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处浙江杭州湾钱塘江南岸、宁绍平原西部的绍兴,素有“鱼米之乡”、“水乡泽国”、“东方威尼斯”之美称。这里的青山绿水闪耀着明净秀丽的色彩,这里的屋宇殿堂散发着古老文化的芳香,这里的大街小巷保存着民族英杰活动的遗迹。绍兴人杰地灵,是同我们民族的许多杰出人物的英名并列的。从古代越国到近代的两千多年的历史中,这里人才辈出,群星灿烂。在这块古越的土地上,不仅有巍峨的寺塔、苍劲的石刻、轩昂的府第、雄伟的殿宇可以作为过去时代的见证,即使是一条深巷、一条小河、一座石桥、一个台门也往往能唤起你对历史的回忆。踏着那弯弯曲曲的青石板路,走访星罗棋布的古迹,令人感到应接不暇、美不胜收、兴味盎然。在绍兴众多的名胜古迹中,“青藤书屋”别具一格,引人入胜。因为它是我国明代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徐渭的故居。
徐渭(
1521—1593年),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别号青藤道士、天池山人、田水月等。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工诗文书画,亦擅杂剧对联。他20岁中秀才,但却屡应乡试不第,遂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在绍兴赁屋授徒。10年后为浙闽总督胡宗宪幕客,协谋抗倭军事,晚年在绍兴以卖画度日。他才华横溢,自言“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但后人对他的画评价最高。在绘画方面,他反对拟古,注意写意,大胆创新,成为青藤画派的始祖。他的书法既刚健苍劲,又妩媚流畅,卓然自成一家。在文学批评方面,他强调独创,反对模拟,对公安派颇有影响。在诗歌创作上,风格奇恣,豪气豁达,才情过人。他开创的泼墨大写意画法,开拓出一个“青藤画派”,对后世绘画创作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以至郑板桥、吴昌硕、齐白石等国画大师,都成了青藤画派的著名传人。他同时又是晚明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在绍兴,至今仍留有他当年出生、居住的“青藤书屋”,每日游人不绝。
徐渭从小就很聪明,10多岁时学问已相当渊博。有一年秋试,皇帝派了一名叫窦光鼐的老太师到绍兴主试。太师为了筹备考试的有关事宜,提前动身向绍兴进发。这位窦太师学问渊博,精通文墨。相传他应殿试时,皇帝问他:“卿识字几何?”窦答:“字如牛毛,臣识一腿。”皇帝当场试验,果然个个认得,皇帝大喜,钦赐“天下无书不读”金牌一面。从此,每次外出,窦光鼐总要把这块金牌执于轿前开道,以此炫耀。这次到绍兴主试,他同往常一样,坐着绿呢大轿,威风凛凛地走州过县,穿镇越林,轿前仍是那块“天下无书不读”的御赐金牌开道,耀武扬威,自以为才学文章压倒天下,天南海北无敌手,目空一切,傲慢非常。
这天,天气非常炎热。小徐渭听说窦太师当天正午要进绍兴城,心想,等我来刹刹他的傲气!主意一定,徐渭就赤身露腹地睡在绍兴城东郭门内的官道当中。因为这里是窦太师进绍兴城的必经之地。“咚,……”鸣锣开道的声音越来越近。头牌执事看见大道正中有一个小孩赤身露腹地大睡,就连忙禀告老太师:“有一小孩挡住官道!”窦太师听说是个小孩,并未在意,吩咐驻轿,他要出来看看。窦太师出得轿来,看这个挡道的小孩躺在青石板路上,正睡得香甜,便走上前去,连忙把徐渭摇醒。其实徐渭并未睡熟,只是故意装睡。他睁眼一看见窦太师,便赶忙恭恭敬敬地站在路旁,好像是在等候发落。