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中山装的孙中山
中山装是在学生装的基础上加以改革而成,因孙中山先生率先穿着而得名。
中山装发端于20世纪20年代末期,当时孙中山先生感到传统中装不能体现中国人的奋发向上的精神;西装是舶来品,也不大适合中国人的生活习惯,于是萌发了对传统服装进行改革的念头。他从当时在南洋华侨中流行的“企领文装”以及日笨流行的陆军士官服中得到启发,在“企领文装”上增加一条翻领,代替西装的硬领,创造出一款新式服装。
本着“适于卫生,便于动作,易于经济,壮于观瞻”的原则,一套新式服装诞生。改良的服装采用翻领,胸、腹各做两大两小有袋盖的四只贴袋(明袋),两小贴盖做成倒山形体架式(即笔架盖),寓意中国阁命必须依靠知识分子。
中山装式样原为九纽,胖裥袋,后根据《易经》《周礼》等内容寓以新意。其形制为立翻领,对襟,前襟五粒扣,四个贴袋,袖口三粒扣,后片不破缝。依据国之四维(礼、义、廉、耻)确定前襟四个口袋,袋盖为倒笔架,寓意为以文治国;依据国民谠区别其他西方国家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确定前襟五个扣子;依据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确定袖上为三个扣子;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翻领封闭式的衣领表示“三省吾身”,严谨治国的理念。对这种寓意,并没文献记载,只是传说,也有说是后人的附会。
中山装创制后,孙中山带头穿着,中山装成为阁命与时尚的象征,风靡一时。
政府制服中山装风行一时
1912年,民国政府通令将中山装定为礼服,修改中山装造型。民国十八年(1929)制定国民谠宪法时,规定特任、简任、荐任、委任四级文官宣誓就职时一律穿中山装,以示奉孙中山先生之法,中山装遂成为南京国民政府的统一制服。在国家正式典礼中,中山装成为重要的象征。
1945年的中山装
1934年,陈仪入主闽政,对公务人员加以训练,中山装风行一时。1934年,南京特别市政府规定办公时间内一律穿着制服,严厉“取缔奇装异服”,穿中山装,且质料“必须国货”。
冯玉祥说中国的长袍大褂,糟蹋布料,妨碍行动,他极力推崇孙中山先生创制的中山装,“中西兼长,至美至宜”。他主政河南期间,着力推广中山装,规定河南开封政界一律改穿中山装,各机关内,穿长衫者不准出入。中山装似乎成了进入政府机关的通行证。即使女界,亦已有剪发穿中山服者。冯玉祥衣着原本朴素,他可以穿着粗布军装办公,此时也穿起了灰布中山装。有政府令,又有执政的率先垂范,河南的官员们纷纷改穿中山装。有一时期,机关职业薪水发放困难,省政府又下令,由各机关代做灰色中山装一套、棉风衣一件,费用由公家垫付,充抵部分薪水。当时河南公务人员到乡村执行公务也必须穿制服——中山装。河南省南阳县政府规定:土地丈量员制服,夏季着白色中山装,其他季节着黑色中山装,帽子与衣服颜色相配。
穿中山装的蒋、毛
1945年8月,蒋、毛在重庆会晤,两人穿的都是中山装。穿中山装表明对于中山先生的怀念,以及继承中山先生的衣钵,继续推进中国的民主阁命。
老舍:对不起,这已经是我最好的衣裳了
民国时期中山装已经成为公务员及教育界人士中最流行的服装,穿中山装的人会自然而然被认为是教育界官员。著名报人张慧剑曾经穿着中山装去浙江金华一所村小学观光,引起全校震惊,师生们惊慌失措,仿佛大祸降临。张慧剑很是纳闷,校长毕恭毕敬来到张慧剑面前,恳请他进办公室休息。一细问,张慧剑才明白,原来师生们见他穿着中山装,误以为他是县督学,以为摊上什么大事了,惶恐至极。张慧剑为此感慨:“穿上中山装,我还是我,但是在别人的眼里我不是我了,衣服是人类一切误会的根源。”
1938年8月,老舍来到重庆,为参加活动,老舍特意买了两身灰布中山装。抗战期间,老舍轮换穿着这两套中山装,在万县、成都、青城山、灌县、昆明等地了解各地抗日宣传工作和“文协”活动情况,发表演讲。衣服下过几次水之后,掉色,变得灰不灰蓝不蓝,老在身上裹着,使老舍看起来像个清道夫,有人管他的这种服装叫作斯文扫地的衣服。但是老舍顾不了衣服的“不斯文”,他马不停蹄地奔波在文艺抗战前沿,做鼓动宣传动员,写作了抗战剧本《残雾》《国家至上》《张自忠》,长篇小说《四世同堂》的前两部《惶惑》《偷生》也是在重庆写就。
曾经有人对老舍的穿着投以质疑的眼光,老舍说:“对不起,这已经是我最好的衣裳了。”
晴天一身中山装,雨天还是那套中山装。灰不灰蓝不蓝的中山装成了抗战在重庆的老舍的形象。此后,这两身衣服伴随了老舍多年。
卢作孚:跟班着装胜过实业大佬
实业家卢作孚是民生公司的创始人。作为民族运输业巨子,卢作孚的产业做得很大,涉及矿冶、机械、纺织、贸易、保险、新闻等多行业,但是他的生活非常简朴,常年穿一套中山装。
卢作孚创办的北碚三峡染织厂,生产一种芝麻色粗布面料,颇受中国民众欢迎。民生公司成立后,卢作孚就选用北碚厂的芝麻色面料,制作了中山装,作为公司制服。他穿上了同员工一样面料的中山装,一直坚持数十年,即便担任交通部次长、粮食局局长也不例外。
穿中山装的卢作孚
卢作孚的个头瘦小,衣着简朴,粗布面料,又喜欢剃光头,据说是为了减少梳理的时间。有一次民国政府要员张群(岳军)遇到卢作孚,见他仍然穿着简朴的中山装,就开玩笑,“你的跟班都比你穿得漂亮”。两人会心一笑。
1944年10月,卢作孚去美帼参加国际通商会议,遇到在美帼为乡村学院筹款的乡村教育家晏阳初博士。晏博士见他还是一身芝麻色粗布中山装,就向他建议:“外国人重视衣冠,你这样不修边幅要吃亏的,何况国际会议,中国人的服饰礼仪总要有的,中国面子不能丢。”卢作孚觉得晏博士说得有理,穿衣是中国人形象,这才做了一套普通面料的西装。遇到重要外事活动,他才换上西装,平时不改本色,仍然是那件粗布中山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