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舞台上的讲话部分我们称为念白。戏曲表演中艺术的、夸张的、节奏性、音乐性极强的特点决定了戏曲念白的风格,戏曲语言不可能是一种纯自然形态的生活语言,它是经过了提炼的、修饰的、美化的戏曲舞台上的艺术语言,从编写上就接近诗词和骈体文的风格,更追求语言的歌唱性和节奏感,才能够让演员念起来顺畅,不别扭,朗朗上口。念白也象唱段那样有上下句、有平仄声、尤其在音韵方面都有一定的要求,能和音乐、锣鼓、唱腔等戏曲中的其他音乐形式相协调。
京剧的唱腔有各种曲调和板式,念白根据语言同音乐结合的不同程度,在文学形式上和语音效果上也同样分出不同的类型。
一、念白的文学形式
1.散白:是一种散文化的念白,用在介绍性、叙述性、心平气和的交谈的场合,比较接近生活语言,看似松散,实际上仍然是有节奏、有韵律的,对整段词句的快慢、高低、轻响、感情都要做
好安排。
2.定场诗、对子:工整、对仗、讲究音韵。如:
《铁弓缘》——可叹爹爹下世早,撇下母女受煎熬。
《春秋配》——切齿恨刁妇,滴泪想亲娘。
《贵妃醉酒》——丽质天生难自捐,承欢侍宴酒为年。六宫粉黛三千众,三千宠爱一身专。
3.搭架子、叫头、叫唱和引子:
“搭架子”是剧中的人物在幕内与场上的人物答(搭)话,配合场上人物使剧情能够继续演绎下去的一种艺术手法;负责在幕内答话的演员就是在“搭架子”。如:
《大保国》——李良来到下场门对着幕内,白:“列位大人请了!”幕内众文官答道:“太师来到朝房为了何事?”
叫头,在特别悲哀时,特别愤怒、特别兴奋时发自内心的一种呼喊。配合着动作、伴随着锣鼓点子,音调夸张,声音延续。如:
《宇宙锋》——爹爹呀!有道是先嫁由父母,后嫁由自身,此事就由不得你了!
《探母》——母后!阿娘!喂呀母后哇……
叫唱:与锣鼓、音乐衔接的部分,介乎唱念之间的语音过渡形式,也是演员要开唱时向乐队演奏员的一种暗示和交代。如:
《玉堂春》——都天大人容禀!
4.引子:是最高层次的、最接近于歌唱的语言的音乐形式,不但要有饱满的声音,还有一定的旋律,它已经把语言的音调和节奏转化成为音乐的旋律和节奏了,一般用在主要角色的出场时,是角色在这出戏中的地位的显示,在内容上也是人物遭遇、心境、品格的一种缩写。如:
《宇宙锋》——杜鹃枝头泣,血泪暗悲啼。
二、戏曲语言的种类:
1.京白:京白注重生活气息,语言比较活泼、自然,主要用来表现普通老百姓,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象酒保、解差、士兵、丫头……从行当来分,主要是小丑、花旦,在三小戏里用的多一些,如《柜中缘》、《铁弓缘》……一口流利、清晰的京白是小花脸和花旦的基本功。要求演员的京白铿锵有力,字字清晰。
花脸中的太监都讲京白,如《凤还巢》中的洪公公、《法门寺》中的刘瑾,可能是出于对太监这类人物的一种贬义,历史上有许多宦官篡权的故事,又是在京城中长大的,因此说京白。演员运用京白的魅力,来刻划这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刘瑾的势利面貌。
除了按行当划分以外,也以不同的身份、地位、性格灵活分类运用,比如《四郎探母》中的铁镜公主,为显示她是北方的异族,因此用京白。但因为她是有身份有地位的,又是关外的旗人,说话的派头要大,拿腔拿调,尽量少用儿化音。
2.韵白:韵白是中国戏曲舞台上一种规范的戏剧语言,比京白更富于韵律美,听起来慢条斯理,有腔有调,讲究起承转合,抑扬顿挫。适合表现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物,或是文质彬彬的知识阶层,象夫人、小姐、老爷、当官的、做皇帝的……从行当来分,主要是青衣、老旦、老生、小生、铜锤花脸。
中国的戏曲剧种有几百种,由于他们的地方性,一般都采用地方音,以方言为地方戏的特色。唯有京剧和昆曲,是全国性的剧种,昆曲舞台上使用的是中州韵和姑苏音,京剧舞台上使用的是中州韵和湖广音,中州即现在的河南,中州音在北宋时为国家的标准官话。
韵白的定型:元朝泰定元年(1324年),高安人周德清,根据当时的北方语音以及舞台演出中元剧的发音,整理出版了一部书——《中原音韵》。这部书对明清两代的昆曲影响很大,对戏曲语言的规范提高,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以后历代,由民间和政府出版了不少规范的汉字的韵书,主要都用于生活语言,而不像这本《中原音韵》,它是和戏曲紧密相关的。京剧继承了昆曲的吐字归韵,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按中州音韵来规范语音的。
尖团字:生活中不同地区的人有不同的尖团字,南方的团字少一些,尖字多一些,北方的则相反,当然尖团字在生活中并不影响语言的交流。可在舞台上京剧对尖团字是比较严格的,因为这样比较容易对相近的字作出区别。京剧对尖团字的划分来自《中原音韵》这本书,是从南北语音中取长补短、归纳出来而自成规则的。
尖字如:请、心、亲、须、取、相、将、小、酒、休、箭、贱、前、七、妻
团字如:勤、欣、擒、虚、区、香、讲、晓、久、修、剑、见、乾、欺、气
上口字:上口字一直是想了解京剧的朋友觉得不能理解的字。显然这些字和北京话的距离较远,它主要是考虑到南方观众的欣赏习惯,为沟通南北音所做的努力。如:
说、学、书、北、贼、吃、日、出、入、珠、除、个、哥、可、我、脸、非、飞、妃、伯、安、战、然、解、街、世、约、六
3.地方白:用于点明故事发生而定地点,人物的背景等,一般来说,小花脸用的多一些。如《玉堂春》的故事发生在山西洪洞县,沈延龄说的是山西话,搭架子的也是山西话。《秋江》中的老艄翁讲的是四川话,因为这个戏是川剧移植过来的,用四川话是为了保留它的生活气息。《算军粮》的魏虎,他陷害薛平贵,用韵白会拔高这个人物,说的也是山西话,一方面这个角色是二花脸和小花脸两门抱的,因此用方言比较合较合适。《李七长亭》这个戏中的李七说河南话,这个角色是花脸应工,但故事发生在河南,这个人物又是个江洋大盗,属下层人物,按社会地来说,不适合用韵白,讲当地土话比较切合身份。《白蛇传》中的小和尚讲的是苏州话,戏源于昆曲,故事发生在镇江的金山寺,属南方语系,讲苏州话很合适。《四进士》的师爷讲的是绍兴话,绍兴出师爷么。新排的《曹操与杨修》中,三个异地客商都由小花脸演员扮演,来自吴地的商人讲的是苏州话,来自蜀地的商人讲的是四川话,来自番帮的算是异域……这种手法都取自于京剧念白的传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