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翻阅《戏曲词典》,一打开目录,我就被那些的剧名吸引住了。《秋江》、《窦娥冤》、《西厢记》、《牡丹亭》、《宝莲灯》、《二度梅》、《桃花扇》、《三滴血》、《四春园》……真是琳琅满卷,令人赏心悦目。看到这些剧名,熟悉的,能使你的眼前顿时出现该剧的剧情;不熟悉的,可吸引你去一睹该剧。简简单单几个字的剧名,还真有些学问。
一名巧立,全剧生辉
有人曾经说过:“题好一半文”。这话虽然有点夸张,但也不无道理。因为它表现了标题(剧名)的优劣与文章(剧本)成败的关系。剧名就象剧本的“眉目”,观众看一出戏,读者打开一本刊物,往往总是先根据这些“眉目”来挑选自己心爱的欣赏对象。好的剧名既能传达剧本内容的神韵,又能吸引、牵制观众和读者。我国许多优秀传统戏曲的剧名就有此妙用。如《窦娥冤》这个剧名正是紧紧抓住一个“冤”字,将窦娥从遇恶、含冤到判斩、昭雪的主要遭遇总括了起来。再如《牡丹亭》的剧名也是始终围绕“牡丹亭”这个特定的环境,组织戏剧矛盾和人物纠葛,通过杜丽娘与柳梦梅爱情生活的遭遇,告诉人们:只要坚贞不渝,勇于冲突封建礼教的束缚,就可争得个性解放的胜利,而使有情人终成眷属。《牡丹亭》这个剧名蕴藉而又传神。
《桃花扇》的剧名既和《窦娥冤》、《牡丹亭》有异曲同工的妙处,又有使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得以深化的功效。这个戏正是在“桃花扇”三个字上大做文章的:李香君血溅诗扇,杨龙友血扇绘桃花,以及后来的“寄扇”、“撕扇”,一把桃花扇不仅沟连了诸多人物的矛盾冲突,而且在桃花扇上寄托了作者的深意。正如孔尚任自己所说的那样:“桃花薄命,扇底飘寒”,“南朝兴亡,遂系之桃花扇底。”
中国戏曲艺术中还常有这样的剧名:《三击掌》、《三上轿》、《三滴血》、《三打祝家庄》等等。这些三字所包含的内容,是和剧作的情节进展有关的。俗话说,好戏不过三。这“三”字对观众有吸引力,它能使人联想到戏曲情节的曲折性,联想到事件发展的层次和进程。当然,也常见不少以人物典型的形体动作命名的剧名。如《秦琼卖马》的“卖”,《借东风》的“借”,《嫦娥奔月》的“奔”,《霸王别姬》的“别”,《英台抗婚》的“抗”,《黛玉葬花》的“葬”,《三哭殿》的“哭”等。这些戏曲剧名中所选择的动词,既具有强烈的动作性,又具有鲜明的形象感。象《三哭殿》中的“哭”,它是表现角色之间矛盾的特殊形式,又是全剧的主导情绪和主导动作,如果不采用“哭”字,或者采用了“哭”字却未在“哭”字上做文章,那么这个戏就很难成立了。所以,切莫小瞧了这一个字。这一个字是剧作家苦心经营得来的。一字得体,整个剧名就有了骨力,这骨力正是剧本的传神之道。
总之,戏曲的剧名是重要的。好的剧名,具有路标那样引导观众和读者在戏曲园里漫游的导游作用。所以,古往今来凡内行的剧作家总是在刻意加工剧本的同时,精心推敲好的剧名。
写实写意,各存其妙
我国戏曲艺术源远流长,剧种繁多,剧目纷纭,光剧名就令人目不暇接。尽管如此,但只要仔细研究一下,就可发现这些纷繁复杂的剧名,也是有规可循的。如果要将它们归纳分类的话,我认为,大体上不外乎有写实剧名和写意剧名两大类。
写实剧名以人、事、地、物为对象,其特点是不加任何虚拟,只通过剧作规定范围内的实实在在的内容,让观众大致了解该剧演的是何人何事,故事发生在何时何地等。细分起来,这类剧名主要有下列数种:
一、以人名命名。如《王魁》、《蔡伯喈》、《孟姜女》、《秦香莲》、《杨排风》、《花木兰》、《姚期》、《赵五娘》、《金玉奴》、《红娘》……
二、以地名命名。如《七里滩》、《杏花村》、《长坂坡》、《草桥关》、《华容道》、《雁荡山》、《汾河湾》、《野猪林》、《洪羊洞》、《黄泥岗》、《翠屏山》、《岳家庄》、《清风府》、《甘露寺》、《朝阳沟》……
三、以事件命名。这类剧名有动宾结构的句式,如《追韩信》、《打金枝》、《赠绨袍》、《捉放曹》、《对花枪》、《盗仙草》、《打渔杀家》、《劈山救母》等。也有主谓结构,句式完整的,如《张羽煮海》、《李逵负荆》、《昭君出塞》、《文姬归汉》、《乔老爷上轿》、《寇准背靴》、《包公赔情》、《天女散花》、《姐妹易嫁》、《夫妻观灯》、《春草闯堂》等……
四、以人物关系命名。如《梁山伯与祝英台》、《高机与吴三春》、《杨乃武与小白菜》、《两兄弟》、《红楼二尤》、《将相和》……
