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千古才情万古对:苏小妹才思惊须眉(上)|牛宏泰

(2022-11-06 21:47:21)
分类: 图文:古典诗文
千古才情万古对:苏小妹才思惊须眉(上)|牛宏泰

        关于苏小妹的故事,民间流传很多。有说她嫁才子程广、名士柳子玉、表兄程之才的;有说她嫁著名婉约派词人秦少游的。后一说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对此,学者多所考证,各持己见。《社会科学辑刊》载韩振峰文,说“苏小妹即东坡之三姐‘八娘’,苏小妹与秦少游的婚事之误,仅在于将东坡之姐误为东坡之妹。”此文被一家资料复印刊物转载,已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据考证,苏东坡共有三个姐姐,分别生于宋仁宗天圣六年(公元1028年)、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和景二年(公元1035年);苏东坡生于景三年(公元1036年)。苏洵别无小女,故苏东坡无妹。曾枣庄著《苏洵年谱》、关贤柱著《苏洵年谱》、苏洵著《极乐院造六菩萨记》、《自尤诗并序》以及苏洵及其夫人墓志铭中,对此均有明晰记载。苏东坡的大姐不满周岁而夭亡,二姐10岁左右亦夭,无婚姻之事可言。三姐之名疑为“八娘”,苏东坡《乳母任氏墓志铭》中有乳母任采莲“乳亡姐八娘与轼”之记载。东坡之三姐(八娘)于皇二年(公元1050年)嫁表兄程之才,时年仅十五六岁。两年后,因受虐待郁郁而逝。上述两种苏洵年谱和苏洵的诗文以及周密的《齐东野语》、眉山文管所收藏的《三苏祠·三苏世家》对此事均有明载。秦少游系江苏高邮人,于神宗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方在扬州与苏轼邂逅,此时东坡三姐(八娘)已死去22年。其时秦少游已26岁,早已婚娶,夫人姓徐名文美,系本县名绅徐天德之女。《高邮县志》及秦少游之《淮海集》,均有明载。八娘与秦少游,显然无婚姻之事可言。看来显系后人附会之说。
        北宋大文豪苏轼一家,文章盖世,才名赫赫,誉满朝野。更令人惊奇的是,苏轼还有一个胞妹,名叫苏小妹,自幼才华惊人,其聪敏绝无仅有,被誉为“闻一知二,问十答十”的“女神童”、“女才子”,成为古今妇女的骄傲。
        苏轼尚未中进士之前,一日与苏小妹因讨论一首诗时观点有些分歧,苏轼便以“为兄”的身份,力图压服苏小妹,可苏小妹并不示弱,据理力争,最后指着哥哥苏轼的一嘴胡须出联句嘲讽道:
        口角几回无觅处,忽闻毛里有声传。
        苏轼知道小妹对自己的“压服”不满,有意找岔子讥讽自己,尤其是这比出句,幽默风趣,亦庄亦谐,妙手天成,不觉兴致顿生,指着小妹鹅黄下的额头对联句反讥:
        未出庭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
        意思是说苏小妹的额头前凸。苏小妹听哥哥说得如此诙谐风趣,心里的气已消了大半,但又不甘心立刻服输,便指着哥哥的长脸出句道:
        去年一点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
        苏轼一听,心想,好啊,我的脸虽然比较长,但也不至于长到如此地步,便回敬对句道:
        几回拭眼深难到,留却汪汪两道泉。
        意思是说苏小妹的眼窝很深。额头前凸,眼窝极深,这分明是说小妹长相难看。这要是放在一般女子身上,那可真有点受不了。可苏小妹却非一般女子可比,她并不计较这些,心里的气反而全消了。兄妹二人心里都在暗暗佩服对方的文才。
        古人吟诗作对联,非常讲究炼字、炼句和炼意,故有“推敲”的故事。所谓“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二字三年得”等,都是这个道理。
        一天,苏轼、苏辙、苏小妹兄妹三人一起谈论诗文。苏小妹说:
        轻风细柳;淡月梅花。
        可算作一副4字对联。若在这副对联的上下联中间各加一个字作腰,你们说,用哪两个字最好?
