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趣话古代打油诗

(2022-11-20 22:30:27)
分类: 图文:古典诗文
趣话古代打油诗

        打油诗是旧体诗的一种带有诙谐趣味的理俗短诗,内容和辞句通俗诙谐,不拘于平仄韵律。有人认为这类诗是因为风格上的“油滑”而得名的,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与正统诗词相比,打油诗回避华丽的词藻,打破习用的格律,抗温柔教厚的诗教,语言直白理俗,风趣诙谐,被认为不能登大雅之堂,故很少见于著录,多在人们口头流传。这种通俗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写尽了世间百态,在我国的俗文学中有其独特的地位。
        据明朝杨慎(字升)考据,打油诗为唐朝一个名叫张打油的人所首创,因其作过一首《雪诗》,诗曰:
        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全诗抓住雪景特点来进行描写,读者仿佛置身于漫天飞舞的雪花之中。前两句由远及近,远处的江面被纷飞的大雪笼罩着,近处只剩下一口水井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四周白茫茫一片,大有“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之意境。后两句具体描写近前之物——狗;黄狗已分辨不出原来的颜色,白狗身上的积雪使它臃肿了许多。
        除此之外,张打油还有其他的诗歌流传后世。有一次,他在一衙门的墙上写了一首诗:
        六出飘飘降九霄,衙前街后尽琼瑶。
        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扫帚的使扫帚,使锹的使锹。
        县官一见大怒,立刻派人把张打油抓来,张打油说他还可以写更好的诗。县官便以当时南阳被围为题,命其作诗,张打油随即吟道:
        天兵百万下南阳;
        县官一听,大喜道:“有气魄!”张打油接着吟道:
        也无援救也无粮,
        有朝一日城破了,
        哭爷的哭爷,哭娘的哭娘。
        诗的格调同前一首一样诙谐幽默。县官听了捧腹大笑,不但没有给他治罪,反而把他放走了,从此张打油也就出名了。后来人们就把像张打油写的那样通俗、诙谐、幽默的诗叫“打油诗”。
        张打油的诗一出,语惊世人,人们纷纷仿效此诗的创作方法、艺术风格,给诗坛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有些幽默感强的诗词名家也模仿写作,偶试身手,如李白《戏赠杜甫》诗:
        饭顺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
        为问因何太瘦生,只为从来作诗苦。
        宋代广东有一为夫送饭的老妇,是个道地的下里巴人。但她面对苏东坡挑逗性的诗句戏弄,应对自如,反唇相讥,出口成诗,尤为得体。苏东坡诗云:
        蓬发星星两乳乌,朝朝送饭去寻夫
        老妇人一听,马上接了一句:
        是非只为多开口,记否朝廷贬汝无?
        要知道,当时大名鼎鼎的苏东坡谪贬广东后,几乎家喻户晓,无人不知。显然,老妇人这两句打油诗是针对苏东坡的人生坎坷的,它揭了苏东坡的老底、疮疤,戳到了他的痛处。
        人家养子爱聪明,我为聪明误一生。
        但愿生儿愚而鲁,无灾无害到公卿。”
        ——苏东坡《洗儿
        诗中有悖于常情的期待,抒发了诗人对朋党相争之祸、摧残人才之行的不平之气和愤懑之情,是对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社会现实的无声控诉。
        苏东坡和苏小妹,互怼起来就好玩了。苏小妹额头高眼睛凹,苏东坡就做打油诗:
        未出庭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
        几回拭泪深难至,留得汪汪两道泉。
        苏小妹看了一眼哥哥的马脸,笑了笑,答道:
        天平地阔路三行,遥望双眉云汉间。
        去年一滴相思泪,今年还未到腮边。
        再说大才子解缙。有一次朱元璋想考考他,便说有位妃子生了个孩子。解缙马上答道:
        帝王昨夜降金龙;
        朱元璋眼神一凛,“是千金。”解缙头一点,不假思索地说:
        化作嫦娥下九重。
        谁料朱元璋摇了摇头,叹气说,“可惜死了。”解缙皱了眉,接道:
        料是人间留不住;
        朱元璋说,“丢到金水河去了。”解缙点点头,答道:
        翻身跳入水晶宫。
        每一句都是急智,若非心中藏有万卷书,哪能这么开卷有益?
        纪晓岚也是个聪明人。有次参加一位老太太的寿宴,他一上来就是:
        这个婆娘不是人;
        全场哗然,老太太的儿子们都想打他了。他又补了句:
        “天上王母下凡尘。
        然后,纪晓岚又调皮了:
        生的儿子都是贼;
        啊,儿子们觉得非打不可了。他却笑眯眯地道:
        偷来蟠桃献母亲。
        大家都笑着竖起了大拇指。
        刘骥是苏洵的友人。苏洵26岁时,其妻生第二胎女儿,邀请刘骥赴宴。刘骥醉后吟了一首“弄瓦”诗:
        去岁相邀因弄瓦,今年弄瓦又相邀。
        弄去弄来还弄瓦,令正莫非一瓦窑?
