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主絮语】这是一本全面介绍京剧知识的普及性读物,内容丰富,通俗易懂,喜欢京剧的、有兴趣了解京剧的朋友都可以一读。
前言
三阳开泰忆马年,壮哉银屏一瞬间。
徐徐展卷名优现,古画一轴动心弦。
去岁除夕之夜,冯小刚导演的央视马年春晚让全球华人再次“难忘今宵”。晚会展现的一个场景,把人们从现实带到了一百五十年前中国京剧蓬勃生发的年代。在央视一号演播大厅的巨幅屏幕上,一轴古老的画卷徐徐展开,一幅彩色戏装写真画展现在观众眼前。画中人物古朴,个个栩栩如生,十三位清代同治至光绪年间驰名京师的京昆名伶:“京剧鼻祖”程长庚、“伶界大王”谭鑫培、梅兰芳之祖父梅巧玲、“小生鼻祖”徐小香……各行泰斗尽入丹青。他们个个身怀绝技,史称“同光十三绝”。画中人均非等闲之辈,都是后世公认的中国京剧奠基者,用当今最流行的词语来说,那可是最酷、最酷的超级大腕呀!
按照通常的说法,这幅画是晚清著名民间画师沈蓉圃所绘。已故著名京剧研究家刘曾复2003年谈及京剧掌故时说:此画“不是沈蓉圃的亲笔”,系后人根据沈氏的册页式戏画“摹下来”,“拼到一块儿”,1942年才“公开有这个画”。(详见《刘曾复京剧文存》一书及收录《听戏慢时光》的《同光十三绝图是真是假?》一文)虽非沈氏原画,但仍是一份极为珍贵的京剧史料,它为我们展现了百余年前的菊坛盛况,一段群英荟萃、群星璀璨的历史,一个定格血脉精魂的华彩瞬间,让人浮想联翩,让21世纪与电脑、手机为伴的人们惊叹:原来被称为“国粹”的京剧艺术还有如此辉煌的以往!
遗憾的是当今许多人还不了解这段辉煌的历史,对京剧十分陌生,也不喜欢,甚至抱有偏见,认为那是老年人看的玩意儿,不时尚,节奏太慢,咿咿呀呀唱半天,听不懂,不如听流行歌曲,看电视剧、小品、武打片、科幻大片来得爽。其实只要多接触,不仅能听懂,兴许还能被吸引,被京剧的艺术魅力所征服。著名书画家邓元昌说:“京剧真是令人着迷的艺术,一旦爱上,终身厮守。”(《一段京剧历史的见证——记戏报收藏家杨蒲生》)本人痴迷京剧六十余年,乐在其中;曾将本人听戏感悟撰成京剧知识系列读物“凡人品戏三部曲”,以飨同好,越写越觉得京剧里面的奥妙无穷,值得玩味。
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戏曲中国”丛书,这是一件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大好事。作为龙的传人,对我们民族所特有的艺术应当怀有敬意,并略知一二,这套丛书的出版恰好为戏曲艺术的普及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平台。丛书编委会约我撰写该丛书的“京剧艺术”部分,让我十分惶恐。本人只是一个业余京剧酷爱者,实无资格担此重任,但弘扬国粹义不容辞,只好尽力而为了。
笔者希冀通过这本小书同您一道领略京剧艺苑美景,交流赏戏心得,探求国粹奥妙。全书共分八章,拟以聊天的方式,从京剧的源流、剧目、艺术特色、行当、流派、音乐、舞台美术等几个侧面,勾画出京剧艺术的大致轮廓,故书名为“京剧漫话”。京剧艺术内容丰厚,限于篇幅和笔者水平,本书只能蜻蜓点水;文中谬误之处诚望专家和读者指正。如果您读罢此书,能对京剧略有兴趣,那将是笔者最感欣慰之事。
撰写本书参考文献颇多,不能一一列举,谨向各位文献作者(包括图片作者、出版者)致以深深的谢意。本书附图均已注明出处,因付梓在即,时间紧迫,不及征询意见,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联系。
石呈祥
2015年2月19日(乙未元日)于保定河北大学
第一章 源远流长,曾经辉煌
遥想当年梨园景,京师处处皮黄声。
大师绝技惊四座,谁人不晓程长庚。
上面这首极不像样的诗是笔者观看沈蓉圃戏画后有感而作。留存至今的单幅沈氏戏画,是中国京剧艺苑美景的一个镜头,一百多年前皮黄初兴,就已达到如此水平,令人惊叹,让人震撼。近年来笔者因写书而翻阅京剧史料,常被震撼,中国京剧的往昔是如此辉煌,那景象是如此壮观,几乎让人难以置信,然而白纸黑字,有根有据,又不得不信;那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的一页,中华儿女不可不知。作为龙的传人,对我们民族所特有的京剧艺术应当怀有敬意,并略知一二。下面就我所知略说一二,您若不嫌耳烦,且听我慢慢道来。
一、京剧探源
京剧从产生、形成至今不过二百余年,并不算古老;如果追根溯源,则是源远流长。
