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梦笔山人
梦笔山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28,639
  • 关注人气:1,06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男旦的兴衰史(下)|刘鸿麟

(2022-10-09 21:31:56)
分类: 图文:菊坛轶事
男旦的兴衰史(下)|刘鸿麟
《六五花洞》从左至右:王幼卿、于连泉、尚小云、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饰真假潘金莲

        关于男女合演的讨论,到1929年算是一个高峰了,很多报纸、杂志都对此发表看法,倾向是支持男女合演。因篇幅所限,仅将《新晨报》的部分内容做些汇总如下:
        在封建时代,对于女性,无论是婚姻、遗产、学问等等都有一种蔑视和玩味的色彩。如今男女在社会上的地位早已在一个水平线上了,取缔男女合演的本意,一是有伤风化,二是维持男角。
        实际上从禁止男女合演以来,男角有无拆白行为,女角有无私奔行行为,翻一下旧报就可以清楚看到,从津、沪的男女合演到北平堂会的男女合作,也未闻有甚问题。
        至于维护男角的营业,只要看看津、沪两地,他们的营业不但没受到影响,倒是以互助的精神,相得益彰的。且男女合演可以充分改革旧剧,促成艺术的进步。
        男伶中花旦青衫等每多欠缺, 女伶中花旦武生亦觉勉强, 这是性质不同而已。男伶虽五官清秀, 偏饶妩媚,也难脱男子的风度。 再如二路旦角,每个动情,辄觉丑人作态,使人欲吐。女伶则不然, 大凡年轻女伶, 既有天生女儿奉,若深加造就, 即能避免这种状态。
        男女合演可以消除阶级概念,提高女伶的地位。同时还能鼓励女伶奋斗进取,进而引起女子自立的精神。
        五、开始合演
        田际云以正乐育化会的名义向政府建议禁止男女合演,是考虑到当时女班的一些角色还是借由男性来扮演的,男女分演势必会使女伶不能自立而呈削弱之势。不料,女伶独立后,虽然角色欠缺,但也可以独立成班,对丫鬟仆人,甚至是龙套,她们都做了删减,且当时观众主要还是看主角,女班居然就这样存活下来。
        没想到,不到一年时间,清一色的坤班又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数量与男班不相上下。坤班里齐备了老生、花脸、武生与丑角,可谓行当齐全,且各个行当都有显赫的人物涌现。当时秦腔与皮黄班没有分开,就旦角来说,刘喜奎、鲜灵芝、碧云霞、雪艳琴、张小仙、秦凤云、金刚钻等最红,这使男班再次陷入困境。民国四五年的时候,女班极其旺盛,男班除去梅兰芳可以与之抗衡外,其他只是勉强存活。
        到民国十二三年以后,也就是1922年左右,女班又渐渐地衰落下去。此时,男女合演的呼声越来越多。虽然北京全面禁止了男女同台,但是非营业性的堂会等,是民不举官不究的。在津、沪等地,也还存在男女合演的情况。
        1920年北京出现了经济萧条的情况,戏园不景气,上座率不佳,除梅兰芳演出收益还可以外,其他各伶皆难以维持,于是内外城戏园的老板联合呈请公安局社会局,希望能允许男女合演,但终未被批准。
        上世纪20世纪初,正是中国话剧蓬勃发展之时,那时还没有“话剧”这个词,话剧被称为新剧。新剧大部分都是在校园内由师生们参与演出,所以时常会有一些男女合演。著名戏剧教育家、中国话剧的拓荒者和奠基人熊佛西在1922年发表了长篇文章《我希望学生新剧团实行男女合演》,其中写道:
        就戏剧言语动作而言,要逼真自然,这就需要下功夫才行。但是有一种就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达到的逼真自然,就是男扮女女扮男。人的语言动作,若干部位要受生理部位的支配和限制,男女在生理上有差别,异性的模拟不可能逼真自然,这是无可厚非的。这就是天然的限制,要想打破这种限制,只有男女合演。这对于维持片面风化和维护三纲五常的人是反对的。
        实际上,从1928到1930年期间,关于男女合演的呼声是最高的。与此同时,1928年7月30日在北平举行了一次义演,1928年8月出版的第三期《北平画报》这样报道:“两旬前开明义务戏,女伶新艳秋与杨宝森、李万春合演《宝莲灯·劈山救母》,此为北平未有的新气象。”这是从禁止男女合演到解禁前公开的第一声,这次男女合演也成了一块试金石。
        这次男女合作义演之后,俞振庭看准时机,再次上书警局。8月14日北平特别市公安局局长赵以宽将呈文递交市政府,并呈请市长批复。8月29日得到回复,请求男女合演被拒。
        经历了1929年此起彼伏的各种关于男女合演的讨论之后,1930年1月18日,市府发布命令,指令公安局批示通过据姜海全等呈报在广德楼男女合演戏。同时教育局、公安局又联合拟定了取缔新章四项,除由公安局特令各管区取缔查禁外,并在各剧院门口张贴,告诉大家遵守。这四项新章包括:坤伶有独立的化妆间,后台严禁闲人围观,坤伶扮戏时除跟包均不得在内逗留,淫邪戏不得表演,丑角应注意插科打诨的尺度。
        经过缜密的安排,1930年1月30日,俞振庭、雪艳琴在广德楼开启了北平男女合演的第一声。同时刘宗杨、绮鸾娇也在吉祥戏园演出了男女合演的剧目,由此禁锢了近20年的男女同台演出被重新开启,梨园界又是一片新气象。
        六、男旦命运
        男女合演后,出现了不少优秀的坤角人才,像童芷苓、吴素秋、言慧珠、李玉茹、白玉薇、侯玉兰等。相较坤旦的崛起,男伶旦角在舞台的地位逐渐呈现劣势。
        1930年,梅兰芳先生远度重洋赴美帼演出,把京剧传播到了海外,让外国人领略了中国戏曲的独特魅力,伶人的地位也随之提升了一大步。梅先生把西方戏剧中好的东西吸收借鉴过来,融合到京剧中去,对京剧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极大地丰富了京剧的表演,为京剧的发展做出了非凡的贡献。
        解放后,国家不再培养“反性别”演员,对男旦的演出也不再提倡,加上不断增加的禁演剧目,一些男性旦角演员或改行或入戏校充实师资力量,活跃在舞台上的男性旦角演员寥寥可数。
        “文阁”结束后,特别是宋长荣的《红娘》唱火了以后,开始出现了一些男旦的称谓,但主要还是区分演员的性别。
        1981年《人民戏剧》上刊登了一篇巫丙禾的文章《谈京剧的男旦问题》,随后贯涌又发表了一篇《“发展男旦”质疑》的文章,算是媒体上见到的最早关于男旦提法的文章。而后男旦的提法才逐渐多起来,此时依然是正常的探讨和称谓。
        1993年电影《霸王别姬》公映,男旦之风开始蔓延。特别是近些年,男旦之风逐渐扩大。
        2014年以后,一些专家开始鼓吹男旦。特别是梅葆玖故去后,男旦被变本加厉地歪曲宣传,媒体也在推波助澜,最美男旦、颜值男旦、第一男旦层出不穷。其实京剧的行当里根本就没有男旦,强调这一性别代名词又有什么特殊意义呢?
        回溯历史,从田际云到梅兰芳几代人,努力避免着因为扮演女性角色而造成的误解。特别是梅先生,台上他是妩媚的女人,台下他是一个真汉子,那不屈不挠的精神为人们所敬仰。这些改变是不是我们今天还要放弃呢?那些急于鼓吹男旦艺术的人们,是不是该冷静思考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