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千古才情万古对:徐文长趣对传美谈(下)|牛宏泰

(2022-11-07 23:10:34)
分类: 图文:古典诗文
千古才情万古对:徐文长趣对传美谈(下)|牛宏泰

        号称“浙东才子”的赵文华,靠着奸臣严嵩平步青云,作威作福,在绍兴霸占土地,强派民工,建造了一座花园别墅——赵园。赵园落成那天,赵文华特意从京都赶来,当地官绅个个前来祝贺,热闹非凡。徐文长闻讯,也进园观赏。赵文华一见,大声呵斥:“何处狂徒敢来此处?”徐文长从容答道:“越中秀才徐文长。”赵文华冷笑道:“你既是读书人,本官有几个课题,若能对得上,我就收回闲人不准入内的禁令。若对不上,必当送官究办。”徐文长笑道:“请大人出题,生员奉陪。”赵文华指着墙壁上挂的一幅山水画说:
        四壁山峰,淡淡浓浓图画。
        徐文长指着另一幅春夜图对道:
        满天星斗,点点滴滴文章。
        一阵轻风拂过,吹动了园内翠竹,竹影在石阶上摇动。赵文华又出句说:
        竹影扫阶尘不动。
        徐文长一眼看见一池碧水,应声对道:
        池月穿底水无痕。
        徐文长应对自如,轻松洒脱,使赵文华暗暗吃惊,感到自己不是徐文长的对手,便想就此作罢,遂道:
        水清沙明,请渔翁不必费心。
        徐文长见他要溜,毫不买账,对道:
        山盛林茂,叫樵子正堪落手。
        赵文华见徐文长“咬”住自己不放,心头火起,对着站在木桥上的徐文长出语伤人:
        马踏木桥蹄擂鼓。
        徐文长见赵文华头戴乌纱,身穿红袍,瘦脸尖腮,活像一只斗败的公鸡,当即回敬道:
        鸡啄铜盘嘴敲锣。
        民间又传系明代解缙对一曹尚书出句。联文与此稍异。作:马过木桥蹄打鼓;鸡啄铜盆嘴敲锣。
        赵文华理屈词穷,当众出丑。
        绍兴县一位姓乌的新县官,走马上任时,邀请当地乡绅、名士叙饮。已经年老的徐文长本不想去,但又听说这个年轻县官有点才名,十分骄矜,便去看看。席间,乌县令乘着酒兴,要与徐文长斗对。他先出一比析字上联:
        二人土上坐。
        徐文长淡淡一笑,对道:
        一月日边明。
        民间又传唐代诗人李群玉曾与一塾师对过此联。另有民间传说称,此联乃很喜欢汉族文化的金章宗(金朝第六个皇帝)某晚携妃子李宸妃(小名李师儿)在琼华岛(现北京北海公园之琼岛)上游玩赏月时所对。上句为金章宗出句,下句乃李师儿足对。此联除不失身份,切合顺承君主的意旨和享受荣华富贵之意且巧妙析分、析合字体外,不知是这位李妃通天文地理,还是偶然巧合,她所对的下联是很有些科学道理的。因为月亮本身并不发光,人们看到的月光,是太阳光照在月球表面上反射过来的。估计当时人们已知道这个道理。因为在此前100多年,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已成书。其中有载:“月本无光,犹银丸,日耀之乃光耳”。
        乌县令见徐文长对起来毫不费力,又出半联:
        海晏河清,王有四方当做国。
        徐文长指着室外的冬景,随口对道:
        天寒地冻,水无一点不成冰。
        古时“冰”字有“氷”之异体。民间又传此联作:海晏河清,王有四方当做国;天寒地冻,水无二点不成冰。概“二”“四”同位而同为仄声,工巧不如民间另传之:河清海晏,王有四方当主国;地冻天寒,水无一点不成。
