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会玩儿:老北京的休闲生活-玩票(1)

(2023-01-14 22:24:14)
分类: 图文:大千梨园
会玩儿:老北京的休闲生活-玩票(1)
票戏

        玩票
        玩票是一句典型的北京话,按现在的话说,就是某一方面的发烧友。虽说是业余爱好,但爱好得比较深,甚至能跟专业的媲美。咱们现在觉得玩票这事,应用的比较广,好像任何范畴都可以。但是在过去,玩票就专指玩艺术,主要就是京剧或者曲艺,这些玩票的人还都有组织,叫作票房,自己还有个雅称,叫作票友。
        票友,这是个从北京流行到全国的概念,由于京剧的传播效应,大江南北都有无数的京剧票友,就是海外华人圈里也不乏其人。票友当中有大量的名流,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所以玩票也成了很高雅的娱乐。名流玩票,自然要玩出点水平、票出点名堂,这也就带动起了老北京的时尚。老话说北京人讲究“一口京腔,两句二黄,三餐佳馔,四季衣裳”,这“两句二黄”说的正是玩票带来的社会风气。
        民国的时候,北京有所谓“四大公子”,即张伯驹、溥侗、袁克文、张学良,都是有身份、有地位,集琴棋书画、吃喝玩乐之能事于一身的人物,更是那个时代引领风尚的先锋。这四位公子,无不跟玩票有着不解之缘,不过有深有浅罢了。
        张伯驹,清末时生于世宦家庭,是中国近代著名的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和京剧艺术研究家。今天故宫博物院馆藏的很多珍品,都是当年他的捐赠,比如陆机的《平复帖》、展子虔的《游春图》,仅这两幅书画,就可以想见当年他名流的地位了。张氏就是民国时期的名票,他酷爱京剧,不仅爱听,而且能唱,甚至还拜了老生名家余叔岩为师,一字一句,一腔一调,都反复琢磨,就是为玩出个样来。1937年正月,为了给河南老家赈灾,他出资在福全馆办了一场义演,广邀梨园行的各路名角,自己还特意演了一出《失空斩》。最有意思的是,张氏扮演诸葛亮,他师父余叔岩则为他挎刀饰演王平,成为票界、京剧界乃至全社会的美谈。
        溥侗,号西园,别号红豆馆主,清宗室,清末的时候世袭辅国公,而且还当过一任民政部大臣。他自幼雅好诗文、艺术,精通音律,清末时国歌就是由他作曲的。他也是一代名票,尤好昆曲、京剧,不仅玩票,还对京剧的音律和表演有大量研究。他的这些戏曲研究绝对不是闭门造车,都有多年登台演出的实践作为基础。尤其在京剧方面,生、旦、净、丑各个行当,全是他的擅长,而且都有名家的传授。就拿《群英会》一戏来说,剧中人周瑜、鲁肃、蒋干、曹操、黄盖五个角色,无一不精,不仅是票界的神话,而且是梨园美谈。
        袁克文,号寒云,袁世凯的二公子,自幼工诗文、书法,并精于古钱币的研究,著有《寒云手写所藏宋本提要廿九种》《古钱随笔》《寒云词集》《寒云诗集》《圭塘唱和诗》,为时人所称道。同时,袁氏还是一位著名的昆曲票友,特别是袁世凯死后,他的玩票生涯更是走向辉煌,善演《牡丹亭》《长生殿》等名剧,为了票戏,每每一掷千金。据说他唱两场戏,就能为此花费银圆三四千之多。
        民国四大公子,名票已占其三,虽然张学良玩票的事迹并不著名,但他对京剧的热爱也是众所周知的,可见在当时社会的名流中,玩票是非常时髦的一种娱乐方式,所以不仅风靡北京,还流行到全国。这种玩票具体火到什么程度,可以用张伯驹的一句话来解释,张氏曾说人在世上混,得有四样本事,叫“一笔好字,两口二黄,三斤黄酒,四圈麻将”,就好比当代的人,掌握好一门才艺,在社会上比较吃得开,大概是一个道理,只不过那时候流行的是票戏。但其实玩票这事并不是因京剧而起,而是乾隆年间产生的八角鼓。要详细说起这盐打哪咸醋打哪酸,咱们还得慢慢说起。
        票友的起源
        票友是乾隆年间伴随着八角鼓曲艺的产生而出现的。八角鼓曲艺,是以三弦伴奏,演员手执八角鼓击节歌唱的曲艺种类,说起八角鼓可能大家不太熟悉,但要说单弦,可能知道的人就多了,单弦就是八角鼓曲艺里的一类。它产生于八旗子弟之间,是北京土生土长的曲艺形式。
        关于八角鼓产生年代的说法有几种,以清中期最为普遍。老北京的掌故家齐如山先生收集过一份材料,是清末民初时老票友德寿山的口述,里面说得非常清楚。他的说法也被广泛接纳:
        夫凯歌者,乃国朝所遗之吉兆也。昔日阿将军,攻取金川时,营中驻扎,未晓春夏,惟看树叶之青黄,方辨冬秋之节令。故凡作凯歌之词曲,多以树叶为题者,乃我兵思家之情景也。众兵回军以后,散防归家,各兵弁探望自己三亲六眷,谈讲路途景致,营中规则,打仗实迹,得胜词曲。在京所居人等,喜闻其言,乐听其曲,凡遇会亲聚友之日,必约阿将军营中兵弁能唱能谈讲者,作一时之盛。所以走局由此为始也。后来其道大兴,言官纠参,通于上闻,言说阿桂所带之兵自回军以后不理差务,擅入百姓之家,口唱淫词浪语,有失营规、大伤风化。圣上闻知,勃然大怒,立传之阿桂召见。将军悉知其情,觌面口奏,言说:我兵所咏者,得胜词曲;所讲者,打仗实迹。圣上闻之,回嗔作喜,乃曰国家祥瑞,可以使民闻知。即刻口传谕旨,着八旗弁兵、富豪大员之子弟,准其接续排演;恐怕遗失祥瑞,命掌仪司速做随凯歌乐器。掌仪司遵定章程,作成:手鼓一面,鼓墙八角,每角安放小钹三扇,为三八二十四个固山,鼓下垂杏黄、鹅黄双穗,分为左右两翼。又为国朝丰收,谷生双穗,将此鼓与龙票散放八旗,与民同乐。所以子弟走票者,乃走谕旨之龙票,从此凯歌改为八角鼓之名目矣。

