间断。
        时候长了,周围的老百姓都知道千佛寺的方丈养了一头神奇的“募缘牛”。老百姓们对这头牤牛都十分喜爱,都亲切地叫它“大牤子”。只要一听见牤牛的吼声,就都赶紧出来施舍给它一些东西,有的给钱,有的给吃食,即便是贼盗都不忍偷盗牤牛身上的东西,就这样,牤牛每天都能驮好些东西回寺。
        一天,牤牛又出去募化了。在回来的路上,牤牛路过土城的护城河畔时,感觉有点累,便卧在地上休息会儿。正在这个时候,突然远处跑来一个老百姓,这个老百姓形态十分着急,他远远地朝着牤牛大喊:“大牤子,你赶紧回去吧,听说遍融高僧圆寂了!”牤牛听了,马上泪如雨下,朝天大吼了三声,滚地身亡。
        路过的老百姓见了这一场景,都非常感动,说:“这头牤牛肯定不是个一般的牛,它通人性,有佛缘,是个神牛哪!”
        后来,千佛寺的众僧侣为了纪念遍融高僧和他的牤牛,便在北郊土城外修建了一座塔院,将遍融高僧葬在那里。而在牤牛滚地而亡的护城河畔修建了一座桥,并将它埋葬在桥的附近,修建了牤牛庙和牤牛坟来纪念它。
        后世人知道这座桥是为那个牤牛而建的,所以都称其为“牤牛桥”。
        相传,牤牛桥还是明清时期,人们出城走阎家豁子过护城河的必经之桥;在民国时期,牤牛桥一带还有古庙和土坟的遗迹;1970年花园路开通后,此桥才闲置不用,后于1983年整治小月河时被拆除,但地名仍以“牤牛桥”而称,以后在此成立了牤牛桥社区,属花园路街道管辖。

老北京的地名由来(5)|张卉妍

        神路街的由来
        在北京市朝阳区区委区政府的门前有一条小路,它北起朝外大街,从东岳庙琉璃牌坊算起,到日坛北门,弯弯曲曲不到一公里。而且路两边的建筑都平凡,大部分是一些低矮的民间屋舍。可是就是如此平凡的一条路,却被命名为“神路街”。
        它有什么神奇的来历吗?据说它的名称来历与清朝的顺治帝有很大的关系。
        相传,在清朝八旗之一的正黄旗中,有一个身材健壮、英勇过人的都统领。这位都统领耍得一手好剑法,在与敌军作战中,斩杀敌人无数,立下了很多大功。顺治帝为表彰其功劳,钦赐其黄马褂,并封其为一等伯,命他率亲军镇守朝阳门。
        可是这个都统领在战场上虽然英勇无比,立下了赫赫战功,在私下里,却是个十分歹毒的恶人,他无恶不作,经常仗着权势欺压周围的老百姓。老百姓们个个对他痛恨无比,却又敢怒不敢言。
        都统领的恶行,惹怒了一些武林豪杰。这些武林豪杰相继潜入他家去刺杀他,可是这个都统领的武艺实在高强,前去行刺的武林豪杰无不败下阵来,死在他的剑下。此后,这个都统领的气焰愈加嚣张,附近的老百姓毫无安宁可讲,整个朝阳门内外都笼罩在一种恐怖的气氛之下。
        一天夜里,都统领正在家里寻欢作乐时,一名黑衣人突然闯了进去。二话没说,便朝都统领的头上招呼。都统领对于别人的刺杀早有防备,便赶紧拿剑回击黑衣人。但这名黑衣人的武艺实在高强,没打几招,都统领就被黑衣人一剑刺死。
        黑衣人将都统领杀死后,也不滥杀无辜,抽身越墙便走。但为时已晚,都统领的手下已经团团将他围住。黑衣人在紧急之中,向一条死胡同跑去。手下们见黑衣人跑向了死胡同,也不再紧追,但又不敢近身,只是排成了一排堵住胡同口,拿出弓箭就射。
        黑暗中,也不知发射了多少箭,但都确定黑衣人肯定难逃一死。于是慢慢地移向了胡同口,准备看黑衣人的死状。可是大家大吃一惊,只见地上只有无数断头箭,哪有黑衣人的半点影子!他们朝墙上看,只见上面写了一行血字:“行恶者自绝于人。”这些手下们吓得个个逃窜开来。
        这件事儿很快传到了老百姓的耳中。老百姓们个个拍手称快,都说是东岳庙的神仙显灵。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传来传去被顺治帝听说了。顺治帝是个明白人,心想哪是什么神仙显灵,肯定是一位民间高手将都统领杀害。
        顺治帝心想,既然黑衣人已经不知去向,都统领的名声极坏,不如就趁机好好查查,还黑衣人一个“名正言顺”。于是,他下令对都统领的罪行进行仔细核查,很快便查明了都统领的歹行,下旨将其弃尸行市,满门抄斩。
        顺治帝的英明受到了老百姓们的一致拥护,大家都齐赞顺治帝明察秋毫,是一代明君。顺治帝听了十分高兴,便借到东岳庙进香的机会,来到朝阳门一带巡查,并问随从黑衣人消失的所在。随从也不知道具体的位置,只随手一指,正指向琉璃牌坊后面的这条街。顺治帝听了,便随口说:“以后就叫这条街为神路街吧!”
        从此,“神路街”之名便流传到了下来。