        苏轼略一思索,说加“摇”“映”两字最好,即:
        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小妹摇头说不好。苏轼说,那就用“舞”“隐”二字,将此联变为:
        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小妹还是摇头说不好。苏辙一听哥哥两次加字都被小妹否定,不敢说出自己想好的字,便催促小妹加字。苏小妹说:
        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苏轼与苏辙听罢,无不拍案惊奇。苏轼说:“'扶’字有形象感,使无形的'轻风’人格化了。”苏辙说:“‘失’字不仅使这副对联的境界具有月下景象的朦胧美,更是熟字巧用,恰到好处,恰到好处!”
        北宋嘉六年,苏轼在汴京应“制科”试,以“贤良方正能言极谏科”考入第三等“上考”。试毕,他被授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今陕西凤翔)签判之职。
        正当苏轼准备走马上任时,苏小妹专程从四川老家赶到京城看望父兄,一家在京城相见,话说不尽,索兴秉烛夜谈。苏轼想起以前“丁忧”家居时与小妹谈诗论文、斗嘴争胜的往事,无限感慨,心想,这几年小妹在家,不知学业可有长进?我倒要试她一试。想到此,便对小妹说:“我这儿有一比上联,你能在一个晚上对出来吗?”苏小妹笑着问:“究竟是什么联句,竟要这么长时间才能对出来,有多么难对,你快说吧!”苏轼笑着说:这比上联说来也还平常。道是:
        水仙子持碧玉簪,风前吹出声声慢。
        苏小妹知道这是哥哥有意出题目考自己,并不以为然,因为她自从与父兄分手后,一直在家中勤学苦练,对对联嘛,如家常便饭,有何难哉?但一听哥哥出的上联,便在心中暗暗叫苦。因为上联中巧妙地嵌入了《水仙子》、《碧玉簪》、《声声慢》三个词牌名,均以比拟的修辞手法,赋予具体形象,引人入胜,确实不大好对。只见苏小妹在房中来回踱步,苦苦思索。苏轼心中不忍,劝道:“连日来你日夜赶路,鞍马劳顿,辛苦非常,还是早点歇息,明日再对吧!”苏小妹倔犟地摇了摇头。苏轼知道小妹的脾气,想一走了之,可小妹却不答应,非要对出下联才准休息。这时夜已三更,两人争争吵吵,早惊动了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一起来到小妹房中,问明缘由,帮着小妹思考,还是无法对出下联。
        夜交五更,三人仍在思索。苏轼见小妹及父亲、弟弟苦思之状,心甚后悔:“真不该一见面就给远道而来的小妹出这难题,连累父亲和弟弟也来熬夜。”正想再劝,忽心中一动,赶忙吩咐丫环端来酒菜,准备夜饮。苏小妹看见月光下丫环脚着红鞋,灵机一动,喜不自胜,脱口对出下联:
        虞美人穿红绣鞋,月下引来步步娇。
        关于此联来历,民间说法颇多。一说为丘琼山;一说系钟耘舫;也有人认为此联并非苏轼之妹所为,而是后人借名附会。
        “三苏”一听小妹所对下联,禁不住个个拍案叫绝。因为下联同上联一样,也嵌入了三个词牌名:《虞美人》、《红绣鞋》、《步步娇》;也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具有形象感,对仗工稳,音韵铿锵,真可谓珠联璧合,妙趣天成。
        有一天,苏小妹正在书房里细心翻阅《心经》,不料被哥哥苏轼发现。苏轼风趣地说:“想不到小妹竟想参禅悟道了。”小妹矢口否认。苏轼问:“那你为何把《心经》读得如此认真?”苏小妹辩解道:“不过闲来无事,随便翻翻罢了,哪算是参禅悟道?”