        众人闻对,无不称妙。乌县令虽也暗暗佩服,但凭着自己有几分才气,仍不肯就此善罢甘休,接着又出半联:
        笑指深林,一犬眠竹下。
        仍用“析字格”,将“笑”字析成“竹”、“犬”。徐文长不假思索,也以“析字格”对道:
        闲看幽户,孤木立门中。
        徐文长应对自如,对句如流,众人无不钦佩。可是不知天高地厚的乌县令,一心要就此压倒徐文长,冷声冷气地又吟半联:
        鼠无大小皆称老。
        徐文长见他出言不逊,心想,既然你不知自爱,那就莫怪老夫不给你留面子了,便高声对道:
        龟有雌雄总姓乌。
        此联在民间传说中另有二说。一说古时一少年才高八斗,小小年纪便考中翰林院学士。而翰林院学士见面,无论大小,皆互称“老”。一姓乌的翰林欺这少年翰林年龄小,便以上联相戏。少年翰林果然才学不凡,妙对下联,嘲乌翰林。另一说称清光绪年间,浙江新任巡抚乌尔恭额到职。因乌很看重教育,一到任便先往书院视事。正赶上书院开饭,他见生员们争食,闹得不可开交,笑道:“好一群老鼠!”不意此话伤了生员们的自尊心,不久,乌巡抚的公案上便出现了此联。据说这乌巡抚在浙江任上六七年,做了不少好事。杭州人曾作联赞之:毕生事业三书院;盖世功名一海塘。“三书院”指崇文、敷文、紫阳三大书院,均为颇有名气的书院;“一海塘”指治理海塘。足见其关心教育、致力水利。
        说罢,起身就走。乌县令虽气极败坏,但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明代嘉靖年间,浙江富阳的文武举人和秀才们在官府的支持下,集资捐建了一座“二圣祠”,祠内供奉的是“万世师表”的文圣人孔夫子和“忠义双全”的武圣人关云长。二圣祠建成后,择吉日举行大典,可文武举子和秀才们却为正殿廊柱上的一副楹联而争执不下。文人们认为孔夫子德配天地,道冠古今,是“大成至圣文宣王”,应该占上联位置。武士们认为关云长忠心贯日月,义气薄云天,被封为“协天大帝”,岂能屈居下位?双方争持不下,互难说服,把官司打到官衙来了。知县问清事由,也十分难断。后来其幕僚建议他请当地的名才子徐文长先生公断。
        徐渭接到请柬,到了杭州,与文武举人和秀才一同乘船,直奔富阳。船只航行在碧水盈盈的富春江上,后舱乐班拨弄丝弦,吹起笙箫管笛,奏乐助兴。船到富阳,徐渭沐浴焚香,取出文房四宝,笔走龙蛇,为二圣祠楹柱题写一联道:
        孔夫子,关夫子,两位夫子,圣德威灵传万世;
        著春秋,读春秋,一部春秋,庙堂香火续千秋。
        民间又传,明代解缙曾对明成祖朱棣出句,所对一联与此相近。作:孔夫子,关夫子,两位夫子;著春秋,读春秋,一部春秋。又传此联系清代山西才子赵中元所作。赵中元的对联故事,在民间流传不少。
        此联一出,文武举人、秀才们无不佩服和称赞徐渭才识渊博。
        特别是联句在平常、通俗、流畅的语句中用辩证的方法分析每一事物,从而作出客观、公正的结论,富有哲理和说服力,是寓哲学科学于对联之中的联例。一桩久持不下的“公案”,就此了结。
        安徽矶在芜湖县西7里的大江之中,高约9丈,面积约9亩多大。矶上有灵泽夫人(即孙夫人——孙权的妹妹)祠。相传此祠刚建成时,工程监督某夜梦见孙夫人说:“楹联且缓制,须至某日时,有徐先生过此,求其撰联可矣!”后徐文长果然路经此地,刚到该寺就捉笔题书一联:
        思亲泪落吴江冷;望帝魂归蜀道难。
        夜梦孙夫人托言之事,当然不可能真有。无非是为抬高名人地位的闲话和附会而已。
        写出了孙夫人一生的不幸和壮烈殉夫的大义。因而相传徐渭曾夜梦孙夫人前来致谢。