老北京的地名由来(5)|张卉妍

        悼陵监村的由来
        悼陵监村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镇,邻村有小宫门村、西山口村、万娘坟村、大宫门村。要说起悼陵监村的名称由来,则不得不提明十三陵中的思陵。
        明朝十三陵是中国最有名的帝王墓葬群。在十三陵中,几乎每个陵的周围都会有一个与该陵名字相同的村庄,这些村庄大都是由看守各帝陵的陵户长期发展、繁衍而形成的,例如长陵的周围就有长陵村,献陵的周围就有献陵村,景陵的周围就有景陵村……
        可是令人觉得奇怪的是,明朝最后一代皇帝崇祯帝的思陵却是个例外。按理说,思陵的周围也应该有个思陵村,可事实是,别说思陵的周围,就是整个十三陵的周围都没有一个叫作思陵村的村庄。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原来是有个思陵村的,只是后来……
        熟悉明朝末年历史的人都知道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崇祯帝自缢于景山。据说,崇祯帝死的时候,明朝政局十分混乱,崇祯帝和周皇后的尸首迟迟没有下葬。几经周折之后,崇祯帝的尸首终于被运向昌平的陵墓群。然而,在运送的过程中人们才发现,崇祯帝的脑袋不知什么时候被砍掉了!
        这可怎么办呢?大家赶紧寻找,可是最终没有找着。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现找材料和工匠,铸了个金头,把它安在崇祯帝的脖子上。崇祯帝的尸首这才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就这样,崇祯帝被安葬在了思陵。
        尽管崇祯帝的命本就不好,可是上天还是没有放过他。虽然他“亡国之君”的名声不好听,可是他的“金头”却是个金贵的物什啊,很多盗墓人都把目光盯上了思陵。
        最初,思陵在思陵村陵户们的精心照看下,丝毫无损。可是,随着岁月的流逝,陵户的变迁,思陵的看管没有当初那么严了,这就给了盗墓人一些可趁之机。
        一天,思陵村一个老人路过思陵,突然发现思陵的墓有被挖开的痕迹。他惊慌不已,赶紧找到看护思陵的陵户,把这事儿说了。思陵的陵首带领众陵户来到思陵一看,都惊呆了:崇祯帝的棺材已经腐烂,里面凌乱地放着一些骷髅架子,那颗“金头”不见了!
        陵户们着急了,赶紧四处寻找,可哪里有盗墓人的影子,那些人早就携着“金头”跑远了。没办法,陵户们赶紧到州里报了案。可是,没有半点线索,报了案又有什么用呢?就这样,“金头”被盗的事儿就这样因无线索可查而被搁置了下来。
        “金头”被盗的事儿给了陵户们一个重击,他们商量着说,在崇祯帝的墓里还有皇后、贵妃及其他附葬品呢,如果以后还有人来盗墓那可怎么办呢?得立下一些看护的规矩才是呀!于是在众陵户的商议下,一些新的护陵规矩产生了。并且,他们还决定把思陵村改名为“盗陵监”,意思就是时刻提醒村民严守思陵,谨防盗墓人再盗思陵。久而久之,“盗陵监”这几个字被渐渐地叫白了,成了如今我们称的“悼陵监”。“悼陵监村”的名称由此而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