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的秦观秦少游,尚是个秀才,腹饱万卷,才调高绝,眼空一世。他平生只敬服苏家父子,其余全不放在眼里。此时他正在京城汴梁求学,听得苏轼的妹妹苏小妹正在筹选佳婿,苏老泉专要求婚者写篇文章,以文择偶,便也写了一篇文字,托人送到苏家。
小妹看过以“秦观”属名的文章,深爱其才,便对父亲吐明衷曲:“今日聪明秀才,他年风流学士。可惜三苏在前,不然横行一世。”苏老泉明白,小妹认为秦观的才华在“老苏”、“大苏”、“小苏”之间。除了“三苏”,无人敢比。
秦少游自托人送去文章之后,也想找个机会试试苏小妹的才华。当他探知苏小妹将到汴京城外一个庙中进香的信息时,便打扮成一个游方道人,等待苏小妹的到来。
这天,苏小妹一下轿子,秦观就急忙跟了上去,装作向她化缘的样子,说:
小姐有福有寿,愿发慈悲?
苏小妹起初并未介意,见这个年轻道人向自己化缘,本想停步给他一点施舍,但她细观这年轻道人的举止和穿着,品味他所说的话,警觉到话中有话,而且是以对联出句的形式给自己出了一道题,这才发觉这个年轻的游方道人形迹有些可疑,因而在心中提高了警惕,她并不打话,一边朝庙宇的大殿走,一边答对对句:
道人何德何能,敢求布施?
秦观一听,心想:“对得不错。果然名不虚传!”但他仍不放松,又追在后边再出半联:
愿小姐身如药树,百病不生。
苏小妹一听,心里道:“想不到这个道人竟有如此好文才。”心有所动。但因她心中已有了秦少游,却不知面前这位年轻的游方道人正是秦少游所扮,因而不屑回顾这个尾随而来的道人,毫不迟疑地对道:
随道人口吐莲花,半文不舍。
对罢,扬长而去。
这是秦观与苏小妹第一次见面。他见苏小妹才华出众,举止潇洒大方,方才所对两比对句不同凡响,心中顿生爱慕之情。当苏小妹进完香,准备上轿回家时,秦观又赶忙追上前去,再出半联:
小娘子一天欢喜,如何撒手宝山?
苏小妹一听这年轻道人不经意间竟将原称的“小姐”改称为“小娘子”,越发觉得这道人举止蹊跷,认准这道人不是“正经人”,心中有些厌烦,一面进轿,一面甩出半联:
疯道人恁地贪痴,哪得随身金穴!
秦少游虽挨了点骂,但他认为自己的“求婚”已取得了成功,心里十分欢喜。
苏小妹进香回到家中,将碰到年轻道人化缘的事向父亲说了一遍,苏洵也感到奇怪,忙命人去请秦观秀才,嘱咐小妹在暗中察看。
过了几天,秦观应邀准时来到苏家。苏小妹在暗中观察,发觉正是那个年轻的游方道人,心中大喜。然而,她又觉得秦观太放肆,“那日进香,整得我好苦,他日得机,必以报复。”秦观与苏洵见礼毕,相对叙话,仿佛一见如故,只恨相见太晚,心甚欢喜,当面允了婚,决定择吉日完婚。
新婚之日,宾朋云集,赶来苏家贺喜。秦观与苏小妹双双拜堂,成就了百年姻缘。是夜,月明如昼,秦观与小妹在前厅陪客畅饮。
二更将尽,贺客已经散去,新郎秦观正要偕小妹入洞房,却被新娘苏小妹拦住,提出条件说:“闯过我的三道关,才能纳婚。”顺手指了指一张小桌上放着的三个纸封。
秦少游一看三个纸封,知道必定是苏小妹出的试题,他压根儿就未把小妹的“考试题”放在心上,走上前去,拆了第一个封,只见花笺上写着一首诗:
铜铁投洪冶,蝼蚁上粉墙,阴阳无二义,天地我中央。
秦观心想,这个试题,别人猜不着,却难不倒我。那日自己曾扮成游方道人初会苏小妹,这首诗含有“化缘道人”四字之义,明明嘲我,以报那日纠缠之仇,便提笔在诗后续诗一首,句首藏有“化缘道人”四字:
化工何意把春催,缘到名园花自开。道是东风原有主,人人不敢上花台。
写毕,让佣人交给苏小妹,又去取第二个纸封,打开一看,只见上面也写着四句诗:
强爷胜祖有施为,凿壁偷光夜读书。缝线路上常忆母,老翁终日倚门闾。
秦观略一思索,觉得这首诗中也有“谜”,从第一句到第四句,每句各代表一位古人名字。于是,提笔一一注出:
孙权、孔明 、子思、太公望。
又托家人交给苏小妹说:“三关我已过了两关,毫不费力,想必你的第三关也不会难,不如免去,我们早点进房安歇吧!”小妹不许,匆忙进得内室,上了门闩,说:“第三道题是个对子的上句,对不出下句,别想进门!”