1.源头之一——中国传统文化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光辉灿烂,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就包括被人们称为国粹的京剧艺术。京剧是传统文化,只要看一出梅兰芳大师的代表作《贵妃醉酒》,你就能感受到那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庄重、典雅、和谐,中正平和,台上轻歌曼舞,花团锦簇,赏心悦目,其美无比,那是一种东方特有的古典美。单看杨玉环的出场:伴着优雅的胡琴曲牌[二黄小开门]音乐,穿着色彩鲜明、简洁的三对宫女挑着制作精美的宫灯、提炉、符节走至台口,分列两旁;梅兰芳饰演的杨贵妃头戴缀满珠翠的凤冠,身穿大红色五彩绣团凤女蟒(一种女式礼服),手拿一柄金扇闪亮登场,仪态万方,华贵无比,犹如仙子下凡;一对宫女高举掌扇紧随其后,构成一幅豪华的贵妃宫廷行乐图。
如果你再看几出(京)戏,就会发现:京剧里传统文化的东西很多,比比皆是。比如逢年过节和喜庆之日常演的三国故事戏《龙凤呈祥》,这戏名就有中国味儿,透着吉祥。此剧又名《甘露寺》《美人计》《回荆州》,演刘备去东吴招亲的故事,剧中的刘备拜访东吴首相乔玄,二人见面要客气一番,乔玄说:“皇叔过江,蓬荜生辉,老朽有失远迎,当面恕罪。”刘备说:“岂敢,只因大江阻隔,少来问候,太尉海涵。”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是非常讲究礼法的,所谓“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按照礼的规定,宾主相见,必须辞让寒暄。再看这出戏里人物穿的服装,大部分类似明代样式,只有“回荆州”那场戏,刘备穿的箭衣、马褂是清装。三国故事戏里曹操戴的相纱(宰相所戴的一种帽子)是根据宋代的直脚幞加工制作的。《四郎探母》中的铁镜公主穿的旗蟒,那是根据清代满族皇后穿的朝服美化加工而成的。这些戏装包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
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京剧剧目是有关忠孝节义的,如岳飞精忠报国(《岳母刺字》)、张义钓鱼奉母(《钓金龟》)、刘备的夫人孙尚香尽节投江(《祭江》),还有演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散而复聚,古城相会的三国故事戏《古城会》等,都反映了儒家思想。
京剧与诗歌同源,京剧唱词和念白都是诗化的,与中国古典诗词一脉相承。比如“远山叠翠如含笑,春水绿波映小桥”(《柳荫记》唱词),和国画一样,很有意境。现代京剧也和古典文学沾边,《沙家浜》“智斗”一场,阿庆嫂唱的“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一句,就是从苏东坡《汲江煎茶》“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脱化出来的。
类似事例不胜枚举。梅兰芳大师说,“京剧是一种古典艺术,有它千百年的传统”。京剧的根基深厚,它的根深深扎在中国文化的沃土之中,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吸纳传统文化的多种精华,所以才有极具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特色的京剧——中国文化的一朵奇葩绽放,举世无双,足以让中华儿女骄傲与自豪。正因为如此,京剧才成为民族文化的瑰宝、中国文化的代表、中华文明的象征。外国友人来华,除了游览故宫、长城,他们最想看的是京剧,因为京剧是了解中国和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旅居海外的华人无论走到哪里,只要听到西皮二黄或京胡的声响,就能想起祖国和家乡,因为那是聊解乡愁的乡音。
2.源头之二——中国戏曲
“戏曲”一词见于元人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院本名目》,原文是这样的:“唐有传奇。宋有戏曲、唱诨、词说。金有院本、杂剧、诸宫调。”
戏曲是中国所特有的,在世界剧坛上占有独特的地位。古希腊的悲剧、印度的梵剧和中国戏曲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前两个都衰落了,唯有中国的戏曲一直流传至今。中国戏曲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是数千年中华文明的缩影。戏曲为京剧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养分。中国戏曲声腔、剧种丰富多样,目前全国已有360多个剧种,京剧是最大的剧种,也是中国戏曲最具代表性的剧种,它继承了中国戏剧艺术的传统,集中国戏曲之大成,代表着中国戏曲的最高水平。
