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董卿为了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价值,便去了更大的舞台——东方电视台,不过由于是新人,到了那里根本就没人理她,也不把她当回事。董卿就这样整天无所事事地虚度着。
与其闲着还不如去学习,就这样她报了上海戏剧学院的电视编导系。上课期间,董卿认真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从学校学习完回来,她就躲在家里看《红楼梦》《唐诗宋词》等名著。在这样迷茫的日子里,董卿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打发时间,平静自己浮躁的心态。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句话:“所谓的迷茫,不过是在一个该奋斗的年龄,想得太多而做得太少。”有的人迷茫,有的人彷徨,说到底,就是太懒,也是太闲,什么都不做,一直在原地打转。
很多女人都说:好羡慕那些找到了自己前进方向的女人,她们只要沿着它往前走就行。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她们在找到方向之前,不是也走过很多弯路吗?在那些路上跌跌撞撞地走着的时候,她们也不知道这是不是自己的方向啊,甚至不知道这条路对不对,也困惑也迷茫也忐忑。但是每当这样的时候,她们就找一点事情来做,做着做着,可能就春暖花开了。
人生并没有真正的无用功,除非你只是闲着,那谁都帮不上你。如果闲着的话,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会怎样:可能会多睡很多觉,有更多的时间出去逛街,彻夜打牌,谈一场淡然无味的恋爱……可是当我们午夜梦回时会悲从中来:我曾经也希望以写字为生啊,我曾经也想成为一名歌手啊……结果呢,我们一定会感到遗憾。
不管是多么低微的工作,只要愿意去做,我们总会有新的发现。其实每当我们到了一个新的位置就会发现,有很多条新的路可以选择。但是如果我们不去做,就什么收获都没有,还是会迷茫。
高中时欧阳夏丹参加了学校排的话剧《项链》,并获得了“最佳女主角奖”。这次成功让她更加自信,也明确了自己的兴趣方向。所以,她才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报考北京广播学院,并在几千人中脱颖而出。
在广院,她的文化课成绩是第一名,但专业一般。毕竟,在语言能力上,北京的同学有明显优势。此时的欧阳夏丹内心很迷茫和苦恼,但是她并没有“认命”。每天清晨6点,她就起床到学校的操场上,对着白杨和核桃树练声。到了第二年,没有老师督促,坚持练声的同学也少了,而她还一直坚持着。因为坚持,大二时,她的文化课还是第一,而专业课已到中上水平。
即便现在已经成为央视“新锐主持人”的代表,欧阳夏丹依然没有止步,又分阶段地制订了一些学习计划,补充一些新鲜的知识,加强英语学习,向一个双语主持人的目标迈进了。
她说,成功其实就是蓄势待发、厚积薄发。成功也正因如此才会可持续发展。
黄渤也讲述过他在追求歌唱梦想的时候一度迷茫不已,他形容当时自己的状态是很慌,觉得“自己的青春,真跟每天按了一下抽水马桶那个按钮似的。哗一天过去了,哗一天又过去了”。
为了对抗这种比没钱还可怕的迷茫,黄渤每天都去找点有意义的事做,“哪怕今天写了一首词也算没白过;今天我把自己小样送到了一个公司,不管结果怎么样,至少我今天干了点什么”。
在《少有人走的路》里,作者派克开篇就这样写道:“我们要成长,就必须经历痛苦。如果你正在遭遇迷茫之苦,感激它的来临吧,这是成长的礼物,一种意识的觉醒。我们不能回头,只能前进。比起从来没有迷茫,没有思考过自己的人生状态,我们进步了。我们需要做的是直面迷茫,穿越痛苦,这也正是成长的契机所在。”
对付迷茫最好的方法是直面它,坦然正视。迷茫并不意味着你在浪费青春,它可以是一次有意义的自我探索。毕淑敏说,合适你的事业,不靠天赐,主要靠自我寻找……因为我们对自己的认识是个抽丝剥茧、水落石出的流程。
不要拒绝迷茫,正是迷茫促使我们成长,促使我们不断对自己赋值,促使我们保持对智慧的探求。积极生活的女人,即使在大雾茫茫,找不准方向的时候,仍能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对工作、学习积极努力。
第六章|谈话是歌,睿智惊艳全场
不要太能“说”了,小心吓着别人