窦太师见他天真、顽皮、活泼,有些喜爱,便问:“你叫什么名字?”徐渭不卑不亢地答道:“我叫徐渭,字文长。”窦太师又问:“你睡在热石板路上做什么?”徐渭并不畏惧,大大方方地回答道:“不做什么。只是想晒晒肚里的万卷诗书!”窦太师一听道:“嗬,好大的口气!既然你读过万卷诗书,便一定会对对子了?”徐渭骄傲地挺挺胸答道:“这有何难!”“噢!这样吧,我出一比上联,你若对不出,便自动让道避开。”徐渭道:“这个自然。但若我能对出,该当如何?”窦太师想,一个小孩子有什么了不起?就随口答道:“如果对得好,把全部执事留在这里,老夫步行进城上学馆。”徐渭一听,很是高兴,便说:“请出上联!”窦太师略一思忖,出句道:
南街三学士。
徐渭不假思索地接口对道:
东郭两军门。
窦太师一听,觉得“东郭”对“南街”,文官对武将,“两”对“三”,“军门”对“学士”,工整奇巧,又都是绍兴城有名的台门,不由得大加称赞。
接着,窦太师用手拈着花白的胡须,得意地又出半联:
柳线莺梭,织就江南三春景。
徐渭立即联想到,他说的是江南春景,必须用塞北的秋色来答对才行。于是,他用手摸了摸自己的脑袋,对道:
云笺雁字,传来塞北九秋书。
关于此联来历,民间又传系明代顾鼎臣对其父出句。一说是他幼年时其父出句考他,其时他刚读过南朝梁丘迟写的《与陈伯元书》。因文中有“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一幅色彩斑斓、生机盎然的江南暮春图,从中受到启发,足对出下联。另一说称他幼时随父春游,其父为启发诱导顾鼎臣格物致知,即据谢宗可《咏流莺》诗句“自织春风金缕衣,穿红度翠往来飞”化成出句命其对。顾鼎臣少年聪颖,不循旧径,另写清秋景色,直追前贤绝唱“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而速写二物:“白云纾笺,归雁排字,塞北秋风报平安”。因字字工对,节节协律,周密完美,无语不佳而受到其父嘉勉。
窦太师听了,又是一阵暗暗叫好。这时,徐渭指着窦太师轿前执事扛的那面“天下无书不读”金牌,说:我也有半联,请大人足对:
书有未曾经我读。
窦光鼐无以为对。徐文长接着自对道:
事无不可对人言。
民间又传唐代诗人李群玉曾与一塾师对过此联。
窦太师见徐渭果然不凡,便想将徐渭收到自己的太师府就学。还说:“徐文长,日后若随老夫度日,准保你高官厚禄。如何?”徐渭虽年纪幼小,却不贪图荣华富贵,坚决地回答说:“太师可知我们家乡的两句谚语:‘冻死不烤灯头火,饿死不吃嗟来食’?”说罢,甩手走了。因有言在先,窦太师只好认输,独自步行进城,到学馆里去了。
据说从此以后,窦太师外出,再也不扛、不打“天下无书不读”那面御赐金牌了。
有一天,徐文长骑着一头毛驴到城外会友,经过一家农田,见一位老农正在田里插秧,秧苗随手落,插得又快又好,非常佩服。他翻身下了驴背,走到老农跟前,问:“老丈,敢问你给田里插了多少株秧了?”老夫直起腰,微笑着反问道:“先生,我也问你,你今日骑驴走了多少步了?”徐文长一时闹了个大红脸,赶忙拱手向老农赔礼:“刚才是我徐文长太冒失了,请你老不要见怪。”老农一听他是大名鼎鼎的徐渭徐文长,十分高兴,赶忙走上前去,和徐文长谈古论今,十分投机,随后又执意请徐文长到家中用饭。徐文长非常高兴自己拜了一位农民师傅,临别时特意为老农题书堂联一副:
读书好,种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22回写万雪斋家的“慎思堂”时,说大厅悬有此联。
寓意至深。
回到青藤书屋,徐文长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便摊开纸,磨好墨,笔走龙蛇,写了这样一副对联:
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