五、以人物命运命名。如《倩女离魂》、《窦娥冤》、《双落发》、《生死恨》、《虎口余生》、《杨三姐告状》……
六、以贯穿道具命名。如《金凤钗》、《虎头牌》、《灵宝刀》、《宇宙锋》、《白罗衫》、《琥珀匙》、《桃花扇》、《双玉蝉》、《碧玉簪》、《串龙珠》、《锁麟囊》、《黑风帕》……
七、以传记体命名。如《白蛇传》、《芙奴传》、《红拂传》、《春香传》、《西厢记》《香囊记》、《还魂记》、《西园记》、《拜月记》、《流纱记》……
八、以数量词加名词命名。如《半把剪刀》、《一捧雪》、《二度梅》、《三岔口》、《四进士》、《五侯宴》、《六号门》、《七里滩》、《八大锤》、《九江口》、《十字坡》、《十二把
镰刀》、《十三妹》、《十五贯》、《十八相送》、《七十二家房客》、《百顺记》、《干钟禄》、《万里缘》……
九、以动物命名。如《双蝴蝶》、《悬岙猿》、《火焰驹》、《红鬃烈马》……
写意剧名以蕴意为要旨,其特点是能通过剧名规定范围内的有限的境,引出剧本内容的无限的意。这类剧名主要又有以下几种:
一、借景抒情,颇具诗情画意。如《人面桃花》、《雪拥兰关》、《潇湘夜雨》、《易水寒》、《风花雪月》、《碧落黄泉》、《芙蓉影》……
二、状物言情,别含一番境界。如《青衫泪》、《无瑕璧》、《碧纱窗》、《鸳鸯绦》、《春灯谜》、《珊瑚玦》、《霞笺记》……
三、托梦寄情,富有浪漫色彩。如《西蜀梦》、《升仙梦》、《樱桃梦》、《蝴蝶梦》、《双熊梦》、《扬州梦》……
戏曲剧名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命名方法,这里就不一一赘举了。戏曲剧名的字数无定,多到八字,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少则二字,如《乔影》、《借扇》;一般多是三字(《借东风》)、四字(《三战吕布》)、五字(《陈三两爬堂》)、六字(《徐九经升官记》)或七字(《萧何月下追韩信》)不等。虽然剧名字数无定,但也有个基本要求,这就是剧名的语言必须简练明了,贴切恰当,切忌冗长罗嗦,名实不符。
上述种种,虽然起名方法殊异,但各有巧妙不同。即以写实和写意两大类剧名来说,前者开门见山,简洁明快,有概括剧情之功;后者含蓄隽永,耐人寻味,有蕴藏立意之妙。当然,剧名是由剧本的内容决定的,是受剧作家的立意、构思和风格制约的,它的存在价值和根本作用是名以表本。因此,要确定各个剧本的剧名还需视剧本的内容而定。
学不竟似,贵在创新
我国优秀传统戏曲在剧名艺术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借得研究和借鉴。建国以后,特别是三中全会以来许多好的新编戏曲剧目的剧名都曾吸取了传统的精华。你看,《四姑娘》、《八品官》、《红柳绿柳》、《张王李赵》、《牛多喜坐轿》、《皇亲国戚》、《三脱状元袍》、《汉宫怨》、《新亭泪》、《秋风辞》、《天鹅宴》等,剧名起得就都不错。这些剧名既和传统戏曲剧名保持着血缘的关系,很有戏曲的特点,让人一看就知道是戏曲的剧名,又紧扣剧本内容,颇含新意,让人一看就知道是新编的戏曲剧目,而且有的剧名还别出心裁,在创新二字上下了功夫。如《状元与乞丐》、《民警家的“贼”》、《海瑞驯“虎”》、《月难圆》等,剧名本身就提出了戏剧悬念,让人非去一饱眼福不可。
与此相反,有些剧本的剧名却很不讲究。它们不是类似小说、散文和诗歌的标题,缺乏戏曲的特点,就是和话剧剧名分不出彼此,有的则是互相模仿,互相承袭。一个好剧名出来了,一批相似的剧名便步其后尘,接踵而至。近年来,单就剧名来说,颇有点“恋”与“爱”挂帅,“情”与“歌”蔓延的劲头。剧名上这样的雷同化、一窝蜂现象,势必要败坏观众的审美趣味,你想,都出自一个套子,都是一道汤,还有什么味儿呢?
艺术贵在创新,剧名亦然。剧名必须学习和借鉴传统的经验,剧名也应当力求出新。“不学古人,法无一可,竟似古人,何处著我?”(袁枚《续诗品·著我》)古人著文尚知学习、借鉴与创新的辩证关系,我辈写戏更当如是。我们在起一个剧名的时候,如果不能给观众新的印象,那么,这个剧名大可不必草率定之。起剧名应该有“一名之立,旬月踌躇”的精神,要多费些琢磨,多用些心计,尽量把观众的第一印象解决好。剧名不起则已,起必新颖别致,传神出奇,这样,才能收到一名巧立,全剧生辉,名本并茂,生机盎然的效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