        在民间传说中,徐渭是一位带有喜剧色彩的幽默大师,而在历史上他却是一位具有革新精神的艺术家和文学家。他擅长诗歌、杂剧、文学评论;工水墨花竹、山水人物,长于行草;他特长花鸟,用笔放纵,水墨淋漓,对后世写意花卉画很有影响,被尊为青藤画派的创始人。近代花草画中流行的润笔写意的泼墨画法,就是从他开始发展起来的。后代的画家如史叔考、陈洪绶、郑板桥、赵叔、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等,均师法于他,并对他推崇备至。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曾刻过一方“青藤门下走狗”的印章,以表示自己对徐渭的崇敬与仰慕。他说:“文长、且园(高且园)才横而笔豪,而燮(郑燮,即郑板桥)亦有倔强不训之气,所以不谋而合。”现代国画大师齐白石也曾作诗说:“青藤、雪个(朱耷)远凡胎,缶老(吴昌硕)衰年别有才;我欲九原为走狗,三家门下轮转来。”他还说:“青藤、雪个、大涤子(石涛)之画,能纵横涂抹,余心极服之。恨不生三百年前,为诸君磨墨理纸。诸君不纳,余于门外饿而不去,亦快事也。”可见徐渭影响之大。
        徐渭自言“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未提戏曲和对联。其实他是一位题联大师。《徐渭集》中的《徐文长佚稿》卷24,录对联20副;又《徐文长佚草》卷7,录对联97副。在这些对联中,40字以上的长联就有12副。尤其是他最先突破百字长联,为绍兴开元寺题的140字长联至今犹存,是十分珍贵、十分可观的文化遗产。如他自题书舍联云:
        雨醒诗梦来蕉叶;风载书声出藕花。
        运用自然音响、色彩的巧妙组合,写出了一幅颇具诗情画意、韵味盎然的写意画。又如他题张氏书房一联:
        水隔笙簧,白日鸟啼花竹里;庭园锦绣,青春人在画图中。
        北京白家庄有浙江同乡埋葬客死京都人士的“燕京义冢”,原有“东越义庄”4字匾额。徐渭曾为义庄门首题联一副:
        义利关头三岔路;乾坤窝里一家人。
        含义至深。
        徐渭还为山水、名胜等写下了不少言词高妙、意境宏阔、天才超逸、引人深思的对联。如他为杭州凤凰山楼阁所撰一联:
        八百里湖山,知是何年图画?十万家烟火,尽归此处楼台!
        他有一联写道:
        水夕苍蚊残夏扇;河间红树早秋梨。
        徐文长在他的故居——青藤书屋的石柱上,刻有一副他自己撰写的楹联:
        未必玄关别名教;须知书户孕江山。
        他将书楼取名为“孕山舫”。书楼外面是个小巧的庭园,园中有个10尺见方的石池。池北原有小平桥,下承以方柱。徐文长在方柱上写着“中流砥柱”4字。桥上有亭,两边石柱上也有他写的一副对联:
        一池金石如如化;满眼青黄色色真。
        从他挺秀峻逸的书法中,也可以看出他倔强、孤高的性格。
        徐文长一生怀才不遇,为当时的社会所不容。到了晚年,境况更苦,靠卖书画度日,数千卷书籍变卖一空,竟落到“帱莞破弊,不能再易,至藉藁寝”的地步。直到73岁,孤零零地病死在稻草与书稿之中,以一领破草席裹身入土,在贫病交加之下离开了人世。可他却为人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有《徐文长全集》、《徐文长佚稿》、《徐文长佚草》、《南词叙集》、《四声猿》等行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