民间又传此联系徐文长教诲学生时所书赠的一联。
这副对联,乍一看还颇费猜详,因为它不仅上下联字面完全重复,而且像绕口令一样拗口难读,尤其是对联的含义叫人一时难以捉摸。但若细细品味,便不难发现,其关键在一个“好”字上。此联所用的4个“好”字,因有两种读音,故有两种含义。上联是说,当人年轻的时候,耳聪目明,精力充沛,记忆力旺盛,有很好的读书条件(“好读书”),但却并非人人喜欢读书(“不好读书”);下联则说,人到了成年乃至老年时,才知书中味,因而特别喜欢、爱好读书(“好读书”),但却因记忆力衰退,眼花耳聋,体力不支,因而不能够好好读书了(“不好读书”)。其含义更是至深至透,委婉地表达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少壮轻年月,迟暮惜光辉”、“久病始知求药误,衰年方悔读书迟”等名句的深刻含义,与之相较,确有异曲同工之妙。难怪清代见闻广博,学问渊博(望湖楼古稀老人语)的李伯元评此联说:“传诵多时,后有人效其句法,而为五字联者。”
一次,绍兴县戏台修成,派人求徐文长写副戏台联。徐文长欣然命笔,一挥而就:
盛盛盛盛盛盛盛;行行行行行行行。
民间又传,朱元璋行军打仗途中,来到一个戏班的排演场,见门上贴有此联。作:行行行行行行行;盛盛盛盛盛盛盛。朱不解其意,请教优孟,赞赏不已,后还为这个戏班题书一联。一说是石达开为一生豆芽老人的作坊题书之联。
上联写台上绍兴大班热闹的锣鼓声,下联写台下观众人声鼎沸的噪杂声。两个字把热闹非凡的戏场写得如此有声有色,哪个读者、观众读后不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呢?
杭州有个知府,会舞文弄墨,便以“才子”自居,自恃才高,目中无人。当他听说江南名士徐文长在杭州作画赋诗,四周百姓争相观看,称赞徐文长是“天下才子”,名振四野,甚为不满,认为我是“才子”,你竟成了“天下才子”,一介布衣,何德何能,竟敢在我管辖的属地上卖弄笔墨,岂不是班门弄斧?这还了得!恼怒之下,便派人把徐文长找来,提出要比赛对对联,如果答对不上,就要徐文长自动离开杭州。徐文长胸有成竹,艺高胆自大,毫无惧色,满口答应。见到知府后,知府也不打话,扬手指着不远处的六和塔,得意洋洋地吟上联道:
六塔重重,四面七棱八角。
徐文长听了并不答言,只是向知府举起一只手,摇了摇。知府见徐文长这样,以为他对不出来,心中暗喜。又指着不远处的保塔,再出上联道:
六和塔,塔顶尖,尖如笔,笔写五湖四海。
徐文长听了,仍不言语,只是一个劲给知府打哑谜。只见他用手向西湖上锦带桥的方向指了指,又向知府拱拱手,然后又两手平摊,向上一举。
知府更加得意忘形,以为徐文长还是对不出来,神气十足而又十分鄙夷地对徐文长呵斥道:“久闻先生才高,连这么简单的对句都对不出,还算什么才子?竟敢在我的辖区冒充大仙,招摇撞骗!”并当即下令,要把徐文长赶出杭州城。
徐文长听了,朗声大笑,气宇轩昂地说:“休得放肆!下联我早就对上了!大人何以如此无知,有眼无珠,至今不解?”知府认为徐文长在有意狡辩,更加怒气冲冲,拉下脸孔喝道:“你敢胡搅蛮缠,愚弄本府?来人呀,快快给我赶出杭州城!”“慢!”徐文长把手一摆,慢条斯理地对知府说:“你是口出上联,我是手对下联。我对第一联时,扬一扬手,就是说:
一掌平平,五指二短三长。
有关此联的传说颇多,流传甚广。
我对第二联时,指指锦带桥,拱拱手,两手又平摊着,向上一举,就是讲:
锦带桥,桥洞圆,圆似镜,镜照万国九州。”
民间另有传说,称此联乃徐文长巧对杭州知府出句,并非徐文长以“哑联”对之。
徐文长作了如此一番解释,知府顿时哑口无言,只得悻悻而去。
从此,知府再也不敢得罪徐文长,而徐文长在杭州城的名声也越来越大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