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门金韵——京剧名宿李金泉访谈录(封杰)

(2023-01-06 22:35:09)
分类: 图文:粉墨人生
李门金韵——京剧名宿李金泉访谈录(封杰)
《李逵探母》,李金泉饰李母,袁世海饰李逵

        中国京剧院元老级的人物李金泉先生以近九旬高龄被国家评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在继承李多奎表演艺术的同时又糅入自己的创作思想,使艺术富于时代性。我于2009年3月31日采访了李金泉先生。
        封杰:李老师,您好!您作为中华戏曲专科学校的毕业生,在老旦行中颇有建树,那么,您的家庭与京剧有关吗?
        李金泉:我家祖籍是安徽,上辈人来到北京城后从事小买卖。我父辈是个大家庭,有几十号人居住生活在一起。由于长辈们喜欢京剧,茶余饭后常聚在一起唱戏。我随他们打堂鼓,能打到点上。当时我只有六岁,长辈们都说我有天赋。
        1931年末听一位邻居王十爷讲,中华戏曲专科学校正在招生。我报考前,父母带我到舅姥爷名丑迟子俊老先生家,请他看看我的条件能否适合学戏。报考当天,我唱的是《武家坡》的“一马离了西凉界”,考官很满意。不想,在分配行当时却将我派到了老旦组。我有些想不通就告诉了礼拜天来校探视的父亲,他又找到迟家舅姥爷帮忙。迟老先生说道:“你们家境不好,学老生置办不起行头,学老生的人多,目前缺老旦,将来没人跟他抢戏。”父亲再来时就劝我改变想法:“学老旦比学老生更有发展前途。”这样,我从进戏校起就学了老旦。
        封杰:看来,北京鞭子巷出老旦的说法是有根据的,因为当时的李多奎先生就住在鞭子巷。
        李金泉:是的。我进戏校时是“金”字科,将原名李景泉改成了李金泉。先跟文亮臣老先生学习,还得到刘俊峰、徐寿琪、时青山、蔡荣贵等老先生的教授。六个月后我就上台演出了《游六殿》。而后学演了《钓金龟》、《行路训子》、《哭灵》、《母女会》、《火焚绵山》、《别皇宫》、《双探母》等剧目。程砚秋先生给我们排演了他的代表戏《朱痕记》、《花筵赚》等。我们晚上坐车到大马神庙王瑶卿先生家,他给我们排演八本《雁门关》,我饰演佘太君。
        我们学校的领导者是程砚秋、焦菊隐、金仲荪和翁偶虹,正是他们才确定了中华戏曲专科学校的艺术发展方向。尤其是翁先生改编、新编写的剧本很多是我们这批学生演出的,如《凤双飞》是他将梆子剧《蝴蝶杯》移植而成,由李玉茹、储金鹏主演,我饰演卢夫人。他熟悉我们这些学生的优长和艺术取向,所以他编写出的剧本我们演起了觉得非常合适。而且,老师还鼓励我们自己设计动作、唱腔,以此来锻炼我们的创作能力。我在李玉茹、王金璐主演的《美人鱼》中扮演云婆,设计了一套“棍下场”和摔锞子的表演。我还帮助李玉茹、侯玉兰、李玉芝等人设计了《美人鱼》、《凤双飞》、《孔雀东南飞》等剧的唱腔。这些都是在老先生的传授下,加之自己平日的学习积累、实践体验得来的,为我今后的艺术成长及一些新剧目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封杰:您毕业后开始搭班演出,在什么情况下拜的李多奎先生为师?