美帼著名的成功学大师卡耐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很多人为了让别人的意见同自己保持一致,他们往往采用了一种错误的策略:说话太多。尤其是那些推销员,他们更易犯这种不经济的毛病。其实,你不如让对方畅所欲言,因为每个人对自己的事和与己有关的问题一定比你知道得多,所以不如问他一些问题,让他给你讲述有关的一些事情。”
身为主持人的董卿,虽然也很能说,但是她非常善于精炼语言,自己不说太多,更多的是给别人说话的机会。在《朗读者》第二期中,节目邀请了一位野生动物饲养员来朗读。站在舞台中央的董卿,亲切地与从观众席走上来的饲养员大哥握手。
于是董卿开场就从大哥擅长的环节开聊,问其最喜欢的野生动物是哪一种,本来话题应该从此打开,但是饲养员大哥似乎有些紧张,导致回答问题的时候会有一些表情僵硬、面部抽搐的动作。因此,董卿找话题引导大哥或许是不善言表,并向观众解释大哥谈吐不自然的原因,甚至还幽默地说大哥有时间可以稍微进行自我微调。
接着董卿急中生智,问了饲养员大哥一句:您觉得自己像什么动物?她把话语权又转给大哥,并且又给到他擅长的问题(介绍动物)。最后,稍微缓和后,她又带到主话题:大哥和自己喜欢的动物有什么感人的事?此时饲养员大哥已经不那么紧张了,在讲完自己的动人故事之后他已然控制不住眼泛泪光。董卿控制得游刃有余,完美把握住了被访谈者的情绪,善于提问,打开了大哥的话匣。
主持人窦文涛说:“做主持人少说一句比多说一句强。”李维嘉也曾说:“主持人不光是靠说话来表现自己,还要懂得让别人开口说话,就像了解别人需要什么一样,你应该学会让现场的观众开口说话,把他们的情绪调动起来。”
有人认为,一味让对方开口,让对方表达观点,不是丧失了对问题的主动权吗?那样的话,说不定不但我们没有说服别人,反而被对方说服了。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我们鼓励对方先说话,多说话,目的在于研究分析谈话者,寻找到一针见血的切入点,然后直击要害。因此一般谈话者最主要的目的是得到一个相对独立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只要精于提问,往往就会有收获。
当然,鼓励对方说话不是盲目的,我们要找准谈话者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只有涉及双方利益的问题或者双方都关注的问题,才会引起对方的兴趣。在话题主导方面,一定要让对方“有话可说”,寻找到恰当的谈话空间,尤其要注意让对方能够与你产生共鸣,这样才能谈得上交流。
倪萍
在倪萍主持的公益寻人栏目《等着我》里,倪萍坐在演播室的沙发上,往往只以一句“有请”开场,然后任寻人者讲述自己的故事。有引导提问,但基本不会打断对方说话。播出时每人不过20分钟的片段,但录制时长从来没法控制——在心理学上,倾诉本来就是重要的治疗手段。
“很多人一辈子没有对人说过的创伤,甚至自己都没意识到是创伤的创伤,对倪老师就自然地说出来了。”节目评论员张春蔚说。这不只是因为倪萍曾是家喻户晓的名人,更因为她像自家人一样招呼他们:“姐姐来坐我旁边”“孩子你今天是来找谁的?”有人多年苦撑都没有哭,一见倪萍,听到这样的一声提问,便如得到释放般哭了起来。
更重要的是,倪萍有丰富的生活经验,或者说,中国经验,能捕捉一句话中隐藏了什么现实背景,也能洞察没说出口的地方包含了怎样的创伤。一个姐姐来寻找36年前走失的弟弟,说到别人都认为是她把弟弟弄丢的,倪萍马上问:“妈妈也是这么认为的吗?”
姐姐哭了:“妈妈没有这么说过,但我觉得她心里就是这么想的。”
然后父母上台。尽管节目组想带出所有心结一朝冰释的走向,但遗憾的是母亲只念找儿子,向女儿道歉并不走心。
在谈话节目中,主持人往往能够根据谈话中的内容灵活选择切入点,提出一个新的、观众感兴趣而且也能够引起嘉宾共鸣的话题,嘉宾会更加滔滔不绝,而主持人也就有了更多的资料能够选择新的切入点,于是整个节目进入良性循环,成功地进行下去。这种引导谈话的方法,实际上从另一个方面鼓励了谈话者多说话,在我们日常活动中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每个人都只对自己感兴趣,比起别的事情,他们对自己本身的兴趣最浓厚。卡耐基说过:人如果不去思考特定的问题,那么他有95%以上的时间都在思考自己的成就与需要,那是每个人平时最关心最在意的问题,每个人都有自重感都希望自己很突出很重要、很特别、都喜欢尊重他的人、都渴望被理解、被重视、被认可。
但很多女人都会错误的把说话当作做一种学问,深浅的量尺,事实上口若悬河、妙语如珠不等于口才好。真正会说话的女人懂得适可而止,把更多表达的机会让给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