会玩儿:老北京的休闲生活-玩票(1)
齐奏
凯歌还

        这篇口述的内容是讲八角鼓这一曲艺形式产生于乾隆年间,是清廷征大小金川时的凯歌,所谓“鞭敲金镫响,齐奏凯歌还”,说的就是八角鼓最早的形式——岔曲。班师回朝后,岔曲风靡于北京的八旗子弟之间,但此时有御史言官参劾该事,说有伤体统,结果乾隆皇上听闻此言,便找当年带兵的大学士阿桂召对,了解到这是行军中的得胜曲,“以为国家祥瑞”,这是朝廷的“主旋律”啊,于是就大力推行,还由官方规定了八角鼓的形制。清朝的时候,朝廷不允许老百姓随便集会,但就因为唱响主旋律的八角鼓而破了一例,老百姓也就合理合法地可以聚在一起弹唱八角鼓了,并且渐渐地形成了自己的组织。
        这是八角鼓来源说法中最主流的一种,其他说法大致与此相仿,只是细节上有所不同。比如崇彝在《道咸以来朝野杂记》里的记载:
        文小槎者,外火器营人。曾从征西域及大、小金川,奏凯归途,自制马上曲,即今八角鼓中所唱之单弦杂牌子及岔曲之祖也。其先本曰小槎曲,简称为槎曲,后讹为岔曲,又曰脆唱,皆相沿之讹也。此皆闻之老年票友所传,当大致不差也。
        编创岔曲的人有叫宝小岔的,有叫文小槎的,还有叫白苏稚的,都是传说版本不同。在有些传说中,八角鼓的八角并不代表八旗,而是八卦之八门,即“休、生、伤、杜、景、死、惊、开”。 
总之,八角鼓曲艺是八旗子弟的玩意儿,又经皇上的推崇,成为老北京重要的娱乐项目。
        八角鼓曲艺是八旗子弟最早编创的,最初也只在旗人间流传、发展,而旗人受八旗制度所限,除披甲、入仕外,不得从事他业,八角鼓只能是旗人之间做平日消遣,不得从事专业。所以就出现了票友这样的人,既非专业,又非外行。按清廷规定,八旗子弟聚会演唱,须上报管理京城娱乐的衙门——内务府,每逢演唱的时候,须由内务府颁发执照,执照上印有两条金龙,叫作龙票。票面上写“发给某某票房”,“票房”即此得名,在票房聚会的业余爱好者便称为“票友”。北京话中使用儿化音有个特点,凡正式的、大的,决不会加儿化音,龙票是朝廷颁发的,所以票字就不会加上儿化音,所谓“票友”“票房”,也一定是在“友”和“房”后面加儿化。
        “玩”出来的八角鼓
        乾隆的时候,因为编唱八角鼓而出现了票友,之后的一百多年,几代票友把八角鼓“玩”成了北京首屈一指的曲艺门类。所谓“玩”,是与专业艺人不同,由票友们以“玩”的名义创造出的艺术成就。一个简单的岔曲,在他们的手中,又不断演化出腰截、牌子曲、单弦、琴腔、拆唱八角鼓、连珠快书,可以说玩出了“花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他们为北京的曲艺艺术玩出了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所谓腰截、牌子曲、琴书等等,这些曲艺门类都是从岔曲发展而来的,也就是诸位票友以当年八旗军旅当中的凯歌为基础,通过在音乐结构上的不断变化,而丰富出来的,为了让大家看得明白,我特地画了一张演示图,以明晰它们之间的关系。
会玩儿:老北京的休闲生活-玩票(1)
        从结构上的演变来看,其过程为岔曲——腰截——牌子曲——单弦牌子曲。在同一结构之内,通过变形,又产生了一些曲艺形式,即由岔曲衍生琴腔,由腰截衍生穿心岔曲,由牌子曲衍生拆唱八角鼓。在这一结构体系外,又因个别演员的独特风格倍受欢迎,逐渐产生出连珠快书这一曲艺形式。要了解这些曲艺门类,还要由它们的母体——岔曲开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