        李金泉:我1940年秋毕业后遇到的最大难题是搭班难。因中华戏校属于新的办学思想,有别于旧的科班。为了解决麻烦,翁偶虹先生找到梨园公会会长尚小云先生让我们加入了梨园公会。我拜时青山先生为带道师,才顺利地搭上了班。
        我最早参加的班社是翁偶虹先生帮我们成立的如意社,1941年初,我们在上海黄金大戏院连演二十多天是场场爆满。下半年,我随奚啸伯、侯玉兰到山东青岛演出期间,李多奎先生也来青岛演出。我经侯玉兰的经纪人闻左斌引荐认识了李多奎先生,并向李多奎先生磕头拜师。我在学校时曾看过李先生演出的《钓金龟》等剧目,感觉先生的嗓子非常冲,韵味足。李先生在收我为徒之前也见过我在舞台上的演出。回北京后,李先生给我说的第一出戏是《钓金龟》,老人家亲自操琴,非常细致地讲解每个唱腔的劲头和要领。李多奎先生很喜欢我这个学生,收为义子。他在给我细抠的同时,更多的是传授发音的方法。他的唱腔讲究“一口气”,这就需要多喊嗓子,练习丹田气。只这“一口气”我就练了半年。李多奎老师为我打下了坚实的基本功,我的艺术成长离不开老师的教诲。他对我讲:“爱护嗓子要像珍惜身体一样,吃东西要有所节制。”
        封杰:新中国的成立,使私人的班社逐渐民营公助化。您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加入中国京剧院的?
        李金泉:我是1949年底参加由焦菊隐先生领导的校友京剧团,后来加入李少春先生的“起社”。1950年6月,改成新中国实验京剧团。1953年11月改制中国京剧团。1955年1月改为中国京剧院。我先在三团,后调入一团,经常上演《钓金龟》、《遇皇后》、《打龙袍》、《徐母骂曹》、《望儿楼》、《太君辞朝》传统老旦戏。
        1952年10月,我在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因在《宋景诗》中饰演宋母获了奖。1959年在向国庆十周年献礼创作剧目中,我在梅兰芳、李少春、袁世海、李和曾等人创演的《穆桂英挂帅》中饰演佘太君。那时的中国京剧院从领导到演职员的创作激情高涨,改编、新编排了不少新戏。我还参加了《梁红玉》、《社长的女儿》、《谢瑶环》、《桃花村》的部分唱腔设计。
        另外,我还在《大闹天宫》、《黑旋风》、《青石山》中反串过老生角色。1960年8月,李少春、袁世海、李和曾等人出国演出,一团、二团联合演出了《金田风雷》,我饰演的冯云山在“起解”一场中,吸收了高派唱腔的风格,设计出了【二黄导板】、【回龙】、【原板】、 【散板】、【原板】、【散板】的“传教义涉关山八桂来往”成套唱段。
        封杰:中国京剧院在剧目建设上始终遵循着一条“出新不出圈”的原则。这之中不少新编戏都有您的创作,既有整理传统剧目,也有新编历史戏和现代戏。
        李金泉:你说得太好了,中国京剧院的艺术风格就像你讲的“出新不出圈”,“京剧要姓京”。演戏首要的是先演人物。时任党委书记、副院长的马少波同志艺术思想是较超前的。有一次,我演完《甘露寺》后,他对我说:“你要演人物,不要演行当,要结合你的条件,唱出你的风格。”还说:“作为一个演员,要有创作思想,有自己的东西,艺术水平才能提高。”这番话对我的触动很大,激发了我的创作欲望。我在领导、编剧、导演等人的支持下,先后创演了《岳母刺字》、《罢宴》和《李逵探母》。

李门金韵——京剧名宿李金泉访谈录(封杰)
《金田风雷》,左起:李金泉饰冯云山,茹元俊饰徐胜朝,谭韵寿饰吴应元

        《岳母刺字》是出经过整理的剧目。“教子”一场,结合我的演唱特点,设计出了【二黄慢板】“想当年守孤灯将儿教训”唱段。剧情演到岳母手拿刺针在刺向岳飞背部的时候,不光要演出岳母颤抖的手,更要演出人物内心的疼痛。“血肉躯原本是娘生娘养”的唱段要唱出人物内心的情感。