秦观无法,只得去拆第三个纸封,一边拆一边想:“我五六岁便开始课对,从未被难倒过,这比出句有何难哉!”开封看时,上面写道:
闭门推出窗前月。
秦观看罢,心想:“好对子!比喻恰切,语意双关,真是妙极了。若我对得平淡无奇,显不出我的本事。”可左思右想,仍然不得成对,只得在院内踱起步来。
鼓敲三更,秦观仍未想出好句。虽然他平日以才思敏捷著称,这时却煞费苦心,一筹莫展。他伫立洞房窗前,凝望着庭院内小湖中倒映的一轮明月,满天繁星,口中喃喃地反复吟诵着出句,搜索枯肠,想对一比好句。
忽然一枚石子飞入湖中,泛起一圈圈涟漪,波光粼粼,一下子触发了他的灵感,立刻想出了好句。只见他高高兴兴地走到窗前,大声说:“对上了!”随即吟道:
投石冲开水底天。
据《醒世恒言·苏小妹三难新郎》。但据民间传说称,苏小妹其时是“四难新郎”。当时,经苏东坡投石启示,秦观对出了下联,正待欢欢喜喜走入洞房,只听“咔嚓”一声,刚刚开启了的房门又被关上。原来苏小妹耳朵亮,眼睛尖,苏轼投石启迪灵感之举,被苏小妹窥见,秦观虽对出了下联,小妹却不尽满意。为再试其才,定要秦观再对半联。丫环从洞房传出话来:“新姑爷听着,小姐说,适才所对下联,是我家大相公帮的忙,不算数,姑爷须另拟新句,方准进门!”已被“三难”折腾得精疲力竭的秦观,刚刚松了口气,不料苏小妹又出新招,心想,这苏家闺秀也实在欺人太甚,我虽是经舅兄启发才对出下联,但联句终出我秦观之口,怎么能不算数?真是太无情无义了!于是,血气方刚的秦观一时性起,要与小妹辩理,情急之下,愤然推门。哪知这洞房之门是虚掩着的,怎经得如此一推?只听“咣”一声,两扇洞房门大开,把秦观闪了个踉跄,险些扑倒在地。谁知,这一推一闪倒帮了秦观的大忙,使他再次灵机一动,随口应对了下联:排闼闯来阃外人。这偶然间的对句,恰与小妹的出句对得切情切景,小妹闻对大喜,遂将秦观扶稳,夫妇携手入了洞房。可秦观哪里知道,这是苏小妹为再试其才设的一“计”。民间传说中,此联有异文。作:闭门推出窗前月;投石击破水底天。
苏小妹一听下联,语意双关,工整自然,真是绝妙好句,喜不自胜,开了洞房之门。秦少游连闯新娘苏小妹设的三道“关”,入得洞房来,只见苏小妹已献上美酒一杯。秦观接杯在手,一饮而尽。小妹含着娇羞,又吟半联:
微笑吹灯双得意。
秦观马上接口对道:
含羞解带二痴情。
小两口这才安安稳稳地歇息了。
这块石子是怎样“飞”出来的呢?怎么会“飞”得这样巧呢?原来,这枚石子是苏轼投的。苏轼知道小妹不好惹,也不容易对付。后又听父亲讲了秦观扮成游方道人偷试小妹文才的事已被小妹看穿,料定小妹必然会在新婚时出难题为难秦观,便悄悄躲在暗处观察。当他看到秦观忧愁难耐,在院中来回踱步,口中喃喃念着出句,便有了主意。当秦观伫立窗前凝望湖水时,他便捡了一枚石子,投入湖中,借以激发秦观的灵感。果然替秦观解了围。多亏了这枚石子,也多亏秦观博学才高,聪敏过人。要不,虽有苏轼暗中投石解围,秦观恐怕也只能望“湖”兴叹,愁断枯肠了。
苏小妹生性倔犟,轻易不肯认输。她时常想着要“报复”哥哥苏轼出句难为自己,以及秦少游化缘纠缠之苦。一天,苏轼全家在剖食咸蛋,正好苏小妹也在场。小妹拈起半边咸蛋,口占上联云:
咸蛋剖开舟两叶,内载黄金白玉。
指明要哥哥苏轼对出下联。苏轼明知道这是小妹有意“报复”,决计要对出妙句。可苦思良久,未得佳句。后来,有一次剥吃石榴时,苏轼忽然想起剖食咸蛋时未能对出的这比上联,触景生情,遂对出下联:
石榴打破坛一个,中藏玛瑙珍珠。
这件事使苏小妹高兴得不得了,因为总算是让哥哥吃了点苦头。之后,她将上下联前两个字去掉,变成:
剖开舟两叶,内载黄金白玉;打破坛一个,中藏玛瑙珍珠。
作为联谜,打二物,让秦少游猜,并有意在桌上摆出咸蛋和石榴,以试秦少游之才。秦少游苦思许久,仍未猜出。过了许多时日,秦少游绞尽脑汁,方才猜出是“咸蛋”和“石榴”二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