        苏轼说:“既然如此,也好!我出比上联,看你能否对上。”说罢吟道:
        五百罗汉渡江,岸边波心千佛子。
        这是一比加法析数联句。五百罗汉渡江,连本身加水波中的影子,正好是一千个“佛子”。小妹听罢,说:“这有何难?”脱口对下联道:
        一个美女对月,人间天上两婵娟。
        也用加法析数的手法。美女也称婵娟,美女对月正好是两个婵娟。苏轼听罢,连称绝妙。这时,正巧黄庭坚应约来到苏家。苏轼闻报,赶紧出门去迎接。
        待黄庭坚走后,苏小妹笑盈盈地对苏轼出句道:
        阿兄门外邀双月。
        这是一比析字上联。“双月”为朋,意即阿兄到门外去邀请朋友。苏轼闻句,一时竟无法答对。见小妹正在飞针走线,精心绣花,却故意说她在捉虱子,对下联道:
        小妹窗前捉半风。
        也用析字法,把“虱”字析为“半风”,既工整、传神,又十分诙谐、风趣,把小妹逗得大笑不止,几乎喘不过气来。
        有一天,苏小妹在家中与哥哥苏轼谈诗论文,正谈得高兴,冷不防见一个和尚掀帘闯进门来。小妹不知这和尚是谁,急忙躲避,藏于帐中。
        却说来的这个和尚,就是那个很有文才、法名佛印、与苏轼交谊甚深的禅林名师。佛印也不知苏小妹是苏东坡之妹,又不便打问,更不知她是个才女,见她慌忙躲避之状,即口占上联戏之:
        碧纱帐里坐佳人,烟笼芍药。
        小妹想,这和尚倒是恼人,人家兄妹正谈得高兴,被你冲散,害得我闷坐帐中,你还以联句戏人。好!待我回敬下联气气你,也让你知道本小姐的厉害!于是,她构思成一比下联,写在一张纸上,让佣人带给苏轼转交佛印。苏轼接过纸条一看,只见上面写着:
        清水池边洗和尚,水浸葫芦。
        “水浸葫芦!”苏轼看罢,拍手称妙。佛印看过纸条,一时无言以对,只得摸摸光头,连连苦笑。之后,又搬出佛家理论,与苏轼谈起佛力无边、佛法广大之类佛门说教来。躲在帘帐后边的苏小妹听到佛印的这番话,禁不住冷笑起来。冷笑声传出帐外,被佛印听见了。佛印心里窝着的火气再也压不住了,便口吟一比下联:
        女卑为婢,女又可称奴。
        他把苏小妹当成了苏家的使唤丫环。苏轼也不点破,只是一个劲微笑不语。
        苏小妹听到佛印的出句,又是一阵冷笑,随口对道:
        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
        苏轼听了,连连称好,说:“不但对得工巧有趣,这反戈一击也妙极了!”佛印和尚一听,大吃一惊,深深叹服这个女子的文才,忙问这女子是何人。苏轼这才告诉佛印说是自己的妹妹。佛印一听,称赞不已。从此,他再也不敢轻视妇女了。
        由于苏小妹才貌双全,名播京城汴梁,许多人都希望得到她的爱情。登门求婚者虽络绎不绝,但却没有一个让小妹中意的。父亲苏洵问她:“你究竟要选什么样的人呢?”小妹说:“一不要钱,二不图势,只以文章择婿。”
        这一消息传出后,人们纷纷挖空心思,撰写文章,送到苏家。
        一天,豪门公子方若虚,因对苏小妹倾慕已久,送来一篇文章。苏小妹看后,认为平淡无奇,不客气地批了两句,算是评语。这两句批语,正好是一副对联:
        笔底才华少;胸中韬略无。
        苏轼看了小妹的批注,认为小妹太刻薄,怕方若虚脸上挂不住,苏门会因此招惹是非,便提笔摹仿小妹的笔迹,在上下联联末各添一字,变成了一副六字联:
        笔底才华少有;胸中韬略无穷。
        民间传此联一作:笔底才华少有;腹中韬略穷无。
        方若虚看后以为是赞语,手舞足蹈,欣喜若狂,次日便来苏家相亲。一经苏小妹几个回合的面试,使他张口结舌,汗流浃背,不得不狼狈而去。临走前,苏小妹说:“方公子,请你回去学好《三字经》再娶亲!”说罢,大笑不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