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京剧中上口字的运用

(2022-10-04 21:57:41)
分类: 图文:表演与伴奏
        凡京剧爱好者,都知道京剧有个上口字的问题。什么是上口字?简言之,即凡是京剧语言中与普通话声、韵(声调除外)不同的那些字,就是上口字。换句话讲,上口字就是至今仍保留在京剧唱念中的那些古音、方言字,古音来自《中原音韵》(或“中州韵”);方言来自鄂、皖、豫、苏等地。上口是顺口的意思。
        上口字主要在京剧传统戏韵白和上韵的唱词中使用。
        一、用于合辙押韵。
        《天女散花》中天女唱【西皮流水】:
        观世音满月面珠开妙相(siang),
        有善才和龙女站立两厢(siang);
        菩提树檐匍花千枝掩映(yang),
        绿鹦鹉与仙鸟在灵岩神巘上下飞翔(siang)。
        ……
        这一段唱词的韵脚是江阳辙,第三句末字“映”本应读 yin(上口音),属人臣辙,为了押韵就改为上口音 yang。
        《生死恨》 中韩玉娘唱【反四平调】:
        夫妻们分别几载(zai),
        好似孤雁归来(lai);
        可怜我被贼将奴来卖(mai),
        我受尽了祸灾(zai)。
        棒打鸳鸯好不伤怀(huai),
        幸遇着义母她真心看待(dai);
        今日里才得和谐(xiai),
        但愿得了却了当年的旧债(zhai),
        纵死在黄泉也好安排(pai)。
        这一段唱词的韵脚是怀来辙,第七句末字“谐”本应读 xie,属捏斜辙,为了押韵合辙就改为怀来辙的 xiai。
        还有《霸王别姬》“二六”“成败兴亡一霎那”的“那”读 nuo,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在于这段唱词的韵脚是梭波辙,为了合辙,“那”的读音就由发花辙的 na 改成梭波辙的 nuo。
        二、上口字用在句子中,有的字可上口,也可不上口。例如《谢瑶环》“高拨子”“忽听得堂上一声喊”中的“喊”字,杜近芳不上口,唱 han 音,而李维康唱的是上口音 xian。又如《贵妃醉酒》中“雁儿飞”的“飞”可上口成 fi,也可不上口,唱 fei 音,梅大师唱这个字一般不上口。再如《霸王别姬》中“我这里出帐外且散愁情”的“我”字、“猛抬头见碧落月色清明”的“猛”字,也属可上口可不上口之列。
        三、上口字与相邻的字连念感到别扭时,可以不上口。例如《西施》“每日里浣纱去又傍清溪”、《洛神》中“今日里众姐妹同戏川滨”、《洪羊洞》中“为此事终日里忧成疾病”、《辕门斩子》中“昨日里斩八将头挂帐外”,这些唱词中的“日里”二字相连,若“日”字上口,则感到舌头绕不过弯来,还不如不上口比较顺口。因而这个“日”字在这里就可以不上口。
        四、上口反而翘辙的可不上口。所谓翘辙就是跑辙、不押韵的意思。例如《吊金龟》中康氏念“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日”和“时”,“日”上口就不押韵(应当说不怎么押韵),不上口反倒押韵,因此还是不上口好。
        五、有些老的上口字也可不上口。例如“脸”读 jian,“喊”念 xian,“战”读 zhuan 或zhian,“龙”读 liong 等,使听、观众莫名其妙,因而以不上口为好。
        六、切勿按同音字类推认定上口字。有些字在普通话中是同音字,但在京剧唱念中却有区别。例如“知”与“之”“出”与“触”“书”与“梳”都是同音字,但在京剧中“知” “出”“书”是上口字,而“之”、“触”、“梳”则不是上口字。比如“人生不知顾脸面”(《凤还巢》)中的“知”是上口字,而“口声声露出了离散之心”(《霸王别姬》)的“之”却不是上口字;又如“出池来只觉得娇弱难胜”的“出”是上口字,而“并不曾触犯你那律条”(《辕门斩子》)的“触”却不是上口字;再如“非是我愿意儿传递书简”(《红娘》)中的“书”是上口字,而“那一日梳妆来照镜”(《玉堂春》)中的“梳”却不是上口字。此类不能随便类推的例子很多,一定要通过查找资料以及常听、常记来熟练掌握。
        七、对上口字不必苛求。有一些上口字在生活用语中已不多见或已消失,还有的上口字靠师徒间口耳相传,往往似是而非,正确与否难以定论。比如“战”字,有的上口成zhuan,有的上口成zhian,再如“善”字,有人读成 shuan。还有人把“半”读成 bon,“谈”读成 tam。说句实在话,一些京剧名家也并非字字准确,不要盲目地把他们的“口误”或本人的错误也当作经典传扬。比如“爇”字,好多家唱成re音,很可能是“秀才不识念半傍”,而并不是什么上口音;再如“敛”字,有人念成 jian,显然是错误的类推造成的;还有把“婀娜”唱成a na,把“蛟螭”唱成 jiaoli,这显然不是上口音读法,而是一明显的错误。还有“十”字,有的名家唱成shei音,我们有的人以为是什么上口音,其实这是一种口误。 
        通过以上举例,我们知道,上口字本身有个规不规范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京剧用字也会因生活用语的变化,许多名家早就开始逐步把原来上口的字改成不上口了。在这方面梅兰芳、马连良、李少春等率先垂范,带头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所以,我们不必对上口字过于苛求,有的吃不准的就读京音,有的离现代生活太远的就直接改成京音。
        (摘自《京剧中的上口字》粗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