中国戏曲很古老,它的历史悠久,经历了数千年的变化、发展。中国戏曲起源于上古时期的歌舞,后来有先秦春秋的俳优(演滑稽戏的艺人)、汉代的“百戏”(汉代各种民间杂技、乐舞的总称)、唐代的歌舞戏和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唐代歌舞繁盛,宫廷内设有专门训练俗乐乐工的机构。唐玄宗“知音律”,“酷爱法曲”,曾选宫廷歌舞伎和宫女数百人,集中于梨园,学习歌舞,有时亲加教正,称为“皇帝梨园弟子”,故后世称戏班为“梨园”,将戏曲界习称为“梨园界”或“梨园行”,戏曲演员称为“梨园子弟”,几代人从事戏曲行业的家庭称为“梨园世家”。
再后来有了宋杂剧(金称“院本”),此时中国戏曲已具雏形。之后又有宋元南戏、元杂剧、明传奇,中国戏曲由成熟到繁盛,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关汉卿的《窦娥冤》,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等,都是不朽的戏曲名著。
明嘉靖年间,昆山腔在我国江苏昆山一带形成。昆山腔简称昆腔、昆曲或昆剧,是我国传统戏曲的主要代表剧种之一,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曾一度雄踞剧坛。昆曲的特点是载歌载舞,用笛子伴奏,曲词典雅、华丽,唱腔字少腔多,曲调缠绵,悠扬婉转,优美动听,受到贵族、士大夫的喜爱。昆曲是中国戏曲的“活化石”,被称为“母剧”“百戏之祖”,它哺育、滋养了许多兄弟剧种,其中包括京剧。
清代戏曲繁荣,花雅竞艳。传奇继续走红,《长生殿》(洪昇作)、《桃花扇》(孔尚任作)两部杰出的剧作,是传奇创作的一个新高峰。与此同时,地方戏勃兴。据有关文献记载,清康熙至乾隆年间新兴起的地方戏名目繁多,诸腔竞奏。乾隆时将各种地方戏统称“花部”,又称“乱弹”,其中包括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也作“二黄”)调等;昆曲被称为“雅部”。
嘉庆年间,有所谓“南昆、北弋、东柳、西梆”之说,指的是当时的四种大的声腔体系。“南昆”即昆山腔;“北弋”指由江西的弋阳腔流传到北京,演变而成的京腔,也叫“高腔”;“东柳”指山东的弦索腔;“西梆”指起自山西、陕西的梆子腔。
清乾隆年间徽班进京,京剧崛起。京剧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其与中国戏曲的密切关系是显而易见的。
二、京剧姓“京”吗?
有些人误以为京剧是北京土生土长的地方戏,其实不然。北京是京剧的发祥地,京剧形成并成熟于北京。欧阳中石先生说:“京剧的姥姥家不是北京,但它已在北京落户了,北京已成了它的大本营。”(欧阳中石《京剧艺术漫谭》)京剧的形成是多种民间戏曲在北京汇聚、交流、融合的结果,是在徽调和汉调的基础上,吸收昆曲、梆子等众多古老剧种的精华,广采博纳,最终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所以说,京剧不姓“京”,而应当姓“百”,它是海纳百川,融会诸多地方剧种之长的产物,可以说是中国戏曲剧种中经过杂交的优良品种。
1.徽班进京,京剧孕育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是乾隆皇帝的八旬寿辰,这一年的秋天,在扬州盐商江春资助下,由艺人高朗亭率领的徽班——三庆班应招进京,参加祝寿演出。徽班是京剧形成的摇篮,徽班进京揭开了京剧历史的序幕,预示着一个新的剧种兴起。
徽班是由安徽商人投资组成的戏班子,以演唱徽调为主,曲调丰富优美。1790年进京的徽班不仅唱徽调,而是以唱二黄为主,兼唱昆腔、吹腔、四平腔、高拨子、梆子等各种腔调,剧目题材广泛,情节动人,语言通俗易懂,还有独特的武打技巧,演员技艺超群,因此演出很受欢迎。祝寿戏演罢,三庆班留在北京,继续在民间献艺。
继三庆班之后,陆续又有十几个徽班相继进京,一时间,京华舞台群芳争辉,其中以三庆、四喜、春台班实力最强,最有名,还有由庆亲王府出资、邀集安徽艺人组成的王府大班和春班(1803年成立),时称“四大徽班”。四大徽班各具特点,时人形容为“三庆的轴子(即擅演整本大戏),四喜的曲子(即擅演昆曲剧目),和春的把子(即擅演武戏),春台的孩子(即以童伶为主)”。由于徽班人才济济,阵容强大,又广泛吸收当时在北京的京腔、秦腔及其他剧种的长处,南北融合,花雅交织,诸腔并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表演生动,深受欢迎,很快在京城扎下根,并压倒了当时流行于北京的京腔与昆曲,雄踞京师剧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