        《罢宴》中的刘婆是伺候过寇准多年的佣人,见到寇准祝寿奢侈豪华的排场,触景伤情,唱出【二黄三眼】“想当年,先太爷早把命丧”,【二黄原板】转【散板】“休道她未曾把富贵来享”唱腔。这里需要贯穿的创作思想是意直而委婉,言柔而词正,是感动而不是教训,是规劝而不是斥责。念白较高,起唱较低,唱腔低柔音较多,又适当进行高低音的相互衬托,柔中有刚,刚中带柔。当刘婆看到张灯结彩、红烛高照、蜡油洒满地的情节,设计了跑圆场、滑倒在地、翻身等表演,以表达刘婆的内心思想感情。《岳母刺字》和《罢宴》都有“想当年”,但因剧情和人物的身份不同,这就要因戏设腔、因情设腔。
        《李逵探母》“见娘”一场中“铁牛孩儿回家转”唱腔,开始按传统的板式设计,总感到不理想,无法表达出李母的真实情感。导演樊放讲:“你演的是《李逵探母》,不是《四郎探母》。”后来我参照老生王幼宸的《哭灵牌》【反西皮】唱段,设计出了【导板】转【反二六】再转【二六】和【流水】的“铁牛孩儿回家转”唱段,其中运用了老旦的滑音、擞音等装饰音,使唱法和念白口语化,抒发了李母对游子李逵的舐犊之情。当时,李多奎老师和裘盛戎观看了此剧。李老师对我的表演给予肯定,裘盛戎建议最后一句中的“难相见”改为高腔。
        封杰:现代戏中最成功的当属《红灯记》,后来成了“样板戏”,这里面也融入了您和多位艺术家的心血。
        李金泉:1964年的全国现代戏观摩汇演中《红灯记》是中国京剧院重点创演剧目。阿甲导演考虑由我饰演李奶奶,一天中午,李少春悄悄对我说:“听说上面不让你演,不许男扮女。”当初竞争饰演李奶奶的人选有好几位,女老生也在其中。后来我们觉得唱旦行的高玉倩有大嗓,经过研究,确定由高玉倩担当。我应组织的安排,参加唱腔的设计工作。如“学你爹心红胆壮志如钢”原词字比较多,为适应高玉倩小嗓改大嗓,我逐字逐句地挑选,哪个音响、哪个字好听进行推敲,以适合她的嗓子条件。还有李玉和的“雄心壮志冲云天”,李铁梅的“仇恨入心要发芽”唱段我也参加了设计。在拍摄电影《红灯记》时,我负责艺术质量工作。对主要演员的唱段是采取分切的方法录制,从多次录音中挑选最好的唱和字拼接起来,一句一字一个音符地斟酌。我经历了从1964年《红灯记》开始创作到拍电影和钢琴伴唱全过程。《红灯记》的唱腔设计包含着李少春、刘吉典、李广伯、周国兴、郭根森等人的艺术智慧。虽然有些只是雏形,但为后来的“样板戏”奠定了基础。
        1964年底,我受组织的委派到北京京剧团帮助设计《沙家浜》。郭建光“转移”一场中的【西皮】“朝霞映在阳澄湖上”和“坚持”一场中的【二黄】“远望着沙家浜云遮雾障”两段唱腔,同北京京剧团的创作人员一起完成了此项任务。还对饰演沙奶奶的万一英在表演上进行了辅导。我曾为沙奶奶设计了一段【反西皮】“七个儿”唱腔,在审查时被否决了,原因是要突出郭建光主要人物的唱腔。1966年,我曾到山东京剧团调研《奇袭白虎团》的唱腔。七十年代,我参加了《平原作战》和《红色娘子军》主要角色的唱腔设计,一起参加设计的还有李广伯。《红色娘子军》旦角唱腔的设计由张君秋负责。
        这些唱腔的设计,我同样遵循着“因戏设腔,因情设腔,因人设腔”的原则。
        封杰:您退出舞台后,主要精力放在了传艺育人方面。那么,您对待创新持怎样的看法?
        李金泉:创新是在传统的基础上的再度创作,但不可丢失传统,否则是胡来。对老旦的基本功,如行腔中的“一口气”、念白、指法、脚步等后继者要精雕细琢。当年李多奎老师怎样教授我、要求我,我也怎样传授和要求她们,有时看来要求得过于苛刻,但有益于她们的成长和艺术上的提高。
        作为李派的传人,应学习李多奎先生中年时期的艺术,多听他早期的录音。那时的李老师嗓音非常干净、利落、干脆,很完美,而且是多高的腔都唱得游刃有余。后继者要很好地继承、发扬李多奎老师的艺术。
        封杰:您的创作思想正如翁偶虹先生所言:“都是从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出发,继承传统而又不拘泥于传统,志在创新而又不炫耀创新。”
        谢谢您接受采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