        在这里,弄瓦是生女儿的意思。刘骥因友人之妻生第二胎女儿,就借机对其戏谑和调侃,反映了他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这是不可取的,但诗中浓厚的生活情趣,足以博人一笑。
        传说欧阳修有这样一首打油诗:
        大雨哗哗飘湿墙,诸葛无计找张良。
        关公跑了赤兔马,刘备抡刀上战场。
        那么,这首诗是怎么来的呢?原来,有一次欧阳修到一家新开张的酒家吃饭,上完菜后,店主上前问欧阳修菜的味道如何。欧阳修当即运用谜语和谐音的修辞手法题了这四句诗,含蓄巧妙地道出了菜品的味道:
        大雨哗哗飘湿墙(无檐——无盐);诸葛无计找张良(无算——无蒜);
        关公跑了赤兔马(无缰——无姜);刘备抡刀上战场(无将——无酱)。
        明朝开国之君朱元璋,别看他出身贫寒,识字不多,是个老粗,但他在登基称帝时,却心窍大开,才思奔涌,吟出一首令群臣大惊的《金鸡报晓》诗:
        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
        三声唤出扶桑来,扫退残星与晓月。
        这是一首十分可笑而又气魄不凡的打油诗。它反映出作者对新的一天的企盼、信心和喜悦之情。
        冯彻是明代的朝廷御史,因直言劝谏明朝,得罪了皇上,被发配至辽东。他申诉无门,便埋怨起读书来了。于是忆起北宋汪洙的一首《劝学诗》:“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遂一反其意,做了一首剥皮打油诗:
        少小休勤学,文章误了身。
        辽东三万里,尽是读书人。
        他把现实中荒谬的世相展示给人们,把是与非、美与丑完全翻了个,让人们在阅读中产生奇趣,由对诗中荒唐的说教感到滑稽可笑,再到有所启悟,从而认识诗中更深层次的内涵,令人感慨官场的黑暗和皇上的昏庸。
        解缙18岁那年,在乡试中考上了第一名。那天,天正下着小雨,兴许是太开心了,他滑倒在潮湿的地上,村里人见状全都笑了。解缙笑着摇了摇头,拍了拍早已湿透的衣裳,出口念道:
        春雨贵如油,下得满街流。
        跌倒解学士,笑煞一群牛。
        解缙这首《解嘲诗》又是解围,又有点抖机灵,逗得大家伙都乐了。
        明代清官徐九经以打油诗一首表其做官的决心:
        头戴乌纱帽,当官不省劲。
        平事我不管,专管不平事。
        从前,有一书生科举,成绩不好,但有歪点子。于是,勉强答完试卷后,就在上面赋一首打油诗:
        未曾提笔泪涟涟,
        苦读寒窗十几年;
        考官要不把我取,
        回家一命染黄泉。
        考官看了之后,在每句诗后面,分别加了两个字,就变成了:
        未曾提笔泪涟涟——不必
        苦读寒窗十几年——未必
        考官要不把我取——势必
        回家一命染黄泉——何必
        清朝的康熙是一个颇有文化素养的皇帝。据说他在一次出游中,因一翰林学士把路旁一尊名曰“翁仲”的石人像说成“仲翁”,回宫之后,就因此写了一首反语打油诗:
        翁仲如何读仲翁,想必当年少夫功。
        从今不得为林翰,贬尔江南做判通。
        此诗妙在将错就错,以讹反讹。翰林学士把“翁仲”读作“仲翁”,他就在诗中故意把“功夫”、“翰林”、“通判”三词统统来个颠倒,用这一连串的反语冷嘲热讽,奚落戏弄,十分辛辣,而且机智俏皮,幽默风趣,读来可笑而又感有一种含蓄之美。
        清代有位宰相叫张英,其老家宅前有块空地,与吴姓为邻。吴家盖房越界侵占时,家人飞书到京城,想让张英出面干预。可是这位“宰相肚里能撑船”,写了四句打油诗寄回。诗云: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见诗,遂拟让三尺。吴氏感其义,亦退让三尺。留下的这六尺打地,后人称之为“六尺巷”,至今犹存,传为美谈。
        在人们的心目中,总以为写诗作文是文人的事,不与武人相干,其实不然,武人写打油诗者亦不少见。清代陕甘总督杨遇春,一日游卧佛寺,就吟了一首上品的打油诗:
        你倒睡得好,一睡万事了。
        我若陪你睡,江山谁人保。
        此诗格调颇高,诗意甚好,以打油诗的直白,表明了自己绝不随波逐流、浑浑噩噩混日子,一定要做个清官、好官、对社会有用的官。
        清代有个新嫁娘,众宾客酒足饭饱之后,开始大闹新房,欢声笑语,热浪阵阵,直至深夜,还逼新娘吟诗一首,表达新婚之夜的感受。这真是强人所难。新娘无奈,终于口占一首:
        谢天谢地谢诸君,我本无才哪会吟?
        曾记唐人诗一句,‘春宵一刻值千金’。
        可是这一吟,非同小可,立刻产生轰动效应。众宾客哗然大笑,乐不可支,都说“好,好!”有的说:“新娘急了,时间宝贵!”说着乘欢而散。此诗妙在末句,虽为引语,但此时此地,别有新意,个中奥妙,当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当可神通而不可语达。
        清代,有人写打油诗反映农村私塾情景:
        漆黑茅柴屋半间,猪窝牛圈浴锅连。
        牧童八九纵横坐,天地玄黄喊一年。
        寥寥数语,却入木三分地描述了私塾的破旧,教师与学生都在混混日子。
        打油诗,透露着的是一股为人处事的机智。机智的背后,往往是看透的智慧和不戳破的善良。